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谱》为初唐时期杰出书法家孙过庭的书论。
《书谱》作者孙过庭,唐代书法家、书学理论家。《书谱》原以楷书、草书两种字体写成传世,但今人所见为草书墨迹,自宋以后海内外摹刻本有20余种之多,广为流传,影响巨大。
民国后,真迹为故宫博物院收藏,民国13年为延光室影印出版。1948年这一名迹被运往台湾省。1978年上海书画社出版的《书谱墨迹》是目前最完善的版本。
《书谱》是我国书法史上的杰出书学论著,书文双绝。书分上下卷,计3700余字。其草书宗法“二王”(王羲之,王献之),用笔精工、结体遒美,草法周详,为后世习草者开一门径。宋高宗云:“《书谱》,匪特文词华美,且书法兼备”。
作者在论著中总结了楷草篆隶各体书写经验,并从书学理论上提出创见,主要有:
一、阐述了“五乖五合”之说,“得时不如得器,得器不如得志”,强调了主观条件是决定的因素。
二、笔法上提出执、使、转、用之说,论述了执笔、运笔、行笔的转折及字体的点画布置。
三、论著中提出“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求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如此朴素的辩证书学理论观点,《书谱》多有论及。
四、关于书法鉴赏评论,作者认为评论家最好也是创作家,才能深刻理解和评论作品的得失,“家有南威之容,乃可论于淑媛;有龙泉之利,然后议于断割”。《书谱》对于书家的艺术个性与人品个性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对于法古不泥古、推陈出新等观点多有“举前贤之未及”的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