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大全网 - 汉语词典 - 也能够的文言文

也能够的文言文

1. 古文中“也”的用法

.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

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

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②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

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

③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柳毅传》)

2. 古人写有关读书的文言文,求一些古人写的有关的文言文,古诗也

您好!原文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1)牛陇上,窃(2)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3)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4)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5)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6)出坐佛膝上,执策(7)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8).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9),冕小儿,恬(10)若不知.(《宋学士文集》) 注释(1)牧:放牧牲畜.(2)窃:偷偷地,暗中.(3)辄:总是(常常)、就.(4)挞:用鞭子、棍子等打人.(5)曷:通“何”,为什么.(6)潜:暗暗地、悄悄地步.(7)执策:拿着书.(8)达旦:到早晨,到天亮.(9)狞恶可怖:狰狞凶恶,令人害怕,(10):恬:神色安然,满不在乎的样子. 译文 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过后,他仍是这样.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从此以后就地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 赏析文章告诉我们:古代的王冕之所以成为著名的画家、诗人,其根本原因在于王冕幼时读书专心致志,好学不倦,并且达到入迷的程度.这种坚定的志向,顽强的学习精神,是他后来成功的基石.我们从中可以受到启发,得到启迪“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我们青少年要珍惜青春年华,发奋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将来报效祖国奠定坚实的基础. 原文 余幼时即嗜[1]学.家贫,无从[2]致书[3]以观,每假借[4]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5].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6].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7],益慕圣贤之道.又患[8]无硕师[9]名人与游,尝[10]趋[11]百里外,从乡之先达[12]执经叩问[13].先达德隆望尊[14],门人弟子填其室[15],未尝稍降辞色[16].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17],俯身倾耳以请[18];或遇其叱咄[19],色愈恭,礼愈至[20],不敢出一言以复[21];俟[22]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23]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24]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25]而不知.至舍[26],四支[27]僵劲不能动,媵人[28]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29],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30],烨然[31]若神人;余则緼[32]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33]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诸生学于太学[37],县官[38]日有禀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39]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40]甚称其贤.余朝京师[41],生以乡人子谒余.撰[42]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43].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也.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44]而骄乡人者,岂知余者哉! 注释[1]嗜:特别爱好.[2]无从:没有办法.[3]致书:得到书,这里是买书的意思.[4]假借:借.“假”也是借的意思.[5]弗之怠:不懈怠,不放松抄写.“之”是“怠”的宾语,指“笔录”这件事.[6]走:跑.[7]逾约:超过约定的期限.[8]加冠:古时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束发戴帽)礼,表示已经成年.这里即指二十岁. [9]患:担心,忧虑.[10]硕师:才学渊博的老师.硕,大.[11]尝:曾经.[12]趋:奔向.[13]先达: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 [14]叩问:求教.叩,问.[15]德隆望尊:道德高,声望重.[16]门人弟子填其室:学生挤满了他的屋子.门人、弟子,学生.填,塞.这里是拥挤的意思.[17]辞色:言语和脸色. [18]援疑质理:提出疑难,询问道理.援,引,提出.质,询问.[19]俯身倾耳以请:弯下身子,侧着耳朵(表现尊敬而专心)请教.[20] 叱咄:训斥,呵责.[21]至:周到.[22]复:这里指辩解.[23]俟:等待.[24]负箧(qiè)曳屣(xǐ):背着书箱,趿拉着鞋子(表示鞋破). [25]穷冬:严冬. [26]皲(jūn)裂:皮肤因寒冷干燥而破裂. [27]舍:这里指学舍,学校.[28]支:同“肢”. [29]媵(yìng)人:陪嫁的女子.这里指女仆.[30]汤:热水.[31]沃灌:浇水洗.通“盥”. [32]寓逆旅:住在旅店里.逆旅,旅店.[33]容臭:香袋.[34]烨(yè)然:光彩闪耀的样子.[35]缊(yùn)袍敝衣:破旧的衣服.缊,旧絮.敝,破. [36]口体之奉:指衣食的享 用.[37]太学:即国子监,设于京城,是全国最高学府. [38]县官:这里指朝廷.廪稍:廪食,即伙食费用. [39]司业、博士:指国子监司业、国子监博士,都是教官. [40]流辈:同辈的人. [41]朝京师:这里指去官后进京朝见皇帝. [42]撰:同“撰”.长书。

3. “也”在古文中有哪些意思

副\(象形。邨的本字。本义:羹魁柄)

亦表示同样〖also;too;aswell;either〗。如:我高兴,你也高兴;也可以;也是

叠用,强调两事并列或对等〖aswellas〗。如:她会打篮球,也会打网球

表示转折或让步〖even〗。如:即使失败十次,他也不灰心

表示委婉。如:我也只好如此

表示强调〖even〗。如:也须(也应当;也应该);连老人也干活

表示选择,还是〖or〗

你见我府里那个门子,却是多少年纪?或是黑瘦也白净肥胖?——《水浒传》

又如:也是(还是)

语气

用在句末表示判断或肯定语气。相当于“啊”、“呀”

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清·袁枚《黄生借书说》

旋见一白酋…英将也。——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用在句中,表示停顿

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清·袁枚《黄生借书说》

用在句末,表示疑问,相当于“呢”、“吗”

若为佣耕,何富贵也?——《史记》

用在前半句的末了,表示停顿一下,舒缓语气,后半句将对前半句加以解说。对后半句有强调作用

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孟子·告子下》

也罢

yěbà

〖whether…or…〗两个或几个连用,表示不以所列举的情况为条件

运砖也罢,整地也罢,保证超额完成任务

也罢

yěbà

〖allright〗也就算了;罢了。表示只好如此或有容忍之意

也罢,你既然决定了,就照你的想法去办吧!

也好

yěhǎo

〖whether…or…〗∶两个或几个连用,表示不论这样还是那样都不是条件,用法跟“也罢”相近

插秧也好,收割也好,都不要误了农时

〖mayaswell;itmaynotbeabadidea〗∶表示容忍或只得如此

让他们自己干一干也好,实践出真知嘛

〖notcare〗∶愿意;不反对;高兴

也好,谢谢

也许

yěxǔ

〖perhaps;maybe〗∶可能但不肯定地

他也许就要来了

〖probably〗∶很可能;有极大可能性

也许马上就可以到这里

也…也

yě…yě

〖neither…nor…〗∶表示并列

天好也干,天不好也干

〖some…some…〗∶表示并列关系

操场上也有打球的,也有跑步的

〖whether…or…〗∶表示不以某种情况为条件

你去也得去,不去也得去

副词,表示同样、并行的意思:你去,我也去。

在否定句里表示语气的加强:一点儿也不错。

在复句中表转折意:虽然你不说,我也能猜个八九不离十。

文言语气助词(a.表判断;b.表疑问;c.表停顿;d.形容词尾)。

表示容忍或承认某种情况:也罢。

4. 也 在文言文中有哪些意思

你可以查百度百科、百度词典,建议你买本《古汉语常用字词典》(其实我觉得到了高三把复习资料上的字词意思记牢就足够用了。因为我现在就是这样复习的^^)

助词

<;用在句末>

表示判断语气

①虎见之,庞然大物也。 (……也)

②河南乐羊子妻者,不知何氏之女也。 (……者……也)

③童寄者,郴州荛牧儿也。

④曹公,豺虎也。

⑤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⑥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⑦旋见一白酋…英将也。(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⑧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啊”、“呀”)

①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③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④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⑤“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

⑥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表示疑问语气(“呢”、“吗”)

①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②缚者曷为者也?

③若为佣耕,何富贵也?——《史记》

④安陵君不听寡人言,何也?(《战国策·魏策》)

表示反诘语气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表示祈使语气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用在句中或句末>

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

①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②苛政猛于虎也!

③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④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用在句中>

表示语气停顿

①余闻之久也。

②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

③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④是说也,人常疑之。

⑤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用在前半句的末了或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舒缓语气,引起下文。对后半句有强调作用)

⑥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⑦当是时也,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孟子·滕文公上》)

副词

<;表同样、并行等意,相当于“还”>

①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秦观《虞美人》)

②不能片时藏匣里,皆出园中也自随。

<;表强调,含“甚至”等意>

①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苏轼《水龙吟》)

搭配

(也已)助词

①表肯定: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②表限止,译为“罢了”:此亦妄人也已。(《孟子·离娄下》)

(也邪)助词,主要表疑问语气

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唐·韩愈《祭十二郎文》)

(也哉)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

⑴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

⑵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⑶岂独伶人也哉!

(也者)

⑴语气助连用,起说明或解释作用。

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

⑵用在句末,表示反问。例: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也与)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带有反诘之意。

唯求则非邦也与?

(也么哥)句尾助词连用,无实义。

枉将他气杀也么哥。

(也已矣)罢了。

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也夫)语气助词,表感叹。

还有“也乎”、“也乎哉”。

我整合了百度百科、百度词典,《古汉语常用字词典》的相关内容。

5. 文言文中“也”的用法有哪些

1. 表示判断语气。

①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 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

2. 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

① 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齐桓晋文之事》)

② 雷霆乍惊,宫车过也。(《阿房宫赋》)

3. 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

① 鸣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过秦论》)

②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③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4. 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

① 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③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5. 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语气。

①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崤之战》)

② 当相与***谋之,勿令姊有穷途之虑也(《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6. 句中语气词。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

① 是说也,人常疑之。(《石钟山记》)

②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师说》)

……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意思是“说的就是……啊”

① 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齐桓晋文之事》)

也哉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

② 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触龙说赵太后》)

③ 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病梅馆记》)

④ 岂独伶人也哉!(《伶官传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