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没人说刘邦是千古一帝是错的,认为刘邦是千古一帝的大有人在,而且不在少数。
其次,这里涉及到一个争论性的话题,那就是先苦后甜好,还是先甜后苦好,虽然很多人嘴上说着最喜欢苦尽甘来留有余甘,但是事实已经告诉了我们,他们最喜欢的到底是什么。
先来聊聊汉武帝的先甜后苦,其实可能有人会说,汉武帝怎么会是先甜后苦呢?别人小时候多不容易,没什么地位,费尽千辛万苦才当上了太子,好不容易登基为帝,却还要受到窦太后的牵制。
摆脱了窦太后的牵制之后又受到了匈奴人的威胁,偏偏还拿匈奴人没什么办法,励精图治猥琐发育,好不容易才击败了匈奴人,明明就是苦尽甘来,为何说它是先甜后苦?这完全不符合逻辑。
这个确实没毛病,汉武帝确实是不容易,但是,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跟他祖宗刘邦受过的苦难相比,他经历过的那些所谓的“苦难”,真的不值一提。
自有史以来,中国历史上真正可以称得上是草莽出身的开国皇帝也就二人,刘邦和朱元璋。何为草莽?汉语词典的解释是“丛生的杂草”“偏僻的乡间”,通常被形容为“下贱的人”“平庸的人”或者说“没有依靠的人”。
一个出身被称之为草莽的人,能够开创一个传承了几百年的庞然大国,这一点,足以见其不凡和艰辛。
我常常听见这样一句话,“上帝为你关上了一扇门,就会为你打开一扇窗”,对于这句话的逻辑性,我不予评价。但是中国的一句古话,“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真的一点没毛病都没有。
刘邦出生草莽,自小混迹市井,没过几天好日子,没有家族的依靠,也没有受到过什么良好的教育,这是他的缺失,但是同时也是他的得到。没有家族依靠,万事只能靠自己,所以他学会了解决问题,处理问题。但是一个人的力量是薄弱的,很多事情总是没有办法一个人就能解决,所以他学会了借势,所以他懂得团队的重要性。
市井小民,最爱争利,心思最是复杂,善于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为自己谋取利益,在这种坏境下成长的刘邦,失去了浩然正气,光明正大,却又得到了市井贤者的智慧,这使他在多次征战中,虽然很多时候,他没有获得战争的胜利,但是但从利益这方面,他获得了成功。
但是有得必有失,利益上的获得,必然造成了道德和名声上的缺失,所以刘邦虽然在功利场上硕果累累,甚至王霸天下,但是在他的道理和做事的风格,总是被人诟病,甚至不齿。
但是刘邦真的就这样不堪吗?如果他真的这样不堪,为何还能获得天下百姓的支持,皇霸天下?自古以来,都是得民心者的天下,或者是以绝对的武力御统天下,刘邦的屡战屡败我们都是知道的,但是他能够屡战屡败的原因我们想过吗?无他,民心所向尔。
人都是现实的,谁对他们好,他们就支持谁,刘邦对他们好,他们支持了刘邦一辈子,他们不在乎刘邦的一些细微瑕疵,我们一如既往的支持着“沛公”,所以“沛公”才能屡战屡败,屡败屡战。
但是口舌总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在一个别说传媒,就连通讯都不甚发达的年代,信息的传播和存留玩玩掌握在“读书人”手里。但尴尬的是,刘邦和读书人之间的关系.....
时间匆匆流逝,受到沛公恩惠的人,乃至于沛公的后人,都在岁月长河中变成了一捧尘土。已经没人为沛公说话了,只有一群非利益所得者对“与他们无关的历史”做出了他们的评价,发表了他们的观点。
人们总是会感慨英雄迟暮枭雄末路,并且对他们表示极大的同情和惋惜,比如前几天大火的佛系毒枭刘招华,但他们却未曾想过,与这位“枭雄”或者是“英雄”息息相关的人,是否喜欢他,他是否值得同情和惋惜?
大浪淘沙,千古风流人物,俱往矣,有些事情不是变成了往事,而是变成了尘埃,微乎其微,难辨真假,但是金子就是金子,总是会发光的。虽然刘邦饱为人所诟病,但是懂他的,理解他的人,也不在少数。
称他为千古一帝,对他大肆赞叹的人不在少数,不信自己去百度百度,不要被不知所谓的东西遮蔽了双眼,失去了理智公正的认知。
最后再简单的聊聊正题,汉武帝和刘邦的区别,汉武帝受的苦没有刘邦多,他立下的功绩不好和刘邦比较,但是总体上来说,不比刘邦差多少,相差甚微。但是,老实说,他犯下的错误要比刘邦多很多。
刘邦这个人,是嘴嗨型的,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他很清醒,基本上没犯过什么大错,很少做劳民伤财的事情。但是反观汉武帝刘彻,前半生功名赫赫,天纵神武,王霸天下,但是后半生,emmm.....
从我个人的观点上来说,我认为刘邦被刘彻更加优秀,更加配的上“千古一帝”这个称号。但是如果要为刘彻是“千古一帝”,而刘邦不是,这个观点找一个原因。我只能理解为“人们总是喜欢先甜后苦,而厌倦先苦后甜”,总是会原谅出生高贵的人犯下的错误,而厌倦出身低微却身居高位之人,细节上的一些失仪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