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期间,响彻体育场馆的“加油”声使“加油”一词成为最富中国元素的文化或民俗符号,一时间引起了中外人士的广泛关注。外国人的兴趣点在于为它在西方语言中找到合适的对等词,而大量中国人更关注此词的词源。一个词源学问题引起如此广泛的关注,比较少见。对“加油”的词源和使用进行一些探讨,对于外国人了解中国文化、准确使用“加油”这—词语,对于本国人了解汉语内涵的丰富性,都大有帮助。
“加油”***有两个义项:1,动词,添加燃料、润滑油等;2,比喻进一步努力,加劲儿。我们把第一个义项的“加油”记为“加油1”,第二个义项的“加油”记为“加油2”。
外国人所理解的add oil或refuel对应的是“加油1”。不能涵盖“加油2”。英文“go!go!go!”也无法准确对译“加油2”,因为“加油2”有更丰富的语用信息,不但可用于文娱表演、体育比赛,而且在一切需要鼓励人奋起的场合都适用;既适用于口语,也适用于书面语。这些都是外国人不解之处,也是中国网友感受到汉语词汇奇妙之处,它使中国网友对母语音律之优美、内涵之丰富产生出由衷的自豪感。
通过Google搜索,可以找到目前关于“加油”词源的四种说法,主要有海外的意大利教练误解赛车熄火说(1907年)、古代奥运会上运动员往身上抹油说,也有本土的刘伯温与诸葛亮关于墓中长明灯的隔世对话说、1932年参加奥运的选手刘长春日记说。这些说法或为民间传说,或为无证确考的揣测,虚构的成分比较大。1936年《大公报》中刊栽的“刘长春日记”中确有用例:
原因毕业考试一个月,航海劳顿,缺少练习所致……设抵洛杉矶后再有一星期之加油,或不至名落孙山。但显然这并非“加油”的最早用例。
根据我们的考证,“加油”不是外来词,而是汉语本土词。
在《四库全书》及“古白话汉语史语料库”中测查“加油”,我们发现此词在先秦两汉无用例,在南北朝、隋唐时期出现“加油膏”“加油络”“加油麻”的用例,而真正表示添加油料的“加油”最早出现在北魏年间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中:
“煎”是油炸或炒,“消”是细斫的肉加油炒。(《齐民要术》卷八)
此例为“加油”首次作为相对独立的组合单位使用,但要词汇化成“加油2”,在意义上必然要发生比喻引申。
“加油”的比喻用法的最早用例出现在明代文献中,依附于“火上加油”这样的成语或俗语中。“火上加油”整体比喻在矛盾中增加激化因素,使事态更加严重,从而产生了“进一步”“更加”的比较级意义。如:
这一场骂,就是火上加油,激得只是气冲牛头,咬牙切齿,恨不得……(明·罗懋登·《三宝太监西洋记》第八十一回)
这一时期表达这一隐喻意义的成语词形还不固定,与“火上加油”***用的还有“火上添油…‘火上浇油”“如火加油”等。在元代还出现了“火上浇油”的用例:
你只该劝你那丈夫便好,你倒走将来火上浇油。(元·无名氏《冻苏秦》第二折)
而明代这方面的用例就更多了,如:
这个秦明,又是一个性急的人,听了这话,正是炉中添炭,火上浇油,拍马向前,轮狼牙棍直奔将来。(《水浒传》第六十三回)
老夫人仔细一看。真个是火上添油,愈加焦躁起来。(明·金木散人《鼓掌绝尘》第二十四回)
在明代,已经发现了一个“加油2”的用例。如:
皇上正玩得高兴,旁边还有一队击鼓的小太监,不停地为他击鼓加油。(齐东野人《武宗逸史》第三章)
从这个用例可以看出,“加油2”专门用于文体活动中鼓劲较早就出现了,比网络上所传西方汽车拉力赛的用例早了几百年之久,而且此例表明“加油2”已完成比喻引申。俄罗斯语义学家提出了“语义集结”理论:词A(词义a)由于经常与词B(词义b)连用,逐渐吸收词义b而获得整个词组AB的意义ab。“加油2”词汇化的过程正是这一原理的体现,它先是经过了“火上加油”的短语比附阶段,“火上”为“加油”提供了鲜明的语境,只有在这个鲜明的语境下,“加油”才可能发生比喻用法,随着词频的增加,并通过语义集结,逐步获得了整个短语的“进一步”“更加”的意思。“加油”的比喻义经过不断抽象,其附加色彩也从“火上加油”的贬义、消极转向了中性甚至褒义,自然也就独立出“进一步努力,加劲儿”的意思,这就是《武宗逸事》中的用例。
从词频上看,明清时期,“加油2”还很少独立使用。以依附于短语和成语“火上加油”的用例居多,真正大规模使用是在五四运动后。由于当时提倡“我手写我口”的文风,所以大量的口语词、白话词进入书面语。民国文献中的“加油2”已经完全独立成词,词义得到完全转变,明确表达“进一步努力”“更加努力”“鼓劲儿”的意思。“加油2”在国统区的语料中反映较少,国统区虽也提倡白话文,但语言文化的传承惯性决定了文风的转变是渐进的,国统区词汇的文言度还是比较高的。在提倡文化普及以及文化为工农兵服务的解放区,“加油2”的使用较为广泛,在1946年的《人民日报》中,除去8例“火上加油”、1例“怒火加油”用例。独立的“加油2”用例有16个,如:
为使群众翻身运动不致间断,特号召大家加油继续贯彻群众翻身运动。(1946年6月1日)
加油干吧!反动派不叫咱们消闲,蒋介石又飞到新乡啦!(1946年6月14日)
今天是群众翻身,我们演戏要为老百姓打气和加油,我们对那些宣传封建迷信的旧戏,要加以改良。(1946年6月21日)
1947年《人民日报》的“加油2”用例中,直接用在对话中的有47例,其中有很多都用于表决心、鼓劲这类口号语境。可见在1946年至1947年间,“加油2”作为口语词在解放区已经非常普及,其“用作鼓劲的口号”的词义非常明确。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加油1”的成词时间不宜定得太早,因为《齐民要术》中的用例毕竟是孤例,那时的“油”也与现在的所指不同。在1947年版《国语辞典》、上世纪50年代出版的《汉语词典》中,“加油”均为单义词,释为“犹言努力”,在1950年初版、1962年第七次修订的商务版《四角号码新词典》中,此词也为单义词,释为“特别努力”;在1973年版《现代汉语词典(试用本)》中,此词仍为只有义项2的单义词。这表明作为添加燃料、润滑油意义的“加油”在此时仍未成词。机动车、机械在中国的普遍使用乃至深入到普通百姓阶层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所以“加油”作为指称机械设备使用、保养过程中常用操作行为的语言符号,其结合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从而完成了词汇化。
“加油2”的词汇化的完成应该是在明代,为文体比赛鼓劲的用法应该是最早起的,其义域比较窄,至于后来发展到用于一切场合的鼓劲、激励行为,则是一种义域的扩大。这种扩大应该是在民国时期完成的。例如:
看到底谁能得胜,这才叫难能可贵!谁要是背地里加油,谁就不算人!(老舍《赶集》,1934年)
老三,加油!(老舍《四世同堂》,194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