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大全网 - 汉语词典 - “瓩”真的读“千瓦”!这类字竟然还有这么多……

“瓩”真的读“千瓦”!这类字竟然还有这么多……

一年一度的春晚,最精彩的莫过于贯穿始终的惊喜,刚结束的猪年春晚,也没让大家失望…

大家是否还记得岳云鹏和孙越的表演——《妙言趣语》,其中岳云鹏向孙越出了一道考题:“一个‘瓦片’的‘瓦’,里面有个‘千万’的‘千’字,念什么?”(我当时还以为是玩笑……)

第二天微博就出现了#岳云鹏没说错#话题,新华网也发布了文章《还真有这个字!》。一个“瓩”字竟引起了众多媒体和网友的关注!

《现代汉语词典》收录了“瓩”字,释为“千瓦旧也作瓩”,意思是这一计量单位用字旧时曾使用,但现在已被淘汰。只是由于这类汉字可能还见于过去的一些书刊,《现代汉语词典》收录它们是以备人们查检之需。

类似“瓩”这样的汉字并非仅此一例:

[兛](千克)、[兡](百克)、[兙](十克)、[兝](分克)、[兣](厘克)、[兞](毫克)、[嗧](加仑)、[粁](千米)、[糎](厘米)、[粍](毫米)、[浬](海里)、[哩](英里)…

这些字大都是19世纪初为翻译外来度量衡单位而创造的。而1977 年 7 月 20 日,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国家标准计量局正式发布的通知,废除「瓩」,改称「千瓦」。

汉字中的“合文”

“瓩”这类汉字明明是单个汉字,却要念两个或多个音节,打破了一字一音的惯例。原来这类汉字是采用了“合文”的造字形式,即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汉字浓缩成一个汉字书写单位(一个方块字字符)的文字形式,而读音仍保留原本多音节读法不变。

如“圕”字读tuān,由“图书馆”三字减缩而成,旧版《现代汉语词典》曾收录此字,注音为túshūguǎn。

据说,先秦时的君王用来调遣军队或传达指令的符文,通常是将几个篆字刻在竹或木上,剖为两半,合之可验真伪。这种符文,在汉代被画符篆的道士们所借用。到了宋代,人们创造出越来越多的合体字,以表达避凶求吉的原意。

▲“黄金万两”和“招财进宝”合文

▲“日进斗金”合文

▲“孔孟好”合文

▲“鸾凤和鸣”合文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合文

▲“道教八位神仙”合文

内容:(铁)拐李先生德道高,(汉)钟离盘石把扇摇,(曹)国舅手执云扬板,(张)果老骑驴走赵桥,(吕)洞宾背剑清风客,(韩)湘子瑶池品玉箫,(何)仙姑敬奉长生酒,(蓝)采和花篮献蟠桃。

看了这么多有趣的合文,是不是感觉自己长见识了?小岳岳诚不欺我呀!

还有一些汉字,看起来是合文,却慢慢发展成单音节的汉字了,并被广泛应用,来看看有没有认识的?

汉字中的“合音”

跟合文现象相对应的是“合音”,即双音词或词组中前一字的声母跟后一字的韵母相拼凝合而成单音节字。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艺文二》:“古语已有二声合为一字者,如‘不可’为‘叵’,‘何不’为‘盍’,‘如是’为‘尔’,‘而已’为 ‘耳’,‘之乎’为 ‘诸’之类。”

现代,例如北京话“不用”为“甭”(béng),吴语“不要”为“覅”(fiào)、网络语言“这样(子)”为“酱(紫)”。

化学上造新字也使用了这种形、音、义拼合法。如“羟”由“氢”“氧”二字的声旁合成,读成qiáng;“巯”由“氢”“硫”二字的声旁合成,读音为qiú;“羰”由“碳”“氧”二字的声旁合成,读音为tāng。

除了有趣的“合文”和“合音”字,还有一些凭空创造出来的“字”。

汉字史上的“造字”

皇帝就是一类特别爱好造字的人。皇帝爱造字,最常见的是方便避讳。比如三国时期东吴的第三个皇帝孙休就曾经为他的四个儿子造了八个他自以为前无古人用过的字。

《三国志》记载孙休造字部分的书影

明汲古阁《十七史》本

孙休所造八个字

图取自郑张尚芳《有历史记录的造字者的身份和动机》

其实,最会造字的皇帝是大名鼎鼎的武媚娘。她执政时不仅为9个常见字制造了全新的字形,还强制要求推广另外8个常用字的罕见古老异体。经她这么一折腾“天”、“地”、“日”、“月”、“星”等一些常见字都变得面目全非了。

图片来自中国国家博物馆网站

使用武则天新字书写的武则天《升仙太子碑》拓片。本段碑文内容为:“大周天册金轮圣神皇帝御制御书:朕闻天地权舆,混元黄于元气;阴阳草……”其中“天”、“圣”、“地”等字和通行字体差别很大,比如“地”就写作“埊”形。

看到这里,是不是很开脑洞呀?汉字文化真的好有趣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