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大全网 - 汉语词典 - 传统术语词典

传统术语词典

(一)变质岩

正变质岩orthometamorphic rock

由火成岩遭受变质作用形成的变质岩。

副变质岩para-metamorphic rock

由沉积岩遭受变质作用形成的变质岩。

表壳岩supracrustal rock

由沉积岩和火山岩经区域变质作用形成的变质岩的统称。由于其原岩是在地表条件下形成的,故称表壳岩。又称上壳岩。

绿岩greenstone

由中基性火山岩经轻微变质作用形成的绿色块状变质岩的统称。

蓝闪石片岩glaucophane-schist

又称蓝片岩(blueschist)。以含蓝闪石类矿物为特征的区域变质岩石。它们一般具细粒鳞片变晶结构或纤状变晶结构,片状构造。特征变质矿物的为蓝闪石、青铝闪石、镁钠闪石、硬柱石、硬玉、硬玉质辉石、绿纤石和文石,可含有钠长石、石英、白云母、绿泥石、绿帘石、黝帘石、阳起石、石榴子石、黑硬绿泥石、红帘石等。蓝闪石片岩常与绿片岩、榴辉岩等紧密伴生。一般认为是高压变质作用的产物,它们的构造环境相当于大洋板块的俯冲带。

孔兹岩系Khondalite series

以富含石榴子石、矽线石和石墨为特征的区域变质岩石组合。岩石类型主要为含石榴子石和矽线石的片麻岩、变粒岩、浅粒岩和长石石英岩,常夹有片岩、石英岩、大理岩和钙硅酸盐岩。一般认为孔兹岩系的原岩为含碳和富铝的泥质和粉砂质岩石,属于稳定大陆边缘的浅海相陆源碎屑岩建造。变质作用达高角闪岩相至麻粒岩相,常伴有强烈的混合岩化作用和花岗质岩浆活动。

灰色片麻岩grey gneiss

又称长英质片麻岩(felsic gneiss)。主要由长石和石英组成的片麻状岩石。它们呈大面积出现在太古宙的高级变质区,其中常有大小不等的各种变质岩的夹层或包裹体。岩石外表为灰白色,矿物成分主要为中酸性斜长石和石英,不含或含很少量钾长石,常含有少量黑云母和角闪石,有时含少量辉石和石榴子石。一般为中粗粒变晶结构,片麻状或条带状构造。变质作用为角闪岩相至麻粒岩相,构造变形作用十分强烈。其成因较复杂,一般认为主要是由英云闪长岩、奥长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即TTG岩系)等中酸性侵入岩经变质和变形作用所形成。

麻粒岩granulite

以含紫苏辉石为特征的区域变质岩石。岩石中暗色矿物以紫苏辉石、透辉石、石榴子石等无水暗色矿物为主,角闪石、黑云母等含水暗色矿物较少或不出现。浅色矿物主要为斜长石、条纹长石、反条纹长石和石英,有时可含矽线石、堇青石等。岩石一般为中细粒粒状变晶结构,具不明显的片麻状构造或块状构造。它们是麻粒岩相变质作用的典型岩石,由于原岩成分不同,可出现不同类型的麻粒岩。

榴辉岩eclogite

主要由绿色绿辉石和粉红色含钙的铁镁铝榴石组成的区域变质岩石。典型的榴辉岩不含斜长石,可含少量石英、蓝晶石、顽火辉石、橄榄石、金红石、尖晶石、黝帘石等矿物,有时含可石英、金刚石等超高压变质矿物。岩石一般具中粗粒不等粒粒状变晶结构和块状构造,以密度大(3.6~3.9g/cm3)为特征。

糜棱岩mylonite

由于原岩遭受强烈挤压破碎后所形成的一种粒度很细的动力变质岩。基质含量为50%~90%,碎斑成分主要由细粒的石英、长石及少量新生矿物(绢云母、绿泥石等)所组成,矿物碎屑的粒度一般小于0.5mm,有时可含少量较粗的原岩碎屑,呈眼球状的碎斑。在显微镜下,可见碎屑矿物具有波状消光、解理和双晶纹弯曲、颗粒连部碎粒化等现象。岩石常具有类似流纹的条带状构造,岩性致密坚硬。

混合岩migmatite

由混合岩化作用形成的各种岩石。它们是由原来的变质岩经交代作用及/或部分熔融所形成。混合岩是介于变质岩和岩浆岩之间的过渡性岩类,主要特点是岩石中的矿物成分和结构构造很不均匀,在混合岩化作用较弱的岩石中,可区分出原来变质岩的基体和新生成的脉体。随着混合岩化作用的增强,基体和脉体之间的界线逐渐消失,最后可形成类似花岗质岩石。若重熔部分经过迁移,重新就位后成岩,就属于岩浆作用的范畴。按其分布、地质特征及地质条件可分为区域性混合岩化、边缘性混合岩化和与断裂带有关的混合岩化。第一种为超变质作用,导致了变质岩的熔融而形成不同的混合岩;第二种为不同成因花岗质侵入体的边缘,主要通过岩体的浆质体和伴生的K、Na等碱金属液体的交代作用,使侵入体边缘的变质岩形成多种混合岩;第三种可能与沿断裂带上升的热流有关,在一定深度导致岩石的熔融与交代作用。

紫苏花岗岩charnockite

以含紫苏辉石为特征的花岗质岩石。主要在早前寒武纪(尤其是太古宙)的深变质地区,并常与麻粒岩相变质岩伴生,其中常有大小不等的各种变质岩的包体。岩石外表的颜色较深(石英常为深灰色),矿物成分主要为斜长石(更长石或中长石)、微斜长石、条纹长石、反条纹长石、石英和紫苏辉石,常含有少量黑云母,有时含少量角闪石、透辉石和石榴子石。一般为中粗粒不等粒结构,具有块状或弱片麻状构造。对紫苏花岗岩的成因尚存在不同的认识,一般认为主要有两种成因:一种是由紫苏浆经结晶作用所形成;另一种是由麻粒岩相变质岩经强烈混合岩化作用所形成。

(二)岩石结构构造

变余结构palimpsest texture

又称残留结构(relict texture)。变质岩中由于重结晶作用不完全,仍然保留的原岩结构。

变晶结构crystalloblastic

变质作用过程中,原岩在固体状态下由重结晶作用形成的结晶结构。变晶结构和岩浆岩的结晶结构的区别,在于前者基本上是在固态条件下,各种矿物基本上同时重结晶而成,可具有明显的定向性;而后则是在熔融岩浆逐渐冷却的过程中,不同矿物先后分别结晶而成,常具有结晶顺序。

交代结构metasomatic texture

在变质作用或混合岩化作用过程中,由交代作用形成的结构。其特征是,在形成过程中有物质成分的加入和带出,而岩石中原有矿物的分解和新矿物的形成是同时的。既可以置换原有矿物,保持原有矿物的晶形,又可以由交代方式形成新矿物,产生一系列特征的交代结构。

碎裂结构cataclastic texture

又称压碎结构(crush texture)。动力变质岩石的一种结构。是在应力作用下,岩石中的矿物颗粒破碎成外形不规则的棱角状碎屑,碎屑的边缘常呈锯齿状,并常具裂隙、扭曲变形及波状消光等现象。

糜棱结构mylonitic texture

动力变质岩石的一种结构。是在强烈的应力作用下,岩石全部被搓碎成很细的矿物碎屑和粉末,常形成少量绢云母、绿泥石等新生矿物,有时可见类似流纹的条带状构造,并有少量较大的透镜状矿物碎屑(常为石英、长石等)。

变余构造palimpsest structure

又称残留构造(relict structure)。变质作用后保留下来的原岩构造。是在浅变质岩石中,原来沉积岩的层理、斜层理、波痕、泥裂等构造,原来火成岩的气孔、杏仁状、枕状、渣状等构造以及各种原生条带状构造,常能较好地保存下来。

变成构造metamorphic structure

变质作用过程中由变形作用和重结晶作用所形成的构造。一般定向构造显著,如板岩中的板状构造、千枚岩中的千枚状构造、片岩中的片状构造、片麻岩中的片麻状构造等。有时定向构造不明显,如热接触变质形成的斑点状构造等。

片状构造schistose structure

又称片理。变质岩中最常见的一种构造。特征是岩石主要由云母、绿泥石、滑石、角闪石等片状或柱状矿物所组成,它们呈连续的平行排列,一般粒度较粗,肉眼能分辨矿物颗粒,以此区别于千枚状构造。由矿物平行排列所组成的平面称为片理面。

片麻状构造gneissic structure

又称片麻理。变质岩中常见的一种构造。特征是岩石主要由粒状矿物组成,但有一定数量呈定向排列的片状或柱状矿物,后者在粒状矿物中呈不均匀的断续分布。

定向构造oirented structure

岩石中的矿物平行某一平面或某一方向排列所形成的构造。如千枚状构造、片状构造、片麻状构造、条带状构造及线理等都属于定向构造。

(三)变质相

变质相metamoprhic facies

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范围内,不同成分的原岩经变质作用后形成的一套矿物***生组合。它们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重复出现和紧密伴生,每一个矿物***生组合与岩石化学成分之间有着固定的对应关系。

变质相组metamoprhic facies group

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不同压力条件下形成的一组变质相。一个变质相组可包括2~3个变质相。

变质相系metamoprhic facies seires

简称相系(facies seires)。在一个变质地区内反映温度和压力之间变化特征的一系列变质相。这一概念首先由都城秋穗于1961年提出。他认为一个变质地区内,由于温度和压力的变化范围较大,往往需要用一系列变质相来表示。不同变质地区可具有不同的变质相系,反映不同变质地区的地热梯度有所不同,它们与当时的大地构造环境有密切关系。根据特征的矿物组合和地热梯度,可将变质相系划分为三个基本类型,分别为低压、中压和高压变质相系。

地热梯度geothermal gradient

地壳内部热流与深度关系的一种表示方法。在区域变质作用过程中,温度和压力之间的关系可用温度-压力梯度表示。由于压力通常以随深度而增加的负荷压力为主,故用地壳内部每加深1km温度所增加的度数(度/千米)表示。

变质级metamorphic grade

变质作用过程中原岩受到改造的程度。由于在变质作用过程中,温度往往起主导作用,一般是温度愈高,原岩被改造愈强烈。因此,按温度的高低,可将变质作用分为四个等级:很低级、低级、中级和高级。变质程度不同,形成的矿物组合及岩石类型亦不同。

变质带metamoprhic zone

不同变质级的岩石在空间上呈有规律的带状分布。在某些区域变质岩区,根据变质岩的矿物组合和结构构造特点,可划分出几个变质程度不同的带。同一个带内所有变质岩的形成温度和压力条件相似,它们属于同一个变质级。每个变质带通常是以首次出现的标志矿物或矿物组合进行命名,如绿泥石带、黑云母带、铁铝榴石带、十字石-蓝晶石带、矽线石带等。

变质反应带metamoprhic reaction zone

根据特定变质反应形成的矿物组合划分的变质带。温克勒(M.G.Winkler)主张用不同岩石中由特定变质反应所产生的矿物组合代替原来划分变质带的标志矿物。变质反应带之间的界线,即相同特定变质反应出现的各个点的连线,称为等反应线或等反应度。

顺时针PTt轨迹clockwisePTtpath

PTt轨迹的一种型式。主要特征是变质作用的演化轨迹与钟表上指针的旋转方向相同,在峰期阶段后可出现温度变化不大而压力明显降低的近等温减压(isothemrla decompression,ITD)过程。它们与构造增厚作用有密切关系,有代表性的构造环境是陆壳碰撞造山带。

逆时针PTt轨迹anticlockwise PTt path

PTt轨迹的一种型式。主要特征是变质作用的演化轨迹与钟表上指针的旋转方向相反,在峰期阶段后可出现压力变化不大而温度明显降低的近等压冷却(isobaric cooling,IBC)过程。它们的构造环境和成因比较复杂,如岛弧和大陆边缘的岩浆增生作用等。

变质旋回metamoprhic cycle

在一个变质地区内,变质作用类型随时间的演化具有旋回性特征。据变质时期可分为太古宙旋回、元古宙旋回和显生宙旋回(包括古生代亚旋回和中新生代亚旋回)。不同变质地区内变质旋回的特征和表现不完全相同,它们与大地构造环境和地壳演化阶段的密切关系。每一个变质旋回可包括几个变质期或变质事件,它们具有不同类型的变质作用(黄汲清等,1987;Hofman P.F.,1991;Con-die K C.,1993;白瑾,1993;EvansDavid A.D.,2000,Li Z.X.,1999)。

特征变质矿物diagnostic metamoprhic mineral

变质作用过程中形成的稳定范围相对较窄,能较好地指示变质条件(温度、压力,有时还可指示原岩成分)的变质矿物。

变质矿物***生组合metamoprhic mineral association

在同一***生组合的各种矿物之间,一般没有交代结构或其他反应结构。在没有彻底重结晶或经受复变质作用的变质岩中,常存在形成于不同世代的矿物,此时,组成岩石的矿物应分属于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的矿物***生组合。变质矿物***生组合弆反映原岩成分特点,又反映变质当时的温度和压力条件,它是研究变质相的基础。

矿物相律mineralogical phaserule

应用热力学中的吉布斯相律,研究变质岩的矿物***生组合与岩石化学成分、温度和压力之间关系时所得出的规律。在封闭系统中,矿物相数(P)与自由度数(F)和独立组分数(C)之间的关系是:P+F=C+2。

矿物***生分析mineral paragenesis analysis

应用矿物相律分析变质岩的矿物***生组合与岩石化学成分、温度和压力之间关系的研究方法。目的是查明不同变质岩中各种矿物之间的***生关系和矿物世代,有关的变质反应及温度和压力条件,不同矿物与化学成分之间的对应关系等。矿物***生分析是研究变质带和变质相的主要方法,通常用不同的成分***生图解表示。

高级变质区high-grade metamorphic terrain

主要分布在早前寒武纪(尤其是太古宙)的深变质地区,并常与混合岩和花岗质岩石紧密伴生。高级变质区的岩石组合按原岩性质可分为如下3种:①变质侵入岩,主要是由中酸性侵入岩形成的长英质片麻岩,其次是由基性和超基性侵入岩形成的暗色麻粒岩、斜长角闪岩、角闪石岩和辉石岩;②变质火山岩,包括由基性和中酸性火山岩形成的斜角闪岩、浅色麻粒岩、片麻岩、变粒岩和浅粒岩;③变质沉积岩,包括由砂质岩石、泥质岩石和碳酸盐岩石形成的片麻岩、变粒岩和大理岩。变质作用达高角闪岩相至麻粒岩相,构造变形作用十分强烈。

花岗绿岩地体rganite-greenstone belt

常简称绿岩带,又称低级变质区(low-rgade metamoprhic terain)。以发育绿色低级变质超镁铁质和镁铁质火山岩为特征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早前寒武纪(尤其是太古宙)的浅变质地区,通常与大量花岗质岩石紧密伴生。典型的绿岩带由三部分组成:下部主要为超镁铁质和镁铁质火山岩;中部主要为钙碱性火山岩;上部主要为碎屑沉积岩。它们遭受了绿片岩相变质作用和强烈的变形作用,我国多达到角闪岩相变质作用。

(四)变质作用

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regional dynamo- thermal flow metamoprhism又称热动力变质作用。由于区域性的地壳活动及深部热流的影响,在大面积内发生的一种变质作用。主要发生在前寒武纪结晶基底和后期的造山带中,与这些地区的地热异常和应力作用有关。

区域中高温变质作用reigonal moderate-high temperature metamoprhism

在地壳深部高温条件下发生的一种区域变质作用。主要呈大面积出现在太古宙的高级变质区,它是地壳演化早期特有的一种变质作用。变质温度在600℃以上,形成麻粒岩相和高角闪岩相的变质岩。

区域低温动力变质作用reigonal low-temperature dynamo-metamoprhism

在地壳较浅部位发生的,主要由区域性应力作用引起的一种变质作用。常出现在某些造山带中,以动力变形作用为主,由于温度较低,重结晶作用居次要地位。主要形成各种板岩、千枚岩等片理化岩石。

高压变质作用high-pressure metamoprhism

在低温、高压条件下发生的一种区域变质作用。主要呈带状出现在新元古代和显生宙的浅变质岩区,它是地壳活动带特有的一种变质作用。变质温度为250~450℃,压力为0.5~1.2GPa,形成蓝闪石-硬柱石片岩相和蓝闪绿片岩相的变质岩,一般认为它们的构造环境为大洋板块的俯冲带。

埋藏变质作用bruial metamoprhism

随着地壳下沉被埋在地下深处的岩石,由于受上覆岩石的负荷压力和地热增温的影响,在大面积内发生的一种变质作用。它与造山运动或岩浆活动没有明显联系。变质温度很低,应力影响不明显,所形成的变质岩缺乏片理,常保存较多的原岩组构。

叠加变质作用superimposed metamoprhism

同一套变质岩系遭受了两次以上的变质作用。

深熔作用anatexis

又称重熔作用。在区域变质作用的后期阶段,由于温度继续升高,在没有外来物质的参与下,使已变质的岩石发生选择性熔融,其中具有低熔点的长石和石英首先开始熔化成为液相,这种作用称为深熔作用。(以上术语和定义主要参考地质科学大词典,有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