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接触美学是高中语文课本的一篇选自宗白华《美学散步》的文,读后欲罢不能。其实,美学并不像它所属的哲学那样高深莫测,简单说,是教人如何审美及以美的态度看待生活。我从小爱好书法国画,大学读中文系毕业论文写的也是文艺美学方向。研究生阶段论文的重点,则是比较各个国家艺术教育的方针及现状。越来越觉得,艺术教育未必是要培养一个艺术家,而是让进入其中的人能够以艺术的眼光看待周围事物,发现生活的美好。此次特来推荐10本私藏的美学好物,推荐前提是经典而有趣,见解独特且常读常新。当然,这只是个人角度,希望大家能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那一本。
1. 《画家生涯》高居翰
高居翰教授(James Cahill),曾长期担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艺术史和研究生院教授,以及华盛顿弗利尔美术馆中国书画部顾问,他的著作多由在各大学授课时的讲稿修订,或充分利用博物馆资源编纂而成,皆是通过风格分析研究中国绘画史的经典书籍,享有世界范围的学术声誉。在这本书中,他试图打破文人画家“寄情笔墨、自书胸臆、不食人间烟火”的神话,从实际的社会生活层面,考察了不同阶层画家的状态,向读者展开了一幅“自宋末以后,随着商业繁荣、社会中对绘画需求增加,画家们在不同层面谋生与创作的生动场景,”使我们更充分地了解和考虑到一幅作品创作的原初情境,从而重新调整对艺术风格、品评标准的看法。
与众不同的是,他的研究路径是与社会学和社会史紧密相连的,也就是借社会史的方法研究艺术史,这是非常有意思的一个角度。我想,这对学科间的融合与启发十分有益。而且书中的语言质朴、考据讲究,不仅可以读到画家的生活状态,也可以想象他们所在的社会风貌。与其说是一部美术探究类读物,不如说是一部社会风貌小说。另外,如果读完觉得合胃口,可以继续读他的分朝代赏析画作系列,有《江岸送别》(明朝绘画研究)等。
2. 《给青年艺术家的信》蒋勋
个人很喜欢蒋勋写的一系列作品。他语言细腻,十分具有感染力。而且能把艺术上的感觉表达得淋漓尽致。
“似乎最贴近记忆底层的感觉,常是嗅觉”。也许,使一个人真正走向艺术的,不是教训,不是苦难,而是生命深处挥之不去的气味。那好比热烈过后冷冷地荒凉的气味,有着岩石粗粝的触感,通过气味,便会识得大片已经结穗的稻米,悟出人生嘈杂喧哗,值得度过。
另外就是看他的其他鉴赏系列,有梵高、汉字书法、红楼梦等。依兴趣选择自己所爱。
3. 《曲院风荷——中国艺术论十讲》朱良志
接触到朱教授的书是大三的时候查毕业论文的相关资料,真是让人看上瘾。太喜欢他的文字和解读方式。诗化语言而又寓意深刻。解读艺术有很多途径,而他想做的,就是从自己熟悉的艺术哲学的角度,来发现文人画的艺术真性问题。朱良志曾说,“实际上他想解决的不是文人画本身的问题,而是解决自己思想的问题。”“人过中年,垂垂老矣,心情有一点荒漠,对世相的喧嚣和混乱有点不太适应。人生命的价值何在?像倪瓒,重要的不是他留下的作品,而是他创造了一个作品。曾经留下了怎样的心灵的记录。即使这样的作品今天不在了,但是在存留的文献中我们仍然可以追踪他一种信息。”
他的鉴赏还喜欢《生命清供》,同样禅意深厚,韵味悠远。也许,艺术的最高境界便是“一番世界一番痴”吧。
4. 《设计中的设计》原研哉
无印良品的艺术总监,极简主义大师。生活是有设计感的,书里的观点和想法十分大气,才不是一句“极简主义=性冷淡”那么简单。原研哉先生的聪明之处,在于他不一开场就来些设计法则与技巧,他更关注设计师的内层观念在工业时代的体现,工业时代的生产线是各式的模型与容器,设计师的观念、思想则是不同的“流质”,通过设计师对“信息”形态的“认知”,使“信息的美”最终得以“传达”。
“日常”是原研哉反复提到的一个词。在他看来,这是设计的源泉,也是设计的意义。这本书说到底,其实是在提醒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一个设计师,因为你可以设计的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设计”,还有你的生活。
5. 《死亡美学》陆扬
请不要被书名吓到,其实书中是以死亡的美学角度为出发点,用充满哲理和诗歌一样的语言探讨了中、西方文化中的生死观念以及死亡与崇高、悲剧、宗教、灵魂鬼怪世界的审美关系。书中谈到,“西方悲剧多为理性和私欲并存并通过两者激烈冲突体现毁灭的光辉,中国悲剧大多都是私欲被理性净化了。中国悲剧中主宰更多体现人文的权威,西方则是无常的命运。”不得不承认,很多传世名画,都是在表达死亡。像《水中的奥菲利亚》,甜美而安详,会让你惊觉,“真正的美,其实是一种消失”。从某种角度来说,美好的秘诀,是速朽。
我认为,作者是换了一种方式,在教我们该怎样以自由精神来超越对死亡的恐惧和困顿,而后使我们宛如流星的短暂生命变得灿然生动。
6. 《胸中之竹——走向现代之中国美学》叶朗
叶先生的书是教科书般的存在,一定要看的。他的《美学原理》、《中国美术史大纲》等相信是很多高校美学专业的必读书目。此次想推荐的,是《胸中之竹》,这是一本写现代美学思想的书,为北京大学百年校庆的献礼之作。少了章节理论性的话语,更多的,是对现代美学的感悟与启示。他曾说,“境界,是一个人的人生态度,是浓缩一个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而形成的精神世界的整体。一个人的境界就是一个人的人生意义和价值”。在浮躁的今天,会让自己沉淀下来。
7. 《美的历程》李泽厚
作为一个哲学家,李先生的美学观点哲思巧妙。以一种体悟与思辨相结合的方式,在中西文化比较的视野下,展现了从史前文化到明清文艺思潮近八千年中国灿烂多彩的艺术境界与文化。他像一个慈爱的老者,带你一路走来,将数千年的文艺、美学纳入时代精神的框架内,揭示了众多美学现象的历史积淀和心理积淀,具有浑厚的整体感与深刻的历史感。魏晋风度、盛唐之音、山水意境,这些经典而高高在上的存在,至今再看,情感依旧深沉而炽烈。除此之外,还有《美学三书》、《中国美学史》《华夏美学》等很多著作可以选读。另外,他的书大多配图丰富,装帧精美,很具有收藏价值。
8. 《写意:龚静读画》龚静
龚静教授的画与文字一样有质感,像丝绸划过。龚静的文字精妙细致、活泼灵动,她对画意的阐述和描绘,绝非人云亦云,而是独具慧心地深入作品的内核,层层递进地剖析画家的灵魂。龚静谈及马远、宋徽宗、倪瓒、徐文长、陈老莲、齐白石、林凤眠、达?芬奇等中外名画家及其作品时,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既谈他们的作品风格,也谈他们的曲折人生。无论是一般读者还是专业的艺术工作者,大概都能从阅读中获益。
9. 《美学散步》宗白华
经典的书必须常读。在这本薄薄的小书中,一代美学宗师宗白华先生凭着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化和西方文化的良好素养,以比较的眼光,对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的几个重要范畴加以阐释,渗透着自己的生命体验和审美取向。他的词句典雅优美、充满诗意,行文气韵生动,以小见大。
我想,任何一个爱美的中国人,任何一个热爱中国艺术的人,都应该读这部书。
10. 《哥伦比亚的倒影》木心
最后推荐一本木心早期的散文集,一直喜欢木心,作为一个全方位的艺术家,他总能捕捉到人性中最真的那一瞬。他的生命状态,展示了真正冷冷清清下的风风火火。文字绮丽而纯真,灵性十足。他的笔下,有时悲哀沉思,有时诚恳发脾气;有时嘿笑如恶童,有时演奏起那绝美故事,销魂忘我;有时险峻刻诮,有时伤怀绵绵。也许,如他所说,“对生命、对人类,过分的悲观、过分的乐观,都是不诚实的。看清世界荒谬,是一个智者的基本水准。看清了,不是感到恶心,而是会心一笑。”
台湾印刻是这样评价他的:“木心的那个世界,那个精致的、熠熠为光的、爱智的、澹泊却又为美为精神性叩问而骚乱的世界,在他展开他那淡泊、旖旎的文字卷轴时,早已崩毁覆灭,「世界早已精致得只等毁灭」──他像一个孤证,像空谷跫音,像一个「原本该如是美丽的文明」之人质。”
之前无意中看到一句评价,真是一语道破他的人格魅力。“现在流行‘小清新’,木心有点‘老清新'。其实木心这种小机灵也蛮好,就像是风铃一样,叮当作响,很惬意,但“木铎金声”才令人震撼的,不是风铃的那种叮叮当当。”其他作品还有《素履之往》、《木心谈木心》、《鱼丽之宴》、《木心画集》等。
始终喜欢一种人,他们总会被生活中的细节感动,因为他们心里把美好织了网,所以才能网住这个世界上所有暗流的温热。
我亦愿相信,“一切都是按美的规律造型”。这份书单可能不会囊括你想要知道的所有,只希望能引导大家去想象生活的另一种可能,想象那个每天忙于工作之外的自己该如何安放。“我为的是我的心”对林黛玉这句话记忆尤深。的确, 比起别人的眼光,内心更应在意的,是自己如何看自己。
阅读,始终是最盛大的宴会。下一个系列打算推荐旅行美学,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