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广大人民群众来说,“雫”字并不算是一个很生疏的字。
比如文具品牌百乐的“色彩雫”系列墨水、硬盘检测软件CrystalDiskInfo的看板娘水晶雫、知名Galgame《美少女万华镜-忘れな草と永远の少女-》的女主角沢渡雫,还有其他许许多多名字里带有“雫”的日本动漫、游戏、小说人物。
然而,“雫”字究竟是什么意思?它又应该怎么读?相信大多数人对此都不甚了了。
笔者也抱着同样的困惑探求了一番,发现“雫”字的释义和读音多种多样,根据语言环境的不同,至少有五种不同的用法。
日本国训汉字“雫”
想必绝大多数人都是因为日本的动漫、游戏等而认识“雫”字的。其实,除了ACGN作品,“雫”字现实中在日本的使用也十分普遍——许多人的名甚至姓氏中含有“雫”字、很多地名中带有“雫”字……虽然“雫”字并不属于日本的常用汉字,但由于近年的文艺作品常用“雫”字为角色命名,这一汉字也渐渐为人所熟识。
翻阅日本字典,“雫”的解释如下:
国字,雨水のしたたること。故に雨と下とを合せて作る。(菅原义三、飞田良文《国字の字典》,东京堂出版)会意雨と下とに従う。(白川静《字统普及版》,平凡社)ぽたんぽたんと落ちる液体。(佐竹秀雄、三省堂编修所《デイリーコンサイス国语辞典》,三省堂)。
“雫”一般被认为是一个和制汉字(日本国字),会意,合‘雨’、‘下’成字,表示水滴、水珠、雨滴、露珠或量词的滴,汉音音读为「だ」(da),训读为「しずく」(shizuku)。
所谓和制汉字或日本国字,是指日本人根据“六书”等汉字造字法仿造出的汉字。
但有些“和制汉字”实际上早已被中国人造出,只不过因为比较生僻,没有传到日本;还有一些“和制汉字”是日本人将中国的罕用字赋予了一个新含义,在日文中使用。上述两种字也被称为「国训」(こっくん)。“雫”字也应当是一个国训字。
最早收入“雫”字的日本字典《类聚名义抄》、《字镜集》等成书时间为12世纪前半期,且对该字的释义均与最早收入“雫”字的中国字典《龙龛手镜》(10世纪末)大同小异,可以认为这些词典中的“雫”字词条都是参考了中国字典而撰写的。
而在更晚的尧空本《节用集》(不早于1559年)、天正十七年本《节用集》(1589年)和江户时代学者山本格安的《和字正俗通》(18世纪)才能找到与现代汉语“雫”字训读相近的训读读音「シツク」(shitsuku)。
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日文中的“雫”字并非狭义上的日本国字,而是一个国训字——被日本人赋予日语训读读音和意义的中国汉字。
既然日文中的“雫”是被日本人赋予训读读音的“国训字”,自然不会有标准的汉语读音。不过,我们可以根据日文中的同意同音字推出“雫”的读音。
“滴”字的训读同样为「しずく」(shizuku),是“雫”的同训字,且含义与“雫”字完全相同,因此我们可以用“dī”来读“雫”字。
另外,在2005年,国家语委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曾发布过《日本汉字的汉语读音规范(草案)》,对和制汉字的汉语普通话读音做了一般规定,还特别为常用的32个和制汉字读音拟定了汉语普通话读音。“雫”字也位于其中,读作“xià”。
不过笔者个人认为将会意字作为形声字解读不免有一刀切之嫌;此处的读音也与原意无关,容易引起误解。结合原意来看,将日文中的“雫”读作“dī”显然更加合适。
佛经俗字“雫”
翻看《新华字典》自然是无法找出“雫”字的,这时我们就不得不祭出两件大杀器——大型字典《汉语大字典》和《中华字海》了。
然而,即使是《汉语大字典》和《中华字海》,也只给出了“雫”字的读音和该读音的来源,并没有“雫”字的释义。
不过,既然矛头都指向《龙龛手鉴》,我们就去查一查不就好了?
这里有必要介绍一下《龙龛手鉴》。《龙龛手鉴》,原名《龙龛手镜》,是辽代蔚州僧人释行均用从当时手写佛经中采集的字料编写而成的一部字典,收录的大部分内容为手写佛经中使用的俗字,并解释了它们的字音、字形、字义。
六朝、唐朝及五代时期,佛教在中国广泛传播。而那时雕版印刷技术刚刚发明,佛经刻本极少,大多数佛经的流传主要依靠手工传抄。
而抄写者的文化素养参差不齐,手写佛经中俗字、变体、讹体、误字大行其道;六朝、唐末和五代的政权割据又使汉字缺少统一的标准,各地俗字泛滥且大相径庭。
如此种种,都给佛教徒阅读和钻研佛经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而辽代皇室崇尚佛教,民间信徒也大大增多,更是迫切需要解释佛经俗字的字书、韵书。此时,我们的主人公释行均出现了。
他勇担重任,将找到的***计二万六千四百三十余个佛经用字辑录成书,并标注正体俗体、诠释音义,“矧以新音徧于龙龛,犹手持于鸾镜,形容斯鉴,妍丑是分”,故名《龙龛手镜》。
因此,“雫”字很有可能也是一个佛经俗字。
然而,当笔者兴冲冲地翻找到《龙龛手鉴》中的“雫”字词条时,却大失所望:原来真的只有这一句话啊。
这句话意思是说:“雫”字是一个俗字,有“奴寡”、“奴宽”两种反切读音。
所谓反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传统注音方法,具体是切上字取声母,切下字取韵母和声调。所以在考虑了中古音变后,“雫”字按照普通话来发音可能为nǎ和nuǎn。
但《龙龛手鉴》并没有对“雫”字的字义进行说明。
这种现象在《龙龛手鉴》中其实并不算少见。由于《龙龛手鉴》所收汉字来源繁多,很多字在作者收集时便只知读音不知其意,这些字的本义也就成为了千古悬案,无从查证。
不过,近些年来,许多学者参考中国古代其他字书和文献、以至朝鲜、日本、越南等地的古籍,对《龙龛手鉴》中的无释义汉字进行了查证和研究,成功地挖掘出了许多汉字的本义。
按照这种思路,我们也可以依照日本字书对“雫”字的本义进行推敲。换句话说,既然日文中的“雫”字源于中国,那么中文中“雫”字的本义会不会也是水滴?
关于这个问题,笔者在日本学者贝原好古的《和尔雅》中找到了答案。
《和尔雅》是江户时代的学者贝原好古对中国最早的词典《尔雅》的仿作,于元禄7年(1694年)刊行,***八卷九册,内容不仅包括常用的汉语词汇,还有日本的地名、节令等,故名《和尔雅》。
《和尔雅》第八卷附有“杂类”部分,其中专列出“倭俗误训义字”,内容是作者认为日本民间误用其义的汉字。
而“雫”字恰恰也在“倭俗误训义字”当中。贝原好古这样写道:
雫,《续字汇补》云,乃寡切,音近那,义阙。倭俗以为点滴之字者,未审。
《续字汇补》是清代学者吴任臣所撰的字书《字汇补》在日本刊印时的标题。《字汇补》多收俗字,而其对俗字的解释大多来自《龙龛手鉴》,“雫”字也不例外。
这句话的意思很明确。贝原好古先引用了《续字汇补》对“雫”字的解释(乃寡切,读音与那相近,无释义),然后写道,日本民间认为这是表示点滴的字,是没有仔细考究的。
这样一来,我们便可确定:“雫”字在中文的原因并非水滴,水滴之意乃是日本民间将其作为俗字使用时才出现的。
不过,“雫”字的本义仍然无从查证。或许若干年后一卷出土文献会使它水落石出;也或许它将永远被掩盖于历史的滚滚红尘中,无人知晓。
古壮字“雫”
方块壮字也称古壮字,是壮族先民仿效汉字六书造字法,利用汉字及其部件来记录壮语的一种民族民间文字。壮语称“”(?书史?立生)、壮文罗马字写法为Sawndip,意即生字,有不成熟之意。汉字文献则称之“土俗字”。
查阅《古壮字字典》可得,“雫”也是一个古壮字,是字(?天下)的异体字,读音为laj,意思是下(面)。
潮州话方言字“雫”
潮州话,又称潮汕方言,是闽南语的一个分支,因使用于潮汕地区(古属潮州府),故名。
清末民初之际,许多有识之士为了方便潮州话教学,编纂了许多体例近似、简单易学的字典。这些字典都被人们以同样的名字称呼——潮汕十五音字典。
所谓“十五音”,指的是15个声母。这类字典用15个汉字来代表15个声母,所以叫做“十五音”字典。这种字典其实是将同音字排列在一起的字表。这些字表以韵母为部,按部编写;以声母为纬,以声调为经,然后通过反切之法拼出字音。
因为同一格子(页)里都是同音字,所以只要认得其中一个常用或简单字的读音,其他字的读音也可被习得。这种体例的字典适宜各种文化水平的读者,因此一经推出便深受人们喜爱;且不断有人编写、改进新的版本,至今潮汕十五音字典的版本已逾30种,总发行量有数百万之巨。
据文献记载,正式出版的第一本十五音字典是由汕头商人张世珍编写、汕头图书报石印社于1913年印行的《潮声十五音》;第二本十五音字典则是1915年出版、署名“江夏懋亭氏”的《汇集雅俗通十五音全本》(又名《击木知音》)。
笔者正是在翻阅《汇集雅俗通十五音全本》时,发现了“雫”字。
《汇集雅俗通十五音全本》实际上是一种简化版的十五音字典,或者叫它“同音字表”更为合适。因为《汇集雅俗通十五音全本》并不列出大部分字的释义,而仅仅给出其读音;只有生僻字才予以极为简单的解释。
“雫”显然是个在潮州话中罕用的汉字,作者贴心地给出了解释——“雫物”。
不过,“雫”字在潮州话里的读音倒是可以确定。“雫”字位于《汇集雅俗通十五音全本》“官”部“柳”母上上声,所以它的潮州话发音按照潮州话拼音方案应为[nuan2],国际音标为[n]或[nu?](汕头方言)。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读音与《龙龛手鉴》中记载的读音也略有相似之处,至于他们是否为一个字,就留待这方面的专家学者研究了。
二简字“雫”
1977年12月20日,《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发表,将“雫”定为“霞”的简化字。1986年6月24日该方案被废除,“雫”字作为二简字的身份就此终结。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雨”也被简化(左右各去掉一点),“雫”字的雨字头也同样两边都只有一点。
结语
陈寅恪先生曾说:“依照近日训诂学之标准,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
“雫”字在不同时间、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有着不一样的涵义,正是汉字源远流长、广泛传播历史的印证。研究一个汉字的历史,就好似对人类文明的一次回眸,无限风光尽收于眼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