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字康熙字典13画。
义(拼音:yì)是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像带装饰的锯齿状长柄兵器,这种兵器是用在各种仪典上的礼器,后用于比喻礼仪、威仪,并引申指品德的根本,伦理的原则。
又表示合乎正义的,用作修饰语。由此还引申指对事物或文字所作的合一而恰当的解释、意义,由合宜、合理引申指人之间在感情、言行方面合宜的联系、情义。义又指名义上的。
关于“义”的构型和本义,主要有以下几种解说:
1、会意字。古人把“羊”作为和善的象征。“我”本来是指一只有棱有角,还具有锯齿状的刀刃的兵器,后假借作第一人称的代词,指自己。因而有的学者认为由“羊”和“我”构成的“义”的意思是像羊一样与人为善,一切好事、善事应从“我”做起。于是把一个人对另一个人做好事、肯牺牲的精神称为“义”。
2、象形字或会意字。“我”原指一种长柄的兵器,这种兵器在战场上不太灵便顺手,但在仪仗队里用得上,所以在部族祭祖时,除了供上羊头之外,还有手握“我”的武士作仪仗队。
“义”所从的“羊”和“我”***用一竖画,像是顶部有羊角形装饰的“我”。这个上有“羊”,下有“我”这仪仗的“义”字,作用在于“仪”,“义”本义即为威仪、礼仪。
康熙字典:
《广韵》《集韵》《韵会》竝宜寄切,音议。《说文》:己之威仪也。从我羊。注:臣铉等曰:与善同意,故从羊。《释名》:义,宜也。裁制事物,使各宜也。《易·乾卦》:利物足以和义。
又《说卦》传: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又《容斋随笔》:人物以义为名,其别最多。仗正道曰义,义师,义战是也。众所尊戴曰义,义帝是也。与众***之曰义,义仓,义社,义田,义学,义役,义井之类是也。至行过人曰义,义士,义侠,义姑,义夫,义妇之类是也。
自外入而非正者曰义,义父,义儿,义兄弟,义服之类是也。衣裳器物亦然。在首曰义髻,在衣曰义襴,义领之类是也。合众物为之,则有义浆,义墨,义酒。禽畜之贤者,则有义犬,义乌,义鹰,义鹘。
又义渠,戎国地。《史记·秦本纪》:伐义渠,虏其主。注:宁广二州,春秋及战国时为义渠,戎国之地也。
又姓。《前汉·酷吏传》:义纵,何东人。
又与谊同。《前汉·董仲舒传》:渐民以仁,摩民以谊。
又与仪通。《前汉·邹阳传》:使东牟朱虚东褒义父之后。注:应劭曰:邾仪父也。师古曰:义读曰仪。
又与宜同。《韵补》:周官凡杀人而义者,史记君义嗣,竝鱼羁切。
又《韵补》:叶牛何切。周官注:仪作义,古皆音俄。《古文尚书》:无偏无陂,遵王之义。陂音坡。◎按说文在我部。今从正字通倂(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