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海军的官兵对这样的犯界英舰敌意颇深。这是因为一直以来,英军在这一带的活动肆无忌惮,经常把炮艇开到人民海军舰艇周围高速行驶、拍照和挑衅。这是英国方面的侦察活动,同时也是对于珠江口航行权底线的试探——从清末开始,珠江水道被迫向列强海军开放,此后英国海军的舰艇在这里航行便如同在自己家门前一样自由。建国后,中华人民***和国中央政府宣布废除一切旧条约,不再承认列强在这里的航行权。但大不列颠式的傲慢使英国海军始终认为这种宣示只不过是形式上的,他们判断中国海军既没有实力,也没有胆量阻止英国在这条水道上的“自由航行”。
这种思维并非没有基础,中南海军发展而成的南海舰队,在很长时间里是中国人民海军三个舰队中实力最弱的。由于台湾海峡的制海权为国民党方面所控制,所以这支舰队被孤立在南海,得不到北海、东海两个舰队和中央从海上的支援,只能独立发展。直到1974年西沙海战后,四艘增援南海的护卫舰高速通过台湾海峡,国民党军方面没有干涉,才打破了这个魔咒。
但是这次英国人显然挑错了对象,3-141舰上不但有一帮血气方刚的青年军官,还有一位能拍板的高级指挥官在舰上,这就是中南军区海军第一舰队副司令员张羽。虽然我们没有能找到当时张副司令员决策的依据和过程,但大家对英国人这种摩擦行为积怨已久。这时南海地区的人民海军舰只主要活动仍然限于近海,出海执行任务,必须出珠江口,珠江口的东侧是英据香港,西侧是葡占澳门。因此,中国海军一有军事行动便会遭到外国人的围观,稍有大一些的动作,翌日就被港澳报纸登载。对这些“狗仔队”,张司令员肯定也很烦。
所以,这次面对英国炮艇的挑衅,3-141舰上下态度都颇为积极。
曹教官如是描述随后的战斗——
“张副司令员向我询问:‘敌炮艇越过我方水域有多远?’我迅速在海图上根据我舰的地理位置以及和英国炮艇之间的距离作出回答:‘英国炮艇越过我方水域两海里以上。’张副司令经过几分钟考虑后,终于下达第一道命令:‘升国际信号旗,令敌艇停车,接受检查!’很快信号旗升上桅杆。大约五六分钟之后,英国炮艇对我方的命令置之不理,仍继续按原航线航速在我水域航行。张副司令于是下达第二道命令:‘25炮向敌艇上方开炮警告!’我舰随即向敌艇上方打出三发炮弹。敌艇见我舰开炮警告,感到事情不妙,但它仍不停车,而是掉转船头,加快速度,采取反炮火的之字运动向大屿岛方向逃跑。他们认为,只要跑回到他们的水域就能万事大吉。说时迟那时快,张副司令员很快下达第三道命令:‘打!’我舰上早就瞄准敌艇的两门76.2mm大炮立即开火。一颗颗炮弹直飞敌艇,几分钟之内,有八发炮弹命中敌艇,敌艇再也不能动弹了,犹如一具死尸漂浮在珠江的江面上。紧接着英军派出两架军用飞机,一艘护卫艇,两艘炮艇。显然来报复的。由于我舰离内伶仃岛比较远,当敌机到达我舰上空时,我舰上和岛上的防空武器一齐开迫使敌机无法低空向舰攻击,只能无奈地在高空绕了几圈飞回了香港,我舰也安全返回黄浦基地。”
时间、地点,加上交战经过的双方印证,可以确定他所经历的,就是克莱佛军士获得BEM勋章的那场海战。这艘被打成死鱼的英国炮艇便是倒霉的1323号。
从他的描述来看,3-141舰使用的主要武器是76.2毫米和25毫米火炮。这样的火力在大规模海战中根本不够看。不要说当时的大型军舰,即便是在康科德号这样的中型战舰上,这个口径的火炮也只有资格作副炮的。但在珠江口这样的水域,两艘小军舰之间的对抗中,它比起英军的博福斯40毫米炮来说威力则要大得多,完全有资格被称作“大口径火炮”。
对于英国人来说,恐怕最令人纳闷的不仅是挨揍,而是居然被中国海军来了个以大打小。战斗并不大,但年轻的中国海军中,是哪条舰敢修理大英帝国的皇家海军,还真是值得探寻。
不过进一步的查证却难以进行下去,除了一个3-141的舷号,我们在海军的公开资料中一时很难找到这艘军舰的进一步信息,连照片也没有找到一张。
线索,经常是在意外中出现,在一份修船厂的业务报告中,我们找到了这条船的线索,要说起来,它在人民海军中还算是有点儿名气。
今天,在面对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南海舰队舰艇清册的时候,会有一种极端寒碜之感——号称中国三大主力舰队之一的南海舰队,长时间里战斗力最强的旗舰,只是一艘排水量不到两千吨的南宁号护卫舰。
而且,这艘南宁号的前身,竟然是一艘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生产的简化型海防舰“海防第七号”。1945年初,它在南海和盟军作战中遭重创,舰首被炸断,仗着分舱段结构坚固避免了后部舱室进水,勉强驶回珠江口,从此就躺在了黄埔造船厂的船渠中动弹不得。国民党军撤离广州时永修舰还对其进行了疯狂的炮击。
解放军建立中南军区海军时,搜罗来去,竟然没有一艘超过千吨的舰艇。忽然有人发现船渠里还躺着这么个“大家伙”,一时喜出望外。经过努力,船厂的工人为它实施了“换头术”安装了新的舰首,使其复活。
南宁号下水的时候又发现其主机连杆轴承、梢子白合金轴承严重损坏。幸好有个出色的技术员傅其鉴,和老工人精心研究,重新浇铸该机连杆轴承、主轴承、梢子轴承成功,更换后该舰才算能正常运行。
然而,就是这样的舰况,这艘南宁号却屡立战功,曾执行护航光华轮至印尼等任务,1959年更实现了新中国第一次对南海诸岛的巡逻,又使用了三十多年。由此可见中国海军在简陋条件下捍卫海权的努力。
那个时代南海舰队的舰只大多数吨位小火力弱,比如“先锋”号 为1939年日制木质炮舰,130吨,“解放”号原来是海关缉私艇,28吨,“前进”号、“劳动”号是日本内河巡逻艇,“奋斗”号是木质渔船改装的炮舰,80吨。其中能称得上“炮舰”的屈指可数。因此,在珠江口海战中能有一艘中国“大舰”打得1323艇抱头鼠窜,也得说英国人运气太差。
这艘3-141舰到底何方神圣,从序列表中很难看出端倪。在1952年中南海军第一舰队战舰清册中可以找到该舰番号,但该舰的吨位,型号等俱无记载。
不过,在《黄埔修造船厂厂志》中,有该舰进行修理的记录。“同年(1956年)修理3-141、3-151(即原“勇敢”号、“桂海”号登陆舰)机器损坏较多,每舰4台GM6-71主机带1个离合器,由于转速不同步,有响声。工厂请苏联专家来检查过,也解决不了……反复调试,使4台主机加油时转速均衡,达到正常使用要求。”
由此,可以判断这艘3-141号炮舰的真实身份,是南海舰队“勇敢号”登陆舰。从吨位上来说,在当时的南海舰队中仅次于南宁号护卫舰。
经过核对,勇敢号属于国民党海军称为联字号的步兵登陆舰(LCI),排水量约400吨,中南军区海军有三艘这一型号的军舰。其中,桂山号和桂海号为自广西购入的,在二战后已被改成运输船,重新安装武备后作为炮舰使用。只有勇敢号本来便是战斗舰艇,它是美国在战后赠送给国民党海军的,曾经参加过琉璜岛海战和冲绳海战,在国民党海军中服役时被称为联荣舰。1949年,联荣舰在澳门起义成功,返回大陆,成为人民海军唯一一艘在澳门起义更换主人的战舰。
LCI是一种很有特色的登陆舰,与一般登陆舰“开口笑”的格局不同,它的舰首是直立的,状如利斧,这使它具备更好的航行性能,登陆时则从舰首两侧向前伸出舷梯完成
这三艘战舰到1953年仅剩了两艘,桂山号在万山海战中强行登陆垃圾尾岛,不幸壮烈战沉搁浅在岸边,战后被检查已经没有修复价值而除名。垃圾尾岛则就此改名桂山岛。
虽然只剩了两艘,但由于中南军区海军极度缺乏大中型舰艇,勇敢号和桂海号并没有像其他登陆舰那样仅仅扮演辅助角色。解放军给它们最大程度地加强武备,将其作为战斗舰只使用。勇敢舰原装有20毫米高射机关枪四挺、25毫米双联装高射机关炮一门、13毫米机关枪两挺、轻机枪两挺。在此基础上,又增加76.2毫米炮两门,使其具备和一般炮舰相抗衡的能力。
经过这样的改装,勇敢号战斗力大大增强,才能在珠江口海战中击败1323艇,取得胜利。而中国海军这一战的指挥官张羽副司令员,此后调任榆林基地副司令员,是南海舰队早期的重要将领。至此,珠江口海战的情况基本大白。
不过还有一个遗留问题,那就是为何这次战役在双方的军史上默默无闻。要知道,这次战斗虽小,却是一次标准的国际冲突,对任何一方来说都可能通过运作制造出轰动效应来。
推测主要原因在于当时朝鲜刚刚停战,中英双方都不愿意在此时再起波澜,导致双边关系恶化,故此这次战斗的影响更多地体现在外交层面而不是宣传层面。
然而对于历史而言,这一仗是值得纪录的,因为这似乎是中国人民海军成立以后第一次和外国海军的战斗。规模虽小,人民海军保卫自己家国的勇气,却值得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