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大全网 - 汉语词典 - "和" 在古文中的意思

"和" 在古文中的意思

和1 〔hé ㄏㄜˊ〕

〔《广韵》户戈切,平戈,匣。〕

亦作“ 咊1 ”。亦作“ 惒1 ”。亦作“ 鉌1 ”。亦作“ 龢1 ”。

1.和顺;平和。《书·康诰》:“惟民其勑懋和。” 蔡沈 集传:“民其戒勅,而勉於和顺也。”《史记·淮南衡山列传》:“ 汉 中尉至,王( 淮南王 )视其颜色和。” 唐 韩愈 《与祠部陆员外书》:“其为人贤而有材,志刚而气和。” 清 沈复 《浮生六记·闺房记乐》:“事上以敬,处下以和。”2.和谐,协调。《礼记·乐记》:“其声和以柔。”3.适中;恰到好处。《周礼·天官·大司徒》:“一曰六德:知、仁、圣、义、忠、和。” 郑玄 注:“和,不刚不柔。”《周礼·春官·大司乐》:“以乐德教国子:中、和、祗、庸、孝、友。” 郑玄 注:“和,刚柔适也。”《论语·学而》:“ 有子 曰:‘礼之用,和为贵。’” 杨树达 注:“和,今言适合,恰当,恰到好处。”4.指身体健康舒适。《魏书·彭城王勰传》:“岂谓上灵无鉴,复使圣躬违和。” 唐 李华 《国之兴亡解》:“身或不和则药石之,针灸之。”5.和睦;融洽。《书·皋陶谟》:“同寅协恭,和衷哉。” 孔 传:“以五礼正诸侯,使同敬合恭而和善。”《孟子·公孙丑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金史·百官志一》:“ 宣宗 兴定 元年,行辟举县令法,以六事考之……五曰军民和,六曰词讼简。” 魏巍 《东方》第一部第六章:“邻村里有一家 张 姓兄弟,因为不和,分家了。”6.谓使和睦;使融洽。《书·周官》:“宗伯掌邦礼,治神人,和上下。”《左传·隐公四年》:“臣闻以德和民,不闻以乱。”7.喜悦。 唐 孟郊 《择友》诗:“虽笑未必和,虽哭未必戚。” 枊亚子 《延安一首五月二十六日赋寄毛主席》诗:“工农康乐新天地,革命成功万众和。”参见“ 和会 ”。8.温和,气候温暖。 晋 陶潜 《桃花源》诗:“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 唐 杜甫 《上巳日徐司录林园宴集》诗:“薄衣临积水,吹面受和风。” 宋 陆游 《书室明暖终日婆娑其间倦则扶杖至小园戏作长句》之二:“美睡宜人胜按摩, 江 南十月气犹和。”《痛史》第十九回:“是日风和日丽,众多官员都来祭奠。”参见“ 和暖 ”。9.调和;调治;调适。《周礼·天官·食医》:“食医掌和王之六食、六饮、六膳、百羞、百酱、八珍之齐。” 郑玄 注:“和,调也。”《国语·郑语》:“是以和五味以调口……和六律以聪耳。” 北周 庾信 《仙山》诗:“金灶新和药,银台旧聚神。”《老残游记》第二回:“[那人]随便和了和弦,弹了一两个小调。”10.和解;息争而归和平。《战国策·楚策三》:“今子从 楚 为和, 楚 得其利, 魏 受其怨。”《史记·商君列传》:“[ 魏惠王 ]乃使使割 河 西之地献於 秦 以和。” 唐 项斯 《长安退将》诗:“翠眉红脸和 回鹘 ,惆怅中原不用兵。”《警世通言·旌阳宫铁树镇妖》:“孽龙在途中投拜,欲求与真君讲和,后当改过前非。” 毛泽东 《抗美援朝的伟大胜利和今后的任务》:“他们的武器比我们强许多倍,而我们能够打胜,迫使他们不能不和下来。”参见“ 和难 ”。11.谓弈棋或赛球等的结局不分胜负。如:这盘棋和了。参见“ 和局 ”。12.犹合。汇合;结合。《礼记·郊特牲》:“阴阳和而万物得。” 孔颖达 疏:“和,犹合也。”13.交易。《管子·问》:“而市者天地之财具也,而万人之所和而利也。” 尹知章 注:“和,谓交易也。万人因市交易而得利。”参见“ 和籴 ”、“ 和市 ”、“ 和买 ”等。14.连带。 唐 元稹 《贬江陵途中寄乐天》诗:“紫芽嫩茗和枝采,朱橘香苞数瓣分。”《水浒传》第十七回:“要去 梁山泊 叫千百个人来,打此 二龙山 ,和你这近村坊,都洗荡了!” 郭沫若 《三点建议》:“我们不仅没有和根推翻它,甚至还时时回护着它。”15.介词。犹连。表示强调某一词或词组。《敦煌变文集·地狱变文》:“老去和头全换却。” 宋 秦观 《阮郎归》词之四:“ 衡阳 犹有雁传书, 郴阳 和雁无。”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五:“当时闻语,和俺也恓惶。”16.介词。犹给,替。 元 孟汉卿 《魔合罗》第四折:“你和他从头裏传消息,沿路上曾撞着谁?”《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二回:“你去和我叫船主来。”17.介词。犹向。《红楼梦》第二六回:“你就和他要些来吃,也是一样。”《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二回:“他和我买书,想赖我的书价。” 老舍 《老张的哲学》第二七:“我只从报馆拿十块钱,不和家里要钱。”18.介词。犹同。表示比较。《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四回:“这不是和那作小说的一般,故意装点出来的麽?” 鲁迅 《〈呐喊〉序》:“总之是药店的柜台正和我一样高。”19.连词。表示并列关系。犹与。 宋 岳飞 《满江红》词:“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明 李贽 《与弱侯》书:“戏文演得好和歹,一时总散,何必太认真乎?” 毛泽东 《实践论》:“一个人的知识,不外直接经验的和间接经验的两部分。” 鲁迅 《呐喊·兔和猫》:“气愤和失望和凄凉,使伊不能不再掘那墙角上的新洞了。”20.象声词。参见“ 和和 ”。21.车铃。《周礼·夏官·大驭》:“凡驭路仪,以鸾和为节。” 郑玄 注:“鸾在衡,和在轼,皆以金为铃。” 汉 刘向 《说苑·谈丛》:“鸾设於镳,和设於轼,马动而鸾鸣,鸾鸣而和应,行之节也。”参见“ 和鸾 ”。22.古代军队营垒之门。《周礼·夏官·大司马》:“以旌为左右和之门。” 郑玄 注:“军门曰和,今谓之垒门,立两旌以为之。” 汉 张衡 《东京赋》:“次和树表,司铎授钲。”《文选·潘岳〈西征赋〉》:“明戎政之果毅,距华盖於垒和。” 李善 注:“和,军营之正门也。” 唐高宗 《大唐纪功颂》:“引趫武之师,移和制邑。”23.古乐器。古军乐器錞于。《周礼·春官·小师》:“掌六乐声音之节,与其和。” 郑玄 注:“和,錞于。”24.古乐器。小笙。《仪礼·乡射礼》:“三笙一和而成声。” 郑玄 注:“《尔雅》曰:笙小者,谓之和。”按,《尔雅·释乐》 郭璞 注:“十三簧者。”《新唐书·礼乐志十一》:“笙、和、箫、篪、埙皆一,在堂下。”25.棺题,棺材两头的突出部分。《吕氏春秋·开春》:“昔王 季历 葬於 涡山 之尾, 灓水 啮其墓,见棺之前和。” 南朝 宋 谢惠连 《祭古冢文》:“[古冢]中有二棺,正方,两头无和。” 林纾 《畏庐漫录·梁氏女》:“复室空空无人居,储寿材八方及前和二。”26.古代音乐术语。指单纯以吹奏乐器演奏。《尔雅·释乐》:“徒鼓瑟谓之步,徒吹谓之和。”《魏书·礼志四》:“是以徒歌谓之谣,徒吹谓之和。”27.古代吴声、西曲的最前面部分称“和”,犹今之引子。 明 杨慎 《升庵诗话·乐曲名解》:“艳在曲之前,趋与乱在曲之后,亦犹吴声、西曲前有和后有送也。”28.古代法律用语。谓双方自愿。《资治通鉴·后周太祖广顺元年》:“奸有夫妇人,无问强、和,男女并死。” 胡三省 注:“和,谓男女相慕,欲动情生而通奸者。”参见“ 和离 ”。29.数学名词。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数相加所得的总数。勾股术中有勾股和之称。 明 徐光启 《句股义》:“句股和,求股求句。” 清 罗士琳 《句股截积和较算术》:“有句股和,有截阔截长和,有截积,求句。”如:四加五的和是九。30.古代巧匠名。《书·顾命》:“ 兊 之戈, 和 之弓。” 孔 传:“ 兊 和 ,古之巧人。”31. 春秋 秦国 良医名。 晋平公 求医于 秦 , 秦伯 使医 和 视之,医 和 知疾不可治。 赵孟 称为良医,厚其礼而返之。见《左传·昭公元年》。后为良医通名。参见“ 和扁 ”、“ 和缓 ”。32. 日本 民族名。亦用为 日本国 的别称。 日本 自称 大和 民族,简称 和 。参见“ 和文 ”、“ 和服 ”。33.和南。参见“ 和佛 ”、“ 和南 ”。34.通“ 宣 ”。宣布。《书·盘庚上》:“汝不和吉言于百姓,惟汝自生毒。” 周秉钧 注:“和, 俞樾 读为‘宣’,是也。和吉言即宣布吉言。”《吕氏春秋·孟春纪》:“命相布德和令,行庆施惠,下及兆民。” 陈奇猷 集释引 王引之 曰:“和,读为‘宣’,谓布其德教,宣其禁令也……古声宣与和相近,故宣字通作和。”35.姓。 后汉 有 和海 。见《后汉书·党锢传》。

和2 〔hè ㄏㄜˋ〕

〔《广韵》胡卧切,去过,匣。〕

亦作“ 惒2 ”。亦作“ 龢2 ”。

1.以声相应;跟着唱或跟着唱腔伴奏。《易·中孚》:“鸣鹤在阴,其子和之。”《诗·郑风·萚兮》:“叔兮伯兮,倡予和女。” 宋 苏轼 《前赤壁赋》:“客有吹洞箫者,依歌而和之。” 叶圣陶 《夜》:“侧耳听外面,没有别的,有远处送来的唱戏声,和着圆熟的胡琴。”2.以诗歌酬答;依照别人诗词的题材和体裁作诗词。亦有与自己诗词应和者,如 唐 王初 有《自和〈书秋〉》。《列子·周穆王》:“ 西王母 为王谣,王和之,其辞哀焉。” 张湛 注:“和,答也。” 唐 韩愈 《送杨少尹序》:“吾闻 杨侯 之去,丞相有爱而惜之者,白以为其都少尹,不绝其禄,又为歌诗以劝之,京师之长于诗者,亦属而和之。” 清 沈复 《浮生六记·闺房记乐》:“有 浙 妓 温冷香 者,寓于 吴 ,有《咏柳絮》四律,沸传 吴 下,好事者多和之。”3.附和;响应。《商君书·更法》:“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资治通鉴·唐顺宗永贞元年》:“ 絪 ( 郑絪 )等从而和之,议始定。”4.答应;允许。《后汉书··方术传下·徐登》:“[ 赵炳 ]尝临水求度,船人不和之。” 李贤 注:“和,犹许也。”

和3 〔huó ㄏㄨㄛˊ〕

亦作“ 惒3 ”。

在粉状物中加液体搅拌或揉弄,使黏在一起。 鲁迅 《故事新编·非攻》:“[ 墨子 ]跑进厨房里,叫道:‘ 耕柱子 !给我和起玉米粉来!’” 柳青 《铜墙铁壁》第十二章:“你们就把和起的那块面做了,吃罢再去。”参见“ 和3面 ”。

和4 〔huò ㄏㄨㄛˋ〕

亦作“ 惒4 ”。

1.掺合;混杂。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养羊》:“作毡法:春毛、秋毛,中半和用。” 唐 杜甫 《岁晏行》:“往日用钱捉私铸,今许铅铁和青铜。” 马识途 《老三姐》:“给我吃好的,吃大米白饭,她自己却在饭里和上菜或者豆子。”2.蒙哄;欺骗。 唐 陈子昂 《感遇》诗之十二:“呦呦南山鹿,罹罟以媒和。”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二本第三折:“黑阁落甜话儿将人和。” 王季思 注:“和,哄骗也。”参见“ 和4欺 ”、“ 和4哄 ”。3.犹会。与“一”连用,表示短暂的时间。 元 马致远 《黄粱梦》第四折:“睡朦胧无多一和,半霎儿改变了山河。”《古今小说·张古老种瓜娶文女》:“ 韦义方 去怀裏摸索一和,把出席帽儿来。”4.量词。用于洗东西或煎中药换水,犹次、道。《红楼梦》第五二回:“ 晴雯 服了药,至晚间又服了二和。”如:这衣裳已经洗了三和。

和5 〔hú ㄏㄨˊ〕

亦作“ 惒5 ”。

谓打麻将或斗纸牌时某一人的牌达到规定要求,取得胜利。《中国现在记》第八回:“ 钮知府 不听牌则已,听了牌没有不和的,却都是 郑善昌 发的。” 巴金 《家》二:“我现在老了,记性坏了。今天打牌有一次连和也忘记了。” 曹禺 《日出》第四幕:“我瞅见四爷正在打牌,手气好,连着‘和’三番。”

录自《汉语大词典》,够详细的了。绝大部分是古文中的意思,你看着选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