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根生,中国(杭州)青春宝集团有限公司的董事长,正大青春宝药业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总裁。喜欢传统文化,痴迷中药国粹。他的一生都在致力于中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以期能让中药造福于全人类。
这个执著的人出生于一个医药世家,其祖父冯云生、父亲冯芝芳均是声名遐迩的国药老字号胡庆馀堂的资深药工,而他自己,也在14岁的时候踏进这个江南药王的门槛当学徒。5个月后,杭州城解放,他无可选择地成了胡庆馀堂的“末代学徒”。三年漫长的学徒生涯对他来说,无疑是一个炼狱。但冯根生却在这期间汲取了足够多的医学养料,这为他以后在中药界扬名立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72年7月1日对冯根生来说是个非常重要的日子,在这一天,他开始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青春宝事业。那时他刚刚38岁,在杭州的桃源岭下,一个由胡庆馀堂制胶车间升格而来的中药二厂,正在向他这个新任命的厂长展露着荒凉与简陋。但冯根生惊鸿一瞥,却依稀看见了一个气势恢弘的中药城。
今天,他所领导的青春宝已经不是当初那个只有37万元的中药作坊了,在其后不断发展的30年里,冯根生带领青春宝不断涉足家电、服装、房地产、通讯、金融、旅游等多个领域,它的资产规模比当初整整放大了4000多倍!到2013年的青春宝已经是个拥有30多家全资、合资和参股企业,总资产达15亿元,年利税3.6亿元的以中药生产为核心的综合性企业集团。 王振国是一个人,一个典型的依靠个人奋斗而发迹的成功者。这个如今已经拥有近十亿个人资产的东北人,曾经拥有诸如全国首届十佳青年等荣誉。就是这样一个人,在他功成名就之时,仍然念念不忘一个18年前谋过一面的人,这个人就是冯根生。王振国对冯的由衷感叹是:一个有远见的企业家!
1984年,屡受排挤的王振国受命到杭州搞医药工业调查。杭州中药二厂作为全国仅有的五个中药业样板厂之一,自然在学习考察之中。当时同行的同志仅仅在无意中说出一句:“我们这个小王挺钻的,业余还搞些抗癌药研究呢。”就这么一句,冯根生就来了兴趣,没问职称和学历,只急忙要了天津的实验报告,虽然当时只是S180瘤谱的实验,但冯根生就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样,马上安排小汽车,拉著王振国绕着西湖看,最后提出要聘王到药厂工作,并给他的爱人安排工作,给家庭安排住房,并允诺安排一个单独的实验室,同时配备几名助手。“够气魄,够豪爽的”,王振国感叹。虽然王振国最后没有答应,但冯根生却抛下一句让他一生都在回味的话:即使你不来,需要钱就吱一声,我们支持你搞研究,目的是让全世界认识中药。事实上,在冯根生身上类似的事情不知发生了有多少。对于18年前仅仅只见过一次面的王振国,现在的冯根生已经没有多少印象了。但直到现在,冯根生有一个信念却一直没变,那就是对于企业而言,竞争的根本在于人才。
在知识经济愈益彰显的今天,企业家有这份对人才的爱戴并没有什么高人一等的地方。但在70年中期,在知识分子都是“臭老九”的时候,一个企业家却在四处网罗落难的专业人才,无疑是一个惊人之举,没有超凡的眼界和魄力,很难做到这一点。但智慧就藏在这些看似冒天下之大不韪的举动上:在成功网罗了马心舫、李学杲、戴培兴等诸多医药专业人才后,冯根生在别人问到他这么冒险怕不怕时,说了这样一段话:“怕,当然害怕。不过反反复复一想,过了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了。等‘老九’们名声香了,境遇好了,凭杭州中药二厂这个条件,哪个金凤凰愿意落脚?告诉你们一句实话,千万别给我外传,旧社会讲发国难财,我这也是在发财,为咱们社会主义发人才之财呀。”
实际上,冯根生人才观念的前瞻性还不止如此,当时他不仅招医药专业人才,而且像机械、化工、建筑等看似与青春宝不沾边的专业人才,他也一并揽下。后来的事实证明,正是这种立体式的人才结构,才有力地促进了企业的腾飞。 “狂商”是香港媒体送给冯根生的一个称号。虽然有些夸张,但纵览冯根生传奇式的人生经历,却也名副其实。
冯根生至少“大狂”了七次。第一次是1978年,青春宝抗衰老片虽通过药理检验,但由于相关部门从中作梗,始终未能获得生产批文。坚冰未破,冯根生怕错过药品推出最佳时间,毅然决定先投产。这无疑是个胆大妄为的决定,说白了,做了这个决断后,冯根生和青春宝都是命悬一线。好在有国家医药总局的一帮老专家的支持,再加上有一位国家领导出面过问,最后此事才化险为夷。
第二次是1984年,冯根生向旧体制发出挑战,在全国还没有实施厂长负责制之前,率先在全国试行干部聘任制,全厂员工实行劳动合同制。第一个打破“铁饭碗”、“铁交椅”、“铁工资”。同时打破传统的医药企业供销模式,凭自己的努力,消解了二级站的发难,建立了企业自身完整的供销队伍。
第三次是1991年,面对名目繁多的对国有企业厂长的考试,冯根生率先“罢考”,引发一轮轩然大波。最后,在《人民日报》等强势媒体的推波助澜下,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股“为企业领导人松绑”的大讨论。
第四次是1992年,青春宝受困于机制,发展缓慢。为求一个好机制,冯根生与泰国正大集团合资,并让外方控股。但与当时大多数合资不同,冯根生独辟蹊径采取了母体保护法,保留品牌,总资产重新评估,只将其核心部分与对方合资。此举既有利于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又为企业发展赢得了机会。
第五次是1996年,冯根生在胡庆馀堂濒临倒闭、负债近亿元的情况下,没有看著这块金字招牌关门倒灶,而是毅然接手。儿子兼并老子,一时传为美谈。
第六次是1998年,青春宝改制,实现“工者有其股”,冯根生作为经营层,必须持有2%的股份,折合成人民币是300万元。但以冯根生的收入根本买不起,这就引起了著名的“冯根生难题”。为了改革成功,冯根生一咬牙,向银行贷款270万元,再加上家庭所有的积蓄30万元,买下了股份,使改制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第七次是2000年,冯根生再次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企业家的贡献有多大?身价几何?冯根生要“量化”一下。浙江浙经资产评估事务所最后做出评定:冯根生的贡献价值是2.8亿人民币,利润贡献价值是1.2亿,其管理要素对效益的综合贡献率是15%—20%之间,现阶段是18%。
作为一个企业家,冯根生狂狷的性格使他总能引起世人的瞩目,但同时也使他遭遇了种种麻烦。他的一生,曾无数次面临着走钢丝一般的惊险时刻,但他无怨无悔。他说:人是一口气,如果没有这一股子狂气,冯根生也就不成为冯根生了。 冯根生有两句言论,一是好的企业家要懂政治;一是经营管理里面有政治。冯认为,青春宝的成功与他的敏感有很大的关系。考察青春宝的发展轨迹,我们就可以发现,事实上,它每一次面临的发展机遇,都与某种形势联系在一起:1978年以前,企业发展不快,国家投资拨款根本轮不到青春宝,但1978年底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一开,解放思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成了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冯根生“闻”到工作重点要变,冷静分析,大势明朗,于是他以最快的速度提出要申请搞技改,尽管有关部门犯难,但最终冯根生还是如愿以偿。又如,1984年中央决定城市改革以国企为突破口,冯根生于是静中求“变”,率先打破国企“三铁”,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同样,在十五大报告中提出要“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时,冯根生对此做出的反应,就是试验在全厂进行了职工持股的改革。
“许多国企领导人对形势的敏感不够,其实中央精神就已经告诉你可以怎样跟上形势的发展,你错过了就错?了。”冯根生说。被很多人忽视的还有一点,那就是冯根生的敏感,以及他与一些部门的干部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原杭州市委书记厉德馨,在其工作期间,就与冯根生经常交流看法。在不少关键时刻,正是他们为冯根生抵挡了不少风雨。 在冯根生的人生词典里,戒欺占了一个很重要的位置。他不止一次在公开场合说,戒欺就是他的“圣经”。他认为,戒欺就是一种道德,一种诚信,做人如此,做企业也同样应该如此。而要做到戒欺,那就必须做到没有私心。灵隐寺有副对联,叫“人无私心便成佛”,那是极有道理的。
冯的一生可谓大气磅礴,魄力过人处简直可以惊天地、泣鬼神,但就是这样一个人,在私心方面的“胆子”却是那么地小。冯根生有一个观点:“以权谋公,胆子要越大越好,以权谋私,胆子要越小越好。”一般常人很难想像,冯根生这样一个在70年代就享誉全国的企业家,直到1999年,一家好几口人还住在一间只有69平方米的房子里。为什么?因为他把分房的机会全都让给了别人。
企业家都很爱惜自己的名声,冯根生也不例外。但在他一生都在为之拼搏的中药事业面前,他甚至连“爱惜名声”这点私心都舍弃了。1996年,当他得知胡庆余堂病入膏肓时,他没有犹豫就出手了。说实话,兼并胡庆余堂并非没有风险,市场经济残酷无情,厮杀每一天都会发生,弄不好冯根生会名声扫地。但他说:“风险大我清楚,可是胡庆余堂不救回来是会丢中国民族药业脸面的,号称江南药王,结果却关门倒灶,外人会笑掉大牙,想到这,我怎么会睡得着吃得下,我对中药业的感情是什么语言都形容不了的,为了这份感情拼一拼老命,还管自己什么名声。” 冯根生把“没有私心”称之为“保护好心脏”。冯深知自己的个性桀骜不驯,在国企改革中屡当先锋的结果,很容易遭到东方式嫉妒———枪打出头鸟。而要不被人击中,把心脏保护好是至关重要的,那就是不要有任何的私心,所谓无欲则刚。只有如此,他这只改革的出头鸟才能飞得快,飞得高,飞出猎手的射程之外。
冯根生一直有一个训诫:认认真真做事,规规矩矩做人。正是这句简单朴实的大白话,让冯根生的一生受益匪浅。有一份统计资料称,在1987年评出的20位全国首届企业家中,到2013还在企业领导人位置上的,只有冯根生和山东双星鞋业的汪海2人。可以这样说,冯根生企业家的经历,完全可以称得上是一种完美。但接近于完美的冯根生,却并非没有牢骚。冯至今对于当初持股300万上面没有任何的实质性表示有些耿耿于怀。冯根生感叹:当了28年的企业经营者,做了这么大的贡献,上面没有奖励一分钱,只用一句话就画上了句号:冯根生发展中药二厂的确功不可没。
冯根生之所以耿耿于怀并不是为了要什么,如果是这样的话,当初马来西亚的老板以百万美元安家费请他去当“洋老板”他就不会拒绝。他之所以不平,不是为他自己,实在是企业家的价值太被人忽视了。这也是为什么冯根生最后要进行身价评估的初衷。
冯根生认为,优秀的企业家是我国现阶段最缺少的人才资源之一,而我国大多数国有企业,对经营者的激励机制却迟迟不能建立。现在有不少企业家,他干事业的驱动力,凭的是个人的修养和强烈的事业心及责任感,但这是远远不够的。
现在冯根生最感到快慰的有三件事,一是企业发展的步伐很快,利润每年都有不小的增长,照这个趋势,自己的银行贷款用不了一年可以全部还清了;二是冯的儿子冯鹤也进入了胡庆余堂,中药世家,四世同“堂”;三是青春宝的一批年轻骨干力量如刘俊等,正在逐渐成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言及退休这个敏感的话题,冯根生也是一脸的坦然:“如果身体很好,我也有这个能力,我可能干到70岁,一句话,小车不倒尽管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