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大全网 - 汉语词典 - 《卡农》真的是爱情曲吗?为何能流行至今经久不衰?

《卡农》真的是爱情曲吗?为何能流行至今经久不衰?

众所周知,《卡农》曲是如今耳熟能详的流行乐曲,我们常常能在媒体配乐里听到。比如《延禧攻略》里就出现了一众宦官抄起西洋乐器演奏《卡农》曲的场景:

《延禧攻略》-卡农片段 (点击播放)

《卡农》曲其实是巴洛克时代的帕哈贝尔所作,原名为《为三把小提琴和通奏低音创作的D大调卡农和吉格舞曲》。帕哈贝尔这位音乐家的名字恐怕大家比较陌生,但他其实写了不少乐曲,据说生前比巴赫更加有名,但历史却只选择了他的一首乐曲为世人所知。且不走运的是,帕哈贝尔的其余作品和生平几乎也无从知晓,连一张照片都找不到了,只在《柯林斯音乐词典》上找到记录:

帕哈贝尔生活在1635年—1706年间,德国人,在各地教堂做管风琴师,写过的作品有经文歌、咏叹调、协奏曲、康塔塔,也就是说巴赫写过的音乐体裁他曾经全部写过。帕哈贝尔确实也曾是巴赫姐姐的教父,巴赫哥哥的老师,后来这位哥哥也教过巴赫作曲,如此看来,帕哈贝尔也算得上是巴赫的祖师了。

如今来看,帕哈贝尔主要有两大成就:一是写了《卡农》曲,二是影响了巴赫的发展。

而《延禧攻略》是乾隆年间(1711年~1799年),至少在时间上起码晚于帕赫贝尔卡农,姑且当过得去。但是,那时候六根单弦古典吉他在欧洲都还没出现呢,手拉式风琴大概是在19世纪才出现,萨克斯是比利时人阿道夫·萨克斯于1840年才发明的......导演需要走点心才好啊~

我们在音乐标题里,常常都会看到卡农曲。那什么是卡农呢?

卡农是一种音乐技法的术语即复调音乐形式,是指以连续模仿为基础通篇贯穿的乐曲:一支音乐主题在乐曲的不同声部先后模仿,通常由两至四个声部声部组成。

然而帕哈贝尔所作的这首家喻户晓的《卡农》,其实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卡农曲,那它究竟属于什么体裁的乐曲呢?

帕哈贝尔是数字低音时代的管风琴大师。数字低音是指乐谱的低音声部都写着数字而不是音符,数字即指和声的级数,乐曲需通篇按照数字低音进行演奏和声,所以也称为通奏低音。

这首D大调《卡农》便是典型的数字低音乐曲,通篇是以个固定低音做打底,在此基础上再兼顾曲调、节奏、音型、乐器的各种变化,属于古老的固定低音变奏曲,和巴赫的《恰空舞曲》有异曲同工之处。

那么为什么要以《卡农》命名呢?

因为在帕哈贝尔那个年代,乐曲的体裁名称还没有完全确定下来,所以对乐曲的冠名都相对随意,比如那个时代只要是多声部的音乐都可以称为是交响曲,乐器加伴奏的都可以称为是协奏曲。

据说《卡农》曲是帕赫贝尔是为了悼念亡妻而创作的乐曲,背后的爱情故事流传最多的是下面这个版本:

虽然故事是如此凄美感人,但多半是假的,因为巴洛克时代还没有钢琴,只有古钢琴,但我们还是宁愿相信这是首表达纯真爱情的动人乐曲。

在《我的野蛮女友》电影里,女主要求男主在她弹奏这首乐曲时当众送玫瑰花,当旋律响起,男主捧着玫瑰花站在她面前,两人目光相视的那一刻,不就是见证爱情的时刻么?

电影《假如爱有天意》也是以这首《卡农》曲作为开场曲的,在剧中也多次出现了这生动美好的旋律,象征着唯美纯真的爱情故事。

这首乐曲庄严而又温柔,包含着内在的和谐静美,没有转调,八个和弦翻来覆去却不显单调,其经典便在于变奏曲调、展开、和声回归,每段变奏都特征鲜明,晴朗天真。现如今我们常常是在婚礼等热闹场合听到这旋律,也许这首乐曲有着穿越悲欢生死的神奇魔力,像极了中国的民间乐器唢呐,可以演绎出心灵深处红白喜事的大悲大喜。

《卡农》曲也经常会出现在小朋友的八音盒里,叮叮咚咚听起来犹如古老童谣般悦耳贴切,此刻曲中流露出来的这份永恒的大天真,也许是发自灵魂深处的纯真悲哀,如天使般纯净童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