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宝垣(1914年-1999年),广西费县人,俗名贵华,道名「宝垣」,属于广州至宝台「宝」字派弟子,同道尊称他为「侯爷」。香港道教界和香港青松观重要人物,是1950至1990年代香港道教科仪重要传承人之一。
目录 1 生平 2 影响及贡献 2.1 主持醮会法事 2.2 引入忏经科书 2.3 培训经忏人才 2.4 塑造香港道堂科仪特色 2.5 推动道教学术发展 2.6 组织香港道教界 2.7 服务社会 2.8 海外弘道 3 纪念 4 相关条目 5 参考资料 生平侯宝垣于1914年10月13日(农历甲寅年八月二十四日)生于广西贵县城北镇的一个小康之家,8岁入读当地的翠才小学,13岁入读县立中学。在他14岁那年,因为父亲过世,所以他不得不缀学经商以供养母亲,但他并没有因此放弃学习,在从商期间依然好学不倦,尤其喜爱阅读道家书籍。后来与张凤珍结为夫妇,并育有一女。
根据后人忆述,侯宝垣年轻时喜爱阅读道教书籍,经商时已在其店铺上层设「吕祖坛」以恭奉吕祖仙师,可见此时已有皈道之心。至他30岁时,客旅广州,于广州恩宁路逢庆首约第十号的中国道教至宝台慈善会入道,师从叶文远(至勤)。
皈依道教后,侯宝垣便积极参与至宝台在当地举办的慈善活动,如策划至宝台开办的托儿所、学校等,1948年重建至宝台会址时更担任筹募的工作。根据侯宝垣生前忆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便举家迁至玉林县经商,战事结束后才返乡生活,之后经常来往粤桂之间。直到1950年初,侯因商旅港,这才定居于香港。
来港后,适逢何启忠因承吕祖圣喻「南下设坛,继行普度」筹建青松观,侯欣然加入,与至宝台道侣陆至真、叶至和(星南)、卢宝经(少华)、易宝云(泽峯)、陈台镜(德明)等人联合筹建香港青松仙观。侯对此事全力以赴、积极参与,最终将观址设在伟晴街67号四楼。1952年更伙同陆至真、叶至和、卢宝经等道侣向 *** 申请将青松观注册为合法社团,并获批准。
加入青松观之后,侯便常住观内,主理经忏科仪事务,负责筹办大大小小的道场法会,1956年改设经忏部后侯便出任青松观经忏部主任一职,为观内科仪事务献尽心力。
1952年因坛务的拓展,观址地方狭少,不敷应用,遂迁往九龙弥敦道200号五楼,但搬迁后的新址仍然不便于举行大型的法会或神诞。为了进一步扩展道务,1960年春初,精于堪舆之学的侯宝垣亲自勘察新界青山麒麟围一地,发觉该地是广大园林,来龙去脉,藏风聚气,又得祖师赐示以「乃香火广大之洞天福地」,认为可作永久道场,因而选定了青山麒麟围一片约7万余平方英尺的园林扩建青松观。几经辛劳奔走、艰难筹募,终于在1960年代末期,逐步完成兴建青松观。在发展青山本观的同时,侯宝垣于1971年推动九龙观址的扩迁,购入大南街楼宇,使用楼高6层的新址为道场。
1950、1960年代时香港道堂面临着科仪经生匮乏的情况,不足以应付日益增加的道场法事,有见及此,侯宝垣开始设班授徒,安排每周两次习经,并于青松观大殿实习。及至1991年香港道教学院成立,侯出任校长,并与其弟子麦炳基开设忏经班,进一步培育忏经的人才。
侯毕生致力于弘道阐教,于1999年12月17日(农历己卯年十一月初十)羽化,终年85岁。
影响及贡献 主持醮会法事侯宝垣自1950年代起负责青松观经忏科仪以来,主持过繁多的醮会法事,例如1952年吕祖师诞启建的法会及中元法会等;又如1953年起,逢每月北斗降辰日为善信诵经祈福,并规定弟子每日念诵早晚功课。侯宝垣又曾领经生参与其他道观及慈善团体举办的法会,例如1953年元朗博爱医院息灾法华胜会、1957年蓬瀛仙馆息灾圆和法会、1958年东华三院万善缘胜会、1960年黄大仙啬色园万善缘法会等。
其中较具代表性的有1986年11月16日至24日与蓬瀛仙馆于粉岭合办的道教全真法会,侯宝垣除了担任是次法会的大会主席,更负责布置各组的工作。另一次重要的大型法事则为1993年9月17至26日于北京白云观启建的祈祷世界和平、护国佑民罗天大醮,侯宝垣在这次大醮会中出任委员会主席,并亲自率领乾坤道105人赴京建醮。
引入忏经科书侯宝垣对香港道堂科仪发展贡献良多,其中一项就是将从中国内地道观及各处蒐集回来的经忏科书引入香港。侯宝垣曾感叹,潜修多年,常常都会遇到经卷散佚的情况,所以早在1950年代起他便开始在香港、广东等地寻找科仪经本,尽力保留上一代的科仪传统。当时他从一些古董商人口中得知某些经本从中国内地流入香港,逐不辞劳苦地在香港搜购这些经本并加以整理。
根据《玉皇有罪锡福宝忏及本行集经重刊跋》记述,侯宝垣曾于1957年在香港书坊寻获数十本名山洞府、广州三元宫、罗浮山冲虚观所藏的经忏旧本,包括《玉皇有罪锡福宝忏》、《玉皇本行集经》、三元宫同治版的《先天斛食济炼幽科》、冲虚观《清微礼斗真科》等多种道教科仪忏本。除了这些经本,侯宝垣更曾在1950年代中期于蓬瀛仙馆发现三元宫遗下的法器和经书,并以此教导蓬瀛仙馆的弟子,包括周道之、史仲山、麦炳基等十余人。
侯宝垣于1970年代将收集得来的科本重刊,根据他的自述,他重刊科本是因为当时香港道堂对科仪及科书的需求增加,他为了满足观内外道侣弟子对有关经书的需求而大量重刊忏本科书。例如关于《玄门朝科》的重刊,侯宝垣就在《重刊朝科序言》中说是为了让同门能依科奉修,有经可依。又例如1976年青松观应香港道教联合会邀请,举办下元解厄消灾集福迎祥万胜缘会,侯宝垣在刊内说:「朝科仪范为法坛之必修者也,为便同门依科奉修,爱校缮刊。」从这些话中不难看出侯宝垣对忏经科书的重视。
侯宝垣重刊经本的同时亦尽力协助其他道宫的经忏发展,将经书科本送赠予有需要的道堂宫观,这使部分青松观刊印的经书科本成为了香港道堂宫观常用的版本。以香港道堂流传的《早晚功课经》为例,其最初版本便是青松观于1969年重刊的《太上玄门功课经》。
培训经忏人才侯宝垣对晚辈的培育亦是十分重视。1966年,侯宝垣获青松观董事会委托负责培训经生,他除了亲自向弟子讲解唱腔、白话、符咒等经忏科仪的实践方法外,还会把科仪制成录音带,让弟子能在坛外自行复习。
1991年香港道教学院成立,侯宝垣出任校长,并与其弟子麦炳基开设忏经班,进一步培育忏经的人才。甚至在晚年,他仍不忘鼓励弟子远赴北京,向当时的中国道教协会会长闵智亭请教有关科仪的手诀、心法问题,以补充香港道堂科仪中的不足之处。
侯宝垣在培训经忏人才的另一大贡献就是起用坤道经生(即女性经生),这可说是承继了广州至宝台的传统,因为至宝台的七位创办人之一的潘至妙就是坤道经生。自从香港各道堂开始提供宗教服务以来,信众对科仪的需求便日益增加,令进行科仪所需的经生出现短缺现象。当时1950至1960年代的香港社会仍然是以男性出外工作为主,但若只培训乾道做科仪也难以解决经生短缺的问题,有见及此,侯宝垣花了不少功夫去游说观内的老起用女性经生。及后不少道堂也模仿青松观的做法,让坤道入坛当经生,让大批女性投身经忏工作,这才缓解了香港道堂经生短缺的问题。
塑造香港道堂科仪特色香港道堂现时惯用的唱腔其实是经过一段摸索阶段才成形,而在这段过程当中侯宝垣可谓功不可没。根据侯宝垣的两位弟子周和来及叶长青所说,侯宝垣在道门内享有「玉喉」及「喃呒王」的美誉,除了因为侯宝垣声线动听,还因为他每次做科仪开腔时都字正腔圆,音调非常稳定。这可能是因为侯宝垣常看粤剧的原故,他对一班粤剧老倌加以观察,并学习他们身上的长处,将粤曲的腔调融入道堂唱腔之中,形成今时今日富香港特色的道堂唱腔。
推动道教学术发展侯宝垣在弘道上除了处处建坛之外,他更希望能将道家文化带入学术界。1984年10月12日,他以青松观观长身份带领众人前往台湾,与台北指南宫结为姐妹观,此行使侯宝垣萌生了帮助台湾道教界建立道教学院的念头。在高忠信和张柽的协助下,侯宝垣斥钜资推动道教学院计画,终于在1990年于指南宫成立台湾中华道教学院。
继中华道教学院成立后,侯宝垣又在麦炳基、罗智光、张中定和李志文教授的协助下于1991年成立香港道教学院,侯随即大力资助各地学者进行道家文化的研究工作,包括支持陈鼓应教授编辑《道家文化研究》,又邀请大量中港台的学者前来香港讲学传道,及聘请多位国际知名的教授担任道教学院顾问。1995年,侯宝垣为了表达对中国道教学院的支持,于北京中国道教学院设立奖学金,奖励勤奋的学生,以培养高质素的道教人才。
在侯宝垣出任香港道教学院院长的九年间,他曾前后资助举办三次大型的道教文化学术研讨会,又曾与香港中文大学合办「道教与民间宗教学术研讨会」,同时在1996年的会议上宣告「国际道联会」成立。
除了上述的种种,侯宝垣亦非常热心于道教书籍杂志的出版,他早年曾资助李叔还主编的《道教大辞典》,又协助中国道教协会出版《道教神仙画册》一书,并带领香港道教学院出版各类丛书和《弘道》杂志,晚年更大力赞助张继禹主编的《中华道藏》。
组织香港道教界侯宝垣多年来致力团结同道道侣,他在1960年代起已联同赵聿修筹组香港道教联合会,后来更与汤国华及罗智光合作,于1975年购入会址,以作为联合香港各道坛宫观并发展道教文化之场所,侯宝垣至终一直担任该会副主席、副会长等职位。
服务社会侯宝垣继承了至宝台「至善为至宝」的传统。自青松观成立的1950年代初,侯宝垣已参与青松观在柴湾、何文田、调景岭等地账灾、派寒衣、施药等活动。1960年代侯宝垣已在观内办有安老院。到了1970年代初,更于屯门观内建立「晚睛楼」安老院。其后,在大南街及屯门观内相继设立西医赠诊所、气功治疗及牙科诊所等。1980年代,又开办护理安老院,增设青松侯宝垣老人服务中心。1990年代中,侯宝垣亦曾办有针灸诊疗所、牙科诊所等,更曾捐款予明爱医院作购买医疗仪器之用。
在教育方面,侯宝垣提倡「道德教育」,所以青松观在1957年已在九龙枫树街开办完全免费的青松学校。后来 *** 开始提供免费教育,青松观才由义学形式转办津贴学校。1985年在屯门友爱村及湖景村开办道教青松幼稚园及青松湖景幼稚园,1985年在九龙观塘秀茂坪开办香港道教联合会青松中学,同时也在屯门区内兴办青松小学。1990年代先后在港岛增办青松景翠幼稚园和青松兴东幼稚园,并于屯门开办青松侯宝垣中学及东涌新市镇开办青松侯宝垣小学。
海外弘道当香港青松观发展到一定规模后,侯宝垣便开始将其弘道事业推进到海外。侯宝垣遵从祖师圣喻「播玄风于全球」,从1970年代起曾先后协助中国内地、台湾、日本等地的道教团体进行复兴和发展,又在美国三藩市、加拿大温哥华、澳洲悉尼、布理斯本及新加坡等地兴建青松观,把香港青松观的科仪传统传遍海外。
国内方面,自1980年代起侯宝垣便多次参访祖国的名山古观,并拜谒全真三大祖庭。1990年代,侯宝垣更推动青松观斥巨资重建广东罗浮山之黄龙古观,黄龙观开幕后侯宝垣更亲自引进经本,组成经忏班,教导经生,并促使1998年黄龙观华南道教学院的成立。在其他内地宫观方面,除了透过中国道教协会捐款外,更帮助内地较贫困的道观维修殿宇,前后捐资达人民币500万元,受惠宫观逾二百余所之多。侯宝垣甚至到了晚年,仍频密往来中港之间,为的是祖国宫观的修复事宜。
纪念 青松侯宝垣老人服务中心(1997年) 青松侯宝垣小学(1997年) 青松侯宝垣中学(2000年) 相关条目 至宝台 青松观 罗浮山黄龙古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