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是现代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特有的社会现象。这是一个特殊的运输季节,发生在春节前后,背后是巨大的短期人口流动。所以,从狭义上来说,古人并没有在春节期间出行,而从广义上来说,春节的现象从出现就一直存在,也就是在春节期间出行。
古代春节的由来也是因为回家过年。
春节是中国人和受中国文化影响的周边国家的节日。在一年的所有节日中,春节是最重要的,持续时间最长,通常被称为“中国新年”。元旦和工作日最大的区别就是一家人聚在一起,坐下来吃年夜饭,分享天伦之乐。所以每个家庭成员都会回来和家人一起过年,除非迫不得已。
大家都在争“春节回家”,这应该是古代春节的源头。
为什么过年一定要回家?据考证,这可能与“年”是恶兽的传说有关。传说年有四个角,四条腿,非常厉害。每年的最后一天,也就是除夕,它都会出来捣乱。当时生产力低下,个人对付年的能力不足,很多人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于是全家人都待在一起,等待年的到来,齐心协力把年赶走。试想一下,如果你没有回家,家人被年伤害,那该是多么不幸的事情。所以不管有多难,为什么,不在家的家人都要回来帮忙。
为了摆脱“年”这个坏东西,除夕夜全家人都不敢睡觉,于是就有了“赡养老人”的习俗。
现代时空的“年”的概念比中国的新年习俗要晚。根据中国最早的释义词典《尔雅》中关于年的名称,称年在,夏朝称年,商朝称斯,周朝称年。可以断定,现代春节的雏形出现在周代,而古代的春节应该就出现在这个时候。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自然和政策的限制,特别是在“父母不远行”等封建时代,过去的流动人口数量并不多,距离也不远。“民工”不是古代春运的主体,主要是公务员和商人。
古代艰难的春运也面临着“回家”的问题。
春运期间最大的矛盾是运力不足,这在古代也有。
由于道路建设落后,交通简单,许多人因为路途遥远而无法回家过年。即使在交通相对发达的隋唐时期,“回家难”的现象也无法改变。虽然史料中没有具体说明,但从当时诗人留下的作品中可以看出。
隋代诗人薛道衡有一句著名的诗叫“人天天想回家”。这首诗写道:“立春才七天,离家两年。人归鹅,必先想到花。”他来自薛道衡河东汾阴,从北方来到南方。男人节是正月初七,这表明薛道衡没有及时回来与家人团聚,而是在外面过新年。看着南方欢快的节日气氛,他一个人在异国他乡,诗中透露着无限的惆怅和思乡之情,说明了古代春节“回家难”的现象。
唐代诗人王琬也遇到了与薛道衡相同的情况。他不能回家过春节。
王万,中国中部洛阳人,一生都在“品尝吴楚”。有一年,临近元旦,他乘船来到江苏省镇江市古北山脚下。在他面前,水又宽又长,野鹅哀鸣,扬帆远航,然后s
为了解决像薛道衡、王万这样的人过年回家的问题,营造喜庆的气氛,古代政府尽量不在年底安排公务。而那些外出谋生、做生意的人,相当于今天的普通工薪族,也会早早出发,以免耽误时间。
秦代的公路和高速铁路
“回家难”的背后是“路难走”。解决春节旅游的矛盾,必须从根本上解决交通问题。所以中国所有的统治者都不会忘记修路。
殷商时期,我国古代非常重视道路交通建设,安阳殷墟考古发现了大量车马坑。到了秦朝,中国的陆路交通水平突飞猛进。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修建了四通八达的全国高速公路网,为春运提供了便利。
据《北堡山下一泊》“秦魏赤道天下五十步,树三尺,外厚,金棘松柏。”是赤道上秦国的国道。据记载,赤道不逊于现代高速公路。改造后,这条巷子宽69米。不仅路很宽,路边还种了松树,很注重绿化和降噪,这在当时的世界上还是第一次。
一般认为书信是皇帝专用的。其实这是一个误区。驰道是“田字路”,但“如果现在这条路是中路”,也就是说,驰道是多功能的,中间部分是皇帝专车的快速车道。其他车和人只能走一边,这和现代全封闭高速公路划分快车道和慢车道一模一样。
除了赤道,秦朝还有直道和铁轨。轨道是什么?那是当时的高铁。当然,铁轨是硬木做的,不是铁轨。铁轨下的枕木除了工程材料,基本上和现代铁路没什么区别。马车在上面以极快的速度行驶。
从现代考古发现推断,秦代有“高速铁路”。网站位于今天的河南省南阳市。电车道的存在为《韩嘉善传》所谓的“同一辆电车”提供了新的解释。
值得注意的是,秦公路网的修建并不是为了当时春运的需要,而是出于军事战略物资运输的考虑,但其对元旦等民俗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工具古代春节“公交”动物推车
陆路交通在古代春节中起着主导作用。随着后期造船技术的发展,水运成为江南及沿海地区旅客出行的主要方式。这种方式直到近几十年才退出春运客流市场。
影响春运出行效率的除了路况,还有交通方式。中国不仅是最早修建高速公路和使用轨道交通的国家,还发明了各种交通工具。外国学者认为汽车最早是在公元前35世纪由苏美尔人创造的。其实中国人很早就用,也不晚。史料记载,汽车在4000多年前的黄帝时代就有了。
在古代,驱动力主要是人力和畜力。中国最早的人力车是马车,是轿子的前身,之后是笨人力车、独轮车、鸡车、人力车、三轮车。人力车和三轮车出现的很晚。人力车是19世纪末从日本传入中国的,所以北京人叫它“东洋车”。
长途运输,尤其是物流,主要依靠畜力车,这是中国古代的公***汽车。有马车、驴车、骡车、牛车等。其中,马车是古代春节期间最重要的工具,和现代的马车一样重要。至今在北方的一些地方还能看到马车。
动物画的交通工具有很多种:战车、战车、战车、战车、战车、马车、士兵等等。斗车是一种轻便车,结构简单,车身材料档次低。灵车是一辆大卡车。当它被送人时,它就成了一辆公***汽车。更高级的是给政府官员或贵宾装一辆车,相当于现代的高级轿车。战车是有窗户的卧车,可以调节车内温度。这辆车相当于现代豪车,是“总统专车”。只有皇帝才能用,不是古代春节的旅游工具。秦始皇死后,就成了先进的“灵车”。
古代春运的主体是老百姓,坐车回家显而易见。大多数人只能靠两条腿或牲畜行走来实现“回家过年”的愿望。因为一天回不了家,所以古路边有很多小旅馆,家庭旅馆,政府办的邮局,住宿都很方便。
唐朝的春节有全国统一的价格。
为了保证节日交通,中国古代有官办、商办、民营三种交通系统,但任何一种都是要收费的。到了节日,客运和物流的成本会比平时贵一些,但相对稳定。比如唐代的商业运输,有全国统一的价格,有最高和最低限价,甚至连里程速度都有详细规定。
按照《史记》,速度和里程的标准如下:如果是陆路运输,马的路线是每天70里;牵着驴走50里;经销店有30英里。如果是水路,货船会逆流而上30英里。40英里反对江上行;其他河流在上游45英里处。特殊情况可向水行政主管部门举报并酌情减免。
成本方面,如果车重1000斤,走100里,运费900斤;每100磅,100英里,运费100;走山坡路,运费120便士。但就算走所有山路,最高要价也不能超过150条短信;但是走平路的时候,费用不能少于80英镑。人抬,人抬,人抬,两个人充电。而从幽州到平州,关于供水的有16篇,6篇。其余河有15篇关于水,5篇关于水。
这些是每天的物流价格。如果是春节,应该会比平时忙,价格会有波动,但基本稳定。运费高吗?以开元为例。当时这位相当于现在基层干部的高官,一月赚了3817篇,高加文赚了127天。比如“两个人扛一个”。如果你带着100英镑走100英里,每个人可以得到50便士。如果每天走50英里,一天可以赚25p,在当时可以买2桶大米,所以当时运费并不高。如果走水路更便宜,“坐船回家”是古人春节的首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