下面有3篇,依次是-----1 姜亮夫介绍,2 我接触的姜亮夫,3 姜亮夫:清华可以这样考
1
姜亮夫名寅清,字亮夫,晚号成均老人,出生于1902年5月19日(农历四月十二日)昭通城内一个颇有名的书香世家。家有兄弟二人,先生居长,其弟姜直清,字正夫,是一位退休老教师,昭通市政协常委。父亲姜思让,字叔逊,是清末京师大学堂学生,学法律,维新人物。武昌起义后回到昭通,领导地方“光复”事业。护国运动中,在昭通领导募捐济军反对袁世凯。
姜先生在私塾饱读诗书,16岁以后就到了昆明,在云南第二中学、成都高等师范学院(四川大学的前身)、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班、清华大学研究院学习。清华毕业后,1927年先生到江苏南通、无锡做中学老师。1929年,到上海大夏大学任教,之后在暨南大学、复旦大学、东北大学、西北大学、云南大学、昆明师院、浙江师院、杭州大学等校任教授及系主任和学院院长等职。其中,曾两次受聘于云南大学。1995年12月4日逝世于浙江杭州,享年九十三岁高龄。
姜先生除在校园内做教育工作外,还曾任北新书局编辑,《青年界》主编,1949年5月担任云南省教育厅厅长。云南和平解放后,任云南军政委员会文教处长,1953年国家教育部把姜先生调到了浙江师院任教务主任,从此定居杭州。姜先生也曾担任过教育部顾问。在杭州大学,姜老曾担任过中文系主任、古籍所所长、博导。先后任中国屈原学会会长,浙江省语言学会会长,《汉语大辞典》、《汉语大字典》、中国韵文学会、中国训诂学会顾问,中国吐鲁番学会语言分会会长,《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先秦分册主编等。
姜亮夫先生是我国享誉中外的著名楚辞学家、敦煌学家、语言学家、文献学家。先生一生博学多才,博古通今,著作颇丰,在国内国际上享有盛誉。
2
姜亮夫教授系云南昭通县人,其父曾任省立昭通中学校长,可谓出身文化世家。姜教授毕业于清华国学院,受教于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和赵元任四大导师。名师出高徒,经过终身研读,他成为了楚辞学、敦煌学、历史文献学和语言音韵学的著名学者。
姜教授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留学欧洲,曾任教于济南、复旦、大夏、河南、东北、英士和云南诸多大学。在云南大学,任文法学院院长。
1945年9月9日,国民党政府在云南镇压中***领导的民主运动,史称“九九整束”。之后任省教育厅厅长的国民党中坚分子王政(云南人,曾留学美国)眼看国民党政权行将崩溃,举家逃亡美国。教育厅厅长职位出缺,省主席卢汉便任命姜亮夫继之。三个月后,卢汉宣布起义,成立了省临时军政委员会,姜亮夫出任该委员会文教处处长。因熊庆来校长出国未归,卢汉又委派姜亮夫教授为云南大学校务委员会主任。
1950年之后,作为一位知名教授,仅担任过三个月的教育厅长的姜教授便失业了。他的妻子陶秋英已应聘出省任教于某大学。之后,北京大学、浙江大学来函,请姜教授前往任教,可是不知何种原因,姜教授被禁止出省。
因姜教授的显赫学术地位,家父以弟子身份曾就教于他,称他为“老师”。我见过他一两次,称他为“太老师”。
大概在1954年初,李德家教授引领姜教授到省政府办公厅,要我向郭影秋省长反映,批准姜教授出省任教。这两位教授,不了解我这个低级干部不可能越级向省长言说,而且我曾耳闻姜教授任教于英士大学,有人说他还担任过该校文理学院院长、教务长或校长。英士大学是国民党右派陈果夫、陈立夫弟兄为纪念他们的叔父陈英士开办的大学。再者“九九整束”后,姜教授出任过教育厅厅长三个月。所以我猜想姜教授不能出省多少有“政治”原因。
根据上述,我只得告知姜教授,请他写个书面申请,经秘书处处长、办公厅主任、秘书长层层转请郭省长批示。我向姜教授说,请他千万别谈及他与家父认识,我又对李德家教授说,请他别谈及李马两家的世交关系。两位教授知道我这个小干部有为难之处便允诺了。
过了几天姜亮夫把他所写的申请交给了我,我上交了。过了些时,我得知此申请已层层转递,到达了郭省长处。
过了许久,未得郭省长批复,两位教授又来向我询问结果,我难以答复。此时李德家教授当着姜教授的面对我说:“老姜是受‘三堂会审’。”所谓“三堂”,即指三个强势人物与姜教授在云南大学任教时期有夙怨而散布姜教授与国民党有特殊关系。因“三堂会审”没有任何依据,即便有依证,这涉及重量级人物,我吃了熊胆也不敢向上反映。
过了些时,卢汉的秘书马子华从北京来昆明。马子华的父亲与我祖父稍有认识,由于这关系,我称马子华为“马叔叔”。有一天我与马子华偶然相遇,闲聊中,我向马子华探听姜教授历史上有无政治问题。马子华说,卢汉将起义,任命姜亮夫为教育厅厅长,是抢先一步以防国民党中央派其心腹掌握云南教育行政,以免给起义带来麻烦。姜亮夫一辈子做学问,与国***两党都没关系。对他的任命不外他是位知名学者,再则与卢汉是同乡。至于说他与“CC”有关系更是无中生有。
我斗胆地把马子华对姜教授所谈情况向张子斋秘书长汇报,遭到批评。张秘书长说我进行非组织活动,我无言以说,只有承受下来了。不过张秘书长对我的批评,我分析他有为难之处,也就是说“三堂会审”他也只得闭上嘴。
当时,我心想,姑不论姜教授是位知名学者,如若他是个国民党的中坚分子,反对过中国***产党,但他参加了起义,按党的政策也应“既往不咎”。不过我的工作是信访工作,起义人员遭罪,难以穷尽,不再多言了。
3
1926年,后来成为学界泰斗的姜亮夫从成都高师考取北师大国文研究科,着实兴奋不已。然而姜亮夫进入北师大不到两个月,听说清华大学更不错,又萌生了考清华的想法。有同学告诉他,考清华很难,况且现在已是十月,早过了清华考试日期。姜亮夫觉得既然清华还未发榜,何不试试呢。于是他就给时在清华任教授的大学者梁启超写了封信,表示很想进清华读书,但因为知道消息迟了,没来得及报名参加考试。不知是不是可以给他一个补考的机会?
本来就是抱着试试的心情写信的,所以姜亮夫也没有抱太大希望。几天后,他却意外地收到了清华教务处约他去面试的通知。那天,他按约来到清华,想不到接见他的正是梁启超先生。这让他喜出望外。坐定后,梁先生就姜的读书情况向他作了进一步了解。然后说,现在让你补考。请你以《试述蜀学》为题,写一篇文章。随即,姜便在规定时间写出了一篇2000字文章。梁先生当场阅后对姜说,“你这篇文章说明你在四川读书时是个用功的人,许多四川老先生的书你都认真读的,文章写得也有趣味。”一番交谈后,时间已近上午11时。梁先生对姜说,你先休息一下,过一会有人来领你去吃午饭,饭后稍事休息,接着考王静安先生的课。王静安即王国维。此时的姜亮夫又激动又有点忐忑。激动是今天能接受大学者梁启超、王国维的考试;忐忑的是不知自己能否考及格,尤其是很快又要接受王国维先生的考试。王的学问属另外一路,更为偏。
果然,下午考试一开始,不苟言笑的王先生即对姜亮夫说,我出的题目都是“小学”(即文字学)。拿到考卷,姜亮夫很快就克服了紧张,用他的话说,“在这之前,太炎先生的《章氏丛书》我曾反复精读,有一些心得,所以静安先生问我的许多问题,我都没有答错,但都是一家之言”。交上考卷,王先生阅后,忍不住问姜可是章太炎先生的学生?姜答不是。王先生先是惊讶,继尔脸露喜色,起身去隔壁办公室,因为只一板之隔,声音传来很清晰,姜亮夫后来才知道,王先生那天是请助手赵万里“去跟任公(梁启超)先生讲,姜亮夫这个学生我看可以(录)取”。不过梁先生没有马上表态,他过来对姜说,现在考完了,你回去听消息吧。之后姜亮夫便在不安的等待中,于两天后等来了清华的电话通知,要他准备好笔墨,去接受复试。
复试有点出乎姜亮夫意料,考的多是普通常识。这是他的软肋。比如有一题为“写出十八罗汉的名字”。结果姜亮夫一个也写不出。又有一题为写出二十几个规定地名,结果姜只写出十六个。除此之外,其他诸如汉语学、哲学、思想史之类,姜则答得胸有成竹。最后他被录取了。
此时,梁先生告诉他,“你这次录取只好说你运气好,因为我们正取生中有二名不来,已经到美国去了,所以拿你备取生第一名递取的”。姜亮夫后来成为学界泰斗,应该说他是深深铭记住了当年梁先生这番语重心长的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