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写意图
(1)了解西部,热爱西部,立志建设西部(美丽的自然风光,多彩的历史文化,昔日的繁荣辉煌,今日正在开发)。
(2)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3)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语言和含义深刻的句子。
(4)了解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以及借物喻人的写法。
1.草原——美丽的西部
(1)感情朗读,培养语感,读出西部的景美和蒙汉人民的情深
(2)找出重点句,体会草原的景色美,蒙汉人民的情谊深,文章的语言美。
(3)了解景、事、情交融的写法。
(4)积累语言。
2.丝绸之路——昔日辉煌的西部
一读,抒情背景(教师可结合“资料袋”及教参“相关链接”作简单介绍),疏通文句。
二读,搞清讲了哪些主要内容(粗知大意)。
三读,结合课文,联系按集到资料谈感受。
3.白杨 (建设与奉献青春的西部)
初读理清线索,读读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再读,抓住爸爸介绍白杨的话和课文末句等语句,了解白杨的特点,体会其中含着的意思,感受连疆建设者的奉献精神。又读,体会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练习读出感情,摘抄语句。
4.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正在开发的西部
(1)师生交流、老师简介有关西部大开发,特别是有关青藏铁路的情况(“感动中国”集体,可用示意图)。
(2)初读课文,提出不懂的词、句,进行讨论。
(3)再读课文,了解学生的疑问,教师梳理后,逐一读文、讨论解决(制服冻土层——不怕恶劣天气——改变缺氧难题)。
(4)补充阅读,了解谈铁路新进展。
口语交际·习作一
口语交际:内容——策划一次活动;形式——讨论
(1)和谁手拉手?
(2)怎么联系?
(3)开展哪些活动?
——对象可以是远方的,也可以是邻近的;可以是乡村的,也可以是城镇的。
习作:写信——说出打算,提出活动的建议;
注意书信、信封的书写格式。
回顾·拓展一
交流平台(1)交流对西部的认认,激发对西部的热爱。
(2)交流学习《草原》这《白杨》在读写上的收获,鼓励尝试运用景、事、情交融以及借物喻人的写法。
日积月累 读读背背、不求甚解。
趣味语文 读背《出塞》,体会由诗变成词的妙趣。
第二组:永远的童年
编写意图
(1)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更加珍惜童年生活,更好地享受童年生活。
(2)理解词句,体会词句表达的感情。
(3)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表达对童年生活的感受。
(4)丰富语言积累。
5.古诗词三首
(1)理解诗句,大体把握诗意,感受童年生活的纯真与美好。
(2)学习利用注释,借且字词典,联系上下句,理解词句。
(3)读诗词,想画面,练习将诗词改写成短文。
(4)背诵课文,默写《牧童》,丰富语言积累,激发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感情。
6.冬阳·童年·骆驼队
本课是作者为《城南旧事》写的序,可以结合“资料袋”,可播放电影有关镜,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初读,交流知道课文都写了什么。而后在老师的指导下加以梳理,知道都是围绕骆驼队写的,写了怎么样看骆驼咀嚼,怎样和爸爸谈骆驼脖子上挂的铃铛,怎样想为骆驼剪毛,怎样好奇地问夏天骆驼到哪儿去了……
再读,抓住重点句,体会字里行间传达的作者怀念童年的思想感情,领悟围绕对骆驼队的加快,表达真情实感的写法。
带着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朗读课文,准确表达作者对童年的留恋与怀念之情。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喜欢的部分,抄写喜欢的语句。
有条件的推荐学生读《城南旧事》,或观看同名电影。
7.祖父的园子
和《火烧去》一样,节选自萧红的《呼兰河传》。
要让学生完全自主地阅读,由读懂写了什么,到读出“我”在园子里的心情——自由、快乐、幸福,特别要毛出那心灵自由的快乐,并引导学生认识到祖父的园子不仅是童年的乐园,而且是学习的课堂。在交流的时候,可以交流读懂了什么,可以交流对词句的理解,可以交流是怎样有感情诵读的,还可以联系自己的童年生活读读感受。有条件的,可以找来《呼兰河传》读一读。
8.童年的发现
这是一篇鼓励求知、鼓励大胆想象、鼓励探究发夙的课文,探究、创新是时代精神的重要方面。这各创造精神从小就要培养。
要通过自读自悟和讨论交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我”发了什么——胚胎发育的过程;还要通过读书交流,了解“我”是怎么发现的。从而认识到,“我”童年时有这样的发现,是和勤学好问、大胆想象、乐于探究分不开的。要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对这样的精神由不知到知,由了解到羡慕、向往,激发学生向“我”学习。
作者语言幽默。要通过反复诵读,读出“我”对自己的发现感到的自豪,读出“我”对探究、发现的执着,读出被老师误解的那小小的愤懑。
课文中有一些语句值的深深体会,如,末句“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这句话一语双关。它讲出了科学发表过程的一些实际情况;它又以幽默和自嘲的方式,表达了对老师误解自己这件事的看法。印象是说,谁让自己有如此重大发现呢!被轰出教室就不足为奇了。像这样的句子很值得找出来,引导学生谈谈各自的理解。
课文读熟了,“我”的发现以及“我”是怎样发现的搞清楚了,重点语句理解了,再来交流对作者的印象,这时谈比较容易讲到点子上。
9.儿童诗两首
这是作家高洪波写的两首儿童诗。作为略读课文,一要反复地读,直到读出点味道来;二要结合着一遍遍地读,穿插着谈谈读懂了哪些内容,自己有什么感受,觉得哪些诗句写的好等等。儿童是天生的故事大王、小诗人。在对儿童诗的特点领悟一二(如,有神奇的想象,语言清新活泼)之后,不妨鼓励学生尝试写首儿童诗。
口语交际·习作二
口语交际:内容——童年故事;形式——讲述与评议
要讲真事、趣事、难忘的事,说清楚,说具体,有感情。
习作:看 《小球门手》作文,也可以写童年趣事。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表达真情实感。
回顾·拓展二
交流平台:侧重交流怎样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在交流的基础上,教师要可以帮助学生概括出几点来。如,要入情入境地读;要一边读,一边浮现画;要抓住重点句、段,读出作者当时的感受;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唤起相似的情感。
第三组:语言的艺术
编写意图
(1)本组课文最大的特点是在人物语言上见功力。《杨氏之子》对答巧妙;《晏子使楚》应答机智;剧本《半截蜡烛》和相声《打电话》更以语言见长。这样编排,就是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的语言。
(2)通过不同体裁文章的阅读,体味不同风格的语言,了解不同体裁的表达方式。
(3)积累优美在语文,以不断丰富息的语言,并学习用得全的语言进行表达。
(4)在学习课文的同时,开展综合性学习,重点是搜集、积累、运用有特色的语言。
10.杨氏之子
选自《世说新语》。这是小学阶段第一篇文言文。教学本课,要使学生对文言文有初步的感觉,重点抓育读,篝火狐鸣和背诵。育读,要通过范读,让学生注意停顿,体味语感,而后领读、自读,直至正确、读流利。释句,要借助注释,带领学生疏通文句,要词词落实,句句落实。在此基础上交流“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以及阅读心得。背诵,不仅要正确,还要注意停顿和语气。
在本课最后,要对开展综合性学习作些布置和讨论。
11.晏子使楚
这篇课文对话较多。教学可以这样安排:初读课文,了解写了什么事,写了几个回合的斗智,把握主要内容,理清文章思路。再谈课文,一部分一部分地阅读、理解,了解楚王怎样侮辱晏子,晏子是怎样应对的,并把晏子的话多读几遍,体会其应答的机智、绝妙。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从中体会晏子高超的语言艺术和从语言透出的凛然正气、爱国情怀。并结合课文内容,交流“晏子是个怎样的人”。最后还可以阅读、思考:课文是怎样通过语言来描写人物的,文章的开头、中间、结尾有什么联系。如学生感兴趣,还可以编演本剧。
12.半截蜡烛
这是一个短小的独幕剧剧本。读剧本一要知道讲了一件什么事;二要体会伯诺德夫人一家人的机智、勇敢和爱国情怀;三要了解剧本这种体裁的特点——用角色对话推进情节、塑造人物,以开始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中间穿插布景以及人物动作、神情等的提示语。剧本不大适合全文朗读,更适合在熟悉人物台词的基础上表演。
13.打电话
这是一个家喻户晓的相声名段。编进剧本、相声、意在丰富课文的样式,服务于“语言的艺术”的专题。相声本子,不适宜朗读,宜于浏览。可先浏览全文,搞清楚这段相声讲的是什么事,针贬的是什么人。而后,两人一组分角色读一读,一来熟悉一下语言,二来体会一下相声语言讽刺、幽默的特点。接下来,还可以结对练说,并推举代表在班上说个片断。
有条件的,还可以找来经典相声段子的录音、录像、听一听,看一看,进一步感受相声的语言特点。
在本组课文教学的过程中,要穿插对综合性学习的指导与情况交流。教师要有的放矢地进行辅导,以保证综合性学习的顺利开展,并为展示、交流作好准备。
口语交际·习作三
口语交际:就看不下去的人或事进行劝说。先要拓宽思路,交流打算劝说什么人、什么事。再就自己或小组感兴趣的事练习劝说,并在劝说的过程中互相提建议,使劝说更能以理服人,语言组织得更好,更有实效。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可推荐代表在班上模拟表演,其他同学进行补充,评议。
习作三:写发言稿。先要想清楚是在什么场合发言,为了什么而发言。再根据需要、对象和场合,写一份发言稿。要做到对象明确,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语句通啧。写好后,在小组内读读,改改。再推荐代表当众发言。
回顾·拓展三
交流平台:围绕“语言的艺术”这一话题,可主学习课文的体会,可以交流对剧本、相声这两种文学形式的了解,可以交流平时听到、看到的或自己经历的语言简练、得体、应答巧妙的事例,也可以交流反面的事例,还可以读读如何提高语言表现力的建议。
展示台:借此进行综合性学习的交流展示。要紧扣“语言的艺术”这一专题,可以表演相声、快板、小品、课本剧,可以介绍开展综合性学习的做法、收获、体会,可以展示学习成果,如想着的习作、墙报、手抄报……教师要鼓励学习参与的积极性,对其学习成果给予肯定的评价,以激发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
第四组:他们让我感动
编写意图
本组四篇课文故事感人,人物形象鲜明,情感丰富、强烈。教学本组课文,要使学生被一个个感人的威逼所打动,感受人物心灵的美好和品质的高尚,受到国际主义、革命传统等方面的教育。要在阅读中继续训练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叙事、抒怀的一些表达方法。还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采访等搜集一些感人的故事,为口语交际和习作做准备。本组有些课文,如《金色的鱼钓》《梦想的力量》篇幅较长,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
14.再见了,亲人
可从介绍抗美援朝战争或播放《英雄儿女》《上甘岭》电影片断导入,拉近学生和课文的距离,进而进入课文的情境之中。
初读课文,交流:课文写到了哪些“亲人”?从哪些事情中感受到他们是“亲人”?从而读懂课文叙的事,初步感受朝鲜人民对志愿军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情。
再读课文,通过体会最令人感动的语句,指导有感情的朗读,升华一的情感,体会前三个自然段***同的写法——先叙事,再抒情,叙事与抒情相结合。
由指导朗读最后三个自然段,体会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彼此之间依依异别的深情,引导学生思考:在与别时朝鲜人民一也回想起志愿军的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例。从课文中找一找,结合着平日阅读,观看影视剧等说一说。使学生偏认识到朝鲜人民和志愿军互为亲人,志愿军用生命和鲜血浇铸了中朝人民间牢不可破的友谊。最后,引导背诵、抄写和进行小练笔:展开想象,写一件志愿军为朝鲜人民做的事。
15.金色的鱼钩
这篇略读课文篇幅较长,训练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是教学的重点。本着熟读课文,每分钟不少于300字的要求,第一遍读,可以给学生七八分钟,让他们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而后,就主要内容和不懂的地方做一点讨论、交流。第二遍计民,让学生找出最令自己感动的部分,多读几遍,并作一点简单的批注。而后,再进行短暂的交流:哪些地方最令我感动?为什么令我感动?第三遍读,注意老班长的动作、语言、神态,思考:为什么说长满红锈的鱼钩,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引导学生学习老班长金子般的思想境界,崇高的革命精神。复述故事,根据情况,可以在课上进行,也可以作为家庭作业。
16.桥
这是一篇小小说。文章短,句子短,但立意深。小说塑造的老支书的形象体现了时代精神。
初读课文,先交流一下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帮助学生抓住主要内容。
再读课文,画出描写老支书的语句,并作批注,然后交流:老汉是个怎样的人?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在头脑中树立起老支书的高大形象。
进一步细读课文,画出关于大雨和洪水的描写,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并引导学生在表达上有所发现。如,结尾才点明老汉和小伙子的关系,达到震憾人心的效果。又如,多用简短的句、段、语言先练,给人急促悲壮之感。
17.梦想的力量
这篇略读课文篇幅较长,教学的重点是通过快速默读,了解课文内容。
可以从解题入手。交流看到课题想到的:梦想是什么?梦想实现了没有?“梦想的力量”怎么理解?而后限定时间(如,五分钟)速读课文,回答:小瑞恩的梦想是什么?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引导通过自读自悟,粗知大意。再读课文,查查批批,交流:瑞思的梦想是怎样一步一步实现的?筹到70元,能买一个水泵——筹到2000元,能挖一口井——筹到买钻井的钱——成立“瑞恩的井”基金会,为非洲8个国家打了30口水井。三读课文,由瑞恩联系到自己,说说、写写读后的体会。
口语交际·习作四
内容——令你感动、使你难忘的事;形式——讲故事;
可以“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入手,激发学生交流的欲望,拓宽交流的内容。而后,让每个学生都说说自己想讲什么故事。教师相机点拨,可以从自己、周围想到其他人;可以从自己经历的,想到的听到看到的,鼓励讲发生在自己身上或同学以及其他熟悉的人身上的感人的事。这些事讲起来亲切、自然,更具教育意义。在打开交流的面之后,可以和同位或在小组中简单说说自己要讲的故事,听听同学的建议,而后再自己练说。最后,可推选代表在全班讲述,同学进行评议。
在口述的基础上,由述到作,写故事。师生***议习作要求:内容具体,语句通顺,感情真实,力争不少于400字。鼓励尝试运用在阅读中学到的词、写人的方法。在学生起草过程中,教师要对差生进行个别辅导;还可以用实例告诉学生应该怎样写。
回顾·拓展四
这次交流的重点是记事写人的表达方法。可以先回顾,交流《再见了,亲人》和《桥》这两篇精读课文突出的表达方法;再联系前面学过 的写人记事的课文,如,《冬阳·童年·骆驼队》《晏子使楚》进行交流。最后,教师可引导学生作些归纳、小结。如,要有一定顺序,先叙事后抒情,把抒发情感含在傻事之中,进行环境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等。
成语故事:意在了解一些成语的出处,积淀中华优秀文化。通过阅读,知道讲的是一件什么事,进而懂得“程门立雪”这个成语的意思。还可以鼓励学生把这个成语故事讲给别人听,读更多的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