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 校 是 什 么
学校是什么?这好象已经有了很多的答案,最基本的是,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
但每个人对学校的具体感受却是不同的,下面是一位初中七年级学生的话:“记得那是我六岁的时候,我被送进了‘儿童监狱’——学校。从那一天起,我就像一只自由自在的小鸟,被送进了孤独的笼子中,失去了自由,只有在笼子里跳呀,叫呀,等待着爸爸妈妈来‘解救’。”
这是那位同学在题为《童年》的一篇作文中的话,也是那位同学对“学校”的诠释和体会。
学校本来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应该是学生以鲜活的生命个体获得各方面发展的场所。但在学生的眼里,它却成了监狱,这不能不说是我们学校教育的悲哀。
监狱,本来是囚禁犯人的地方,它以剥夺犯人的行动自由为主要特征,以对犯人的人性化改造为根本目的,与正常的学校教育,可以说是性质不同的两个社会机构(尽管现在有工读学校,但学校就是学校,监狱就是监狱,性质仍然不同)。
现在,有的学生竟然把学校称作监狱,这说明在办学过程中,的确存在着与监狱有某些相似之处。按照那位同学的说法,他一进了学校,就失去了自由。当然,这只是学生作文中的一段话,他很有可能只是凭自己一鳞半爪的感觉来随意发挥的。况且,对什么是自由,本身就存在不同的理解。在那些尚未成年的孩子心中,很有可能,自由就是完全的无拘无束,完全的自由自在。一有纪律的约束,有的人便认为失去了自由。但不可回避的却是,我们的学校,的确存在着让人失去自由的作法。下面举两个例子。
举报载,有一个孩子,今年刚上小学念一年级。开学初,他父母亲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把他送进了一个实验班,本指望进了实验班可以把学习成绩搞好。令孩子的父母没有想到的是,孩子的成绩虽然上去了,但孩子的快乐却不见了,原先那种在幼儿园培养起来的天真活泼,当然无存了。因为他每天都有做不完的作业,有写不完的生字。学习负担太重,学得太苦。且不说那每天没完没了的作业,但说的书包,就很让人深思了。语文老师向他推荐新版的《现代汉语词典》,孩子每天放学回家,都要缠着大人要买。大人不是心疼几十块钱,而是心疼儿子。他才8岁,一本《现代汉语词典》,少说也有好几斤重。再加上各种各样的练习册,父母担心孩子背不起。但孩子听老老师的话是一大天性,在儿子的死磨硬赖下,大人还是给他买了。每天看着还背着那沉重的书包,父母亲非常心疼,再加上每天那没完没了的作业,他们实在觉得儿子活得累,但又无可奈何。
高中的情况呢?只会更严重。前不久,某著名教育网站上暴露的,某城市的高中生,每天下午都要上四节课的情况。那些可怜的孩子,每天下午5点40分才放学,6点半就上晚自修,一直上到9点半。对这些孩子而言,他们还有多少可以自己支配的时间?还有多大的自由可言?如果再加上星期六、星期天的补课,自由就基本与他们无缘了。
我们可以这样说,以上的两个例子,或许仅仅是个例,不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各地的学校作法可能不完全相同,但“抓得紧”却是一样的,只是抓法不同罢了。
我们说学校不是监狱,是说学校是对人进行人性化培养的地方,进了校园的孩子,他们都是身心健康的未成年人,是具有极大的可塑性的人,是祖国将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今天,我们怎样培养他们,他们将来就可能会成为怎么样的人。“一个孩子,在批评环境中长大,他就学会批评;在敌视环境中长大,他就学会仇恨;在嘲笑环境中长大,他就学会自卑;在羞耻环境中长大,他就学会负罪;在容忍环境中长大,他就学会忍耐;在鼓励环境中长大,他就学会自信;在公平环境中长大,他就学会正义;在完全环境中长大,他就学会忠实;在接纳和友谊的环境中长大,他就学会宽容与爱。”如果我们今天真的把学校当作监狱来管理,把学生当作囚犯来看待,那我们办教育的目的还有实现的可能吗?
学校不是监狱,是说学校不是改造人的地方,不是用对待犯人的方法和态度来对待学生的,不是以限制,乃至剥夺学生的思想和行动上的自由来迫使他们按照我们原先所设计好的模型来塑造、来“制作”他们。相反,而是按照学生的本性,进行人性化的教育和培养的。
学校不是监狱,更意味着,我们的学校教育,要更多的具有人性化的东西,要从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的高度来建立制度,进行管理。而不是想方设法把孩子管“死”,管得服服帖帖,管得规规矩矩。
所以,学校不是监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