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师,意思是前辈老师,指已故的老师,出自《礼记·文王世子》,在古时,将孔子尊称为至圣先师,意思是对行业开创者的尊称。来源于台南市孔庙的赞孔子联:集群圣之大成,振玉声金,道通中外;立万世之师表,存神过化,德合乾坤。
扩展资料「至圣先师」,孔子也。「至圣」二字,首见于《中庸》。《中庸》乃孔子之孙,子思(名孔伋),为宏扬其祖孔子之圣德而作。至宋朝朱熹,将此书与《大学、论语、孟子》,合称「四书」。
《中庸右第三十章》:「唯天下至圣,为能聪明睿知,足以有临也。宽裕温柔,足以有容也。发强刚毅,足以有执也。齐庄中正,足以有敬也。文理密察,足以有别也。...见而民莫不敬,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说(悦),是以声名洋溢乎中国,施及蛮貊,舟车所至,人力所通,...莫不尊亲,故曰配天」。(「貊」音「莫」。「蛮貊」古时北方的一个种族名)
中国自汉朝以来,皆尊奉孔子。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西元739年),追谥孔子为「文宣王」。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西元1008年),加谥为「元圣文宣王」。祥符五年,(西元1012年),改谥「至圣文宣王」。元成宗大德十一年,(西元1307年),加号「大成至圣文宣王」。
明世宗嘉靖九年,(西元1530年),题为「至圣先师孔子」神位。清世祖顺治二年,(西元1645年),定谥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孔子」。到顺治十四年,(西元1657年),改称「至圣先师孔子」。
故「至圣」二字,为孔子谥号也。(「谥」音是。古时人死后,根据其生时之行为事迹,为之立号,有劝善彰德之用)。
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英文:Confucius, Kung Tze 。俄语:Конфуций 。兄弟排行第二,所以也有人称之为“孔老二”。春秋后期鲁国人,汉族。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夏历八月二十七日)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鲁源村);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日)逝世,享年72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
他的祖先是宋国贵族,大约在孔子前几世就没落了。孔子年轻时做过几任小官,但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从事教育,相传所收弟子多达三千人,贤人72,教出不少有知识有才能的学生,“桃李满天下”就出自此处 。孔子为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最终返鲁,专心执教。
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上,对华夏民族的性格、气质产生最大影响的人,就算是孔子了。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尊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万世师表。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曾修《诗》、《书》,定《礼》 、《乐》,序《周易》,作《春秋》。
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姜广辉认为,“面对春秋时期诸侯争战不休、人民困苦不堪的现实,孔子不是象宗教家那样,创造出一个外在的超越的全知全能的救世主,通过天启和神谕来规范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而是回首历史,到上古“圣王”那里去寻找智慧。
孔子自谓 “述而不作”,实际是以“述”为“作”,通过对历史传统作当代诠释,来实现价值的叠加和转换。他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会。他的成功与失败,无不与他的品格相关。他品格中的优点与缺点,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人,特别是影响着中国的知识份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