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花八门(读音:wǔhuābāmén)为联合式中性成语,作谓语、定语。原指“五花阵”与“八门阵”,这是古代兵法中的阵名,比喻变化多端或花样繁多。出自《虞初新志·孙嘉淦南游记》。后又把它用作比喻各行各业的暗语。现常比喻事物繁多,变化莫测。
原指五行阵和八门阵。这是古代两种战术变化很多的阵势。现比喻变化多端或花样繁多。出自《虞初新志·孙嘉淦南游记》:“伏龙以西,群峰乱峙,四布罗列,如平沙万幕,八门五花。”
“五花八门”有时候也解释为古代战术中的阵势:“五花”是五行阵,“八门”则是“八门阵”。五行系指金、木、水、火、土。加之五行又代表红、黄、蓝、白、黑五种色素,它们混合在一起还可以变成多种颜色,能够使人眼花缭乱。
八门阵也称八卦阵,按照八卦的次第列为阵势的。
五花:
金菊花——比喻卖茶的女人。
木棉花——比喻上街为人治病的郎中。
水仙花——比喻酒楼上的歌女。
火棘花——比喻玩杂耍的人。
土牛花——比喻一些挑夫。
八门:
所谓“八门”是指在市场摆地摊,靠口巧舌来挣钱吃饭的生意人,即:金、皮、彩、挂、评、团、调、柳。
金——“金点”是江湖艺人管相面算卦的总称。有哑金、啃子金、戗金、袋子金、老周儿等等。
皮——“皮”行是卖药的总称。这行又叫“挑汉儿的”。按所卖药的不同,分别称为:挑招汉、挑顿子汉、挑炉啃、挑罕子、挑柴吊汉、挑将汉、挑粒粒、挑熏子汉的等等。
彩——“彩”是彩立子。凡是变戏法的,皆称为“彩立子”变洋戏法的叫“色唐立子”。
挂——在市场、庙会练把式卖艺的,江湖人调侃儿叫他们为“挂子行”。分为:支、拉、戳、点、尖、腥等等。
评——说评书的。唱大鼓书的叫“使长家伙的”说评书的叫“使短家伙的”。
团——说相声的。江湖人管说相声的调侃儿叫“团春”的。
调——在草棚内卖戒鸦片烟药的。
柳——唱大鼓的。江湖人管唱大鼓这行调侃儿叫“柳海轰”的。有奉天调、乐亭调、西河调、梅花调、梨花调等。
注:以上五花、八门是清朝后期到解放前民间江湖的营生手段。
五花大绑:
解释: 先用绳索套住脖子,又绕到背后反剪两臂的绑入方式。
出处: 李季《王贵与李香香》第二部二:“顺着捆来横着绑,五花大绑吊在二梁上。”
举例造句: 一瞬之间,他已被五花大绑起来。粗大的杠子立即压折了他的双腿。 ★柯岩《奇异的书简·美的追求者》
至于为什么叫五花,说法很多,不一而足:有的说是指捆缚者先把绳索做出五个套(花),分别套住被缚者的脖颈和双臂,然后收紧绳子进行捆绑;有一种说法是指从前面看被缚者有五处有绳索勒缚(喉一处、左右臂各两处);还有人指出,所谓五花是指背后的捆绑绳子呈¥状:¥状就是分出来的5个绳端,最上面两个绳端是搭在两肩绕到前胸交叉捆绑或顺腋回绑。中间两个绳端是捆绑手上臂,最下面的则是吊住被缚人的手腕。另一种理解别出心裁:这个五花的“花”字,就是“绳结”的意思,意即五种花样的绳扣。首先,往脖子后面搭的时候就有一个穿绳用的双环“扣”,随胳臂绕到手腕时,在两个手腕处各有一个单环“扣”,这就有三个“花样”的扣了(左右手腕的扣实际相同)。然后在反剪的双手手腕处,用合起来的绳子缠绕几圈再打一个绳扣。(这个绳扣是关键的,打不好就会被挣脱),这个扣常常像回型针一样也打个“环扣”,因为绳子最后还要穿过脖子后面的绳扣的向上拉紧,所以这里打个环扣也很保险。这已经第四个“花”了。最后,将绳头穿过脖子后面绳子上预留的穿绳扣,自己的一只手往下拉绳子,另一只手往上推被绑者绑在后面的双手,拉紧后在穿绳扣处打上结就完成“五花大绑”。这时刚好五个花(绳结)。也有人强调被缚者无论是胸部以上或者是胸部之间都应有交叉绳索勾勒。五花不仅是指后面的五花,前面也要突出大绑!才称其为五花大绑。当然还有其它说法,但都是大同小异。 五花大绑叫法的出处很难考寻,连旧版的词海词典中都查不到,但在《三侠五义》这种晚清小说上已有记载,可能是起自民间。然而,五花大绑的绑法要久远的多。因为枷铐铁镣桎梏等制作复杂,尤其是携带不便,绳索却是最易获得与携带,自然成为约束犯人的上选械具,我国到50年代捕人仍然多用绳捆。小绑因只捆手腕,犯人全身其它部位尤其是双臂都是自由的,可把被缚的两手从体侧探出,观察绑绳状态而设法脱缚,有力者只要坚持不断挣扎也有可能使绑绳松脱;身体柔韧者甚至能将双手自背后经臀部和双腿翻到身前脱缚,所以必须要大绑。大家最熟悉的当属在白门楼被擒的吕布,这位无敌飞将就是被绳索捆作一团的,这说明至少在汉代,大绑的复杂绑法就形成了(这一段是史实,并非罗贯中杜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