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辞书奇人,就在我们身边来源:京东热线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08-4-3 15:26:00时间:2008年3月24日 下午14时
地点:育博苑1号楼2单元2楼辞书馆
参访对象:京东收藏家协会会员王英余
早些天就听说有一个退休老人,把他毕生收藏的辞典全都献出来,让燕郊周边的人免费观看。在还没见到主人之前,我们猜想着一定只是一个很小的房子,有很少的书。一个人一辈子能珍藏多少书呀。
然而一切大大出乎我们的意料之外,王老不愧是收藏专家,他所收藏的辞书之多、之全、之广,实在是令人惊叹。
清康熙末年(公元17世纪)编纂的辞书精品《康熙字典》,他竟然收藏了10个版本,出版时间最早的是光绪年间出版的线装40卷本,民国以来出版的各种版本,他更是全部在手,近百册之多;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明永乐年间(公元14世纪初)编纂的《永乐大典》,他同样收藏到家;上海商务印书馆于民国四年出版的《辞源》他一***有5个版本。光《辞海》他竟然有103册,出版时间从上个世纪20年代至世纪末,内容从开始的综合,到后来的按地理、历史、经济、军事等方面的专册。
新中国诞生以来出版的辞书,王老更是一册不少。当时很少在个人书橱里见到的:《党史人物传》、《世界政党辞典》、《中国政党辞典》、《中国历代明君》、《中外历史人物辞典》等书,都可以在这儿一览无余。
消闲、趣味性辞书,在王老的收藏中也比比皆是。什么《俏皮话辞典》、《魔鬼辞典》、《情人辞典》、《祝酒辞典》等等,许多是人们闻所未闻的罕见辞书。
他告诉我们,退休之后闲不下来的他想找个有意义的事情来做。看着家里那么多的书,就想让它变活起来,不仅仅是放在家收藏,而是让它们发挥自身的作用,为社会做点贡献。
这样一个社会公益活动,源源不断地往里面投钱不说,有的时候还卖力不讨好。有的人总是带着怀疑的眼光说这个是不是要收钱 呀。我们也特别想知道他的家人是否支持他?
王老摇摇头笑着说:“我老伴常说花钱买一堆废纸回来,太不值得了。”
粗略算来,王老40年来用于购买这些辞书的费用多达两万多元,这对依靠他工资生活的家庭来说,是一个不少的开支。老伴的唠叨也是情理之中,当年买一部上下册的《辞海》的价格是17元,现在看来是区区小数,可当时却是老王月工资(80年代月工资50多元)的三分之一啊,老伴能不心疼吗?
王老说他每个星期都要去潘家园淘书,每次花费少则100-200元,多则300-400元。有一次在潘家园购书,由于挑选了50多册,装了一大编制袋,重量多达七八十斤,因为用肩扛着上下车不方便,误了搭乘返程车时间,只好改乘无坐车,在车上一直站了有五、六个小时。那种苦中作乐的滋味也许只有王老自己知道。
“在北京潘家园淘书时,我认识了中国收藏家协会副秘书长钱老先生,并在他的推荐下也入了会。钱老非常支持我的工作,声称过段时间过来参观一下我的辞书馆。”王老骄傲的说,并向我们展示了中国收藏协会的会员证。
他继续说道:“我有些朋友,包括华科的好多老师过来看了我的书都很惊讶,说比学校里的辞典类书籍还丰富,纷纷表示支持这样的公益性活动,让社会上的人都能看更多这样的好书。”
历时30余年,在岁月的穿梭下,这些书也开始慢慢的升值。我很好奇难道就没有人赏识这些珍藏版的书籍吗?
王老笑笑的说:“有,五年前在黑河的时候有一个齐齐哈尔的人开价8万买我所有的书。但我没答应,我舍不得,8万块钱对我来说确实很诱人,可那是我半生的精力,一辈子的财富。”王老确实是我见过的一个嗜书如命的人,好多书包括康熙字典、中文大辞典,历经数年,但保存得还是很完好。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郁钧剑、宋祖英、黄宏等文艺界的政协委员联名提议小学开始设置繁体字教育,王老说出了他自己的看法:“应该学,从小和简体字一起学,那样学得快也学得容易。这些都是中国的伟大文化遗产,像台湾版的中文大辞典,全都是繁体字。现代社会确实很发达,好多东西都能在网上查询,但要追根问底,还得翻字典,看繁体字。”
我们的谈话不知不觉结束了,希望所有爱书的人都能去育博苑看一看,看看这个在我们燕郊人生活圈里的辞书馆,让这种公益精神继续发扬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