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大全网 - 汉语词典 - 《千江有水千江月》经典读后感10篇_读后感_名著读后感

《千江有水千江月》经典读后感10篇_读后感_名著读后感

《千江有水千江月》是一本由萧丽红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264,文章吧我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千江有水千江月》读后感(一):台南有个乌托邦

《湘行散记》里,沈从文说,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他的湘西,已不复那个湘西,可文字仍是在的。白纸黑字的好处,便是你一打开那个记忆的盒子,便入了乌托邦,哪怕有一丝忧伤,也是一种点缀,想起的,全是好处。

看萧丽红的《千江有水千江月》,想起的,便全是好处。情义甚好,风物甚好,文字甚好。

(一)以身外身 做梦中梦

书里的风物,阅之如沐春风。

萧丽红写“芒种五月天,后园里的玉兰、茉莉,开得一簇簇,女眷们偶尔去玩四色牌;那房间因吃着四面风,凉爽加上花香,一旦知滋味,大家以后就更爱去,成了习惯。”吃着风,风里又含着香,那白色的或是淡紫色的玉兰,叶片抚摸起来是软软的,凉凉的,茉莉依然是洁净的白,淡雅的香,随风四散。想起这样的日子,禁不住要嘴角上扬。

在夏天,“暑热漫漫,贞观外公所以会选在早晨读课、念书;等吃过午饭,通常人人手上,会有一碗仙草、爱玉。贞观吃这项,总是最慢,往往最后一个放下碗,不知情的,还以为她一个人吃双份。”

爱玉,是台南的一种小吃,翻阅词典,说是将爱玉仔的天然果实刮掉外皮,揉出浆状的液体,在沸水中静置后凝固成冻,透明的,晶莹的,有微微的清凉。仙草,我们更为熟悉,也是凉凉爽爽。

总觉得书里的人们好像更懂得度夏似的,如我们的过去那样。没有空调的日子,有竹扇扇风,没有冰淇淋的日子,有放了红糖的冰粉为伴。那时有竹篾凉席,用毛巾在井水里过,拧干,把凉席擦一遍,入夜时,哼哧哼哧搬上天台,躺在上面,等风来,等伙伴来,叙话,聊天,打闹。风来了,夜深了,星也亮起来,早晨起来,摸一下被子,有一些湿润气息,老人说那是夜里扯了露水,转过头,天边的太阳已经不知觉的一点一点跳出来,新的一天开始了,邻舍们又热热闹闹的把自家的凉席搬回屋里。

贞观要考试,家中上下,待她“款款无尽”,简简单单四个字,道尽深情厚谊。“知道她爱吃‘米苔目’,三天二天就变弄出来,有甜有咸……另外还有一种藕粉”。写这藕粉好吃,字面上也非常好看。“藕粉以冷开水调匀,再以滚水搅拌,就成透明暗红色,如果冻一般……贞观每次吃它,会觉得自己像在莲花苞般清凉,外头的夏日不足为惧。

那时的日子,过的慢,简单,没有丰厚的物质,却也是稳妥的,好的,心是净的。

台南的七夕,纯白米团搓圆了,用食指按出一个凹,那是“要给织女装眼泪的”,如今,我们偶尔在旅行的途中看到灿烂星河,也会想起,银河的两头,是不是搭起了鹊桥,我们的孩子,还会与我们一起分享这份美好的想象吗,想到这里,我有点不知道了,因为漫天繁星,似乎也不容易见到了。

爱极书中雅致的文字,当你觉得情感快要泛滥的时候,那文字就是懂得收住,有节制的文气起来。“贞观弯身拿水瓢,手在大缸内摸了个空,只抓了把夜深露重的子夜空气。”“贞观取不到水,只好一旁站着,她这才看清楚,缸里白茫茫一片的,原来是月光。月娘已经斜过‘五间房’的屋檐线,冷冷照进缸底;水缸有月,贞观从不曾这样近身相看,只觉自己的人,也清澈起来。”“沿岸走来,贞观倒是一颗心都在水池里:这渔塘月色;一水一月,千水即是千月——世上原来有这等光景……再看远方、近处,各各渔家草寮挂出来的灯火,隐约衔散在凉洌的夜空。”

萧丽红借贞观的眼和心,把月活泼泼的样子写出来,把布袋港“虎尾渔灯”的胜景呈现在读者面前,她说这景象动容,壮观,将天地点缀得闪亮。

土地温和而多情,故乡永远都是依靠。人或许是会不断变着的,但一代一代的传承还在,一字一句的教诲还在,海水夜色,永远可以拿来惦念。

(二)偏偏春风等不来

守以敦笃,奉以忠信,奕世载德,不忝前人。《史记》如是说。

书里写女性,总让人想起《红楼梦》里的女子,“每个儿女都是花”没有重样的,一人一个性格,一人一种调子,都一样的,是她们自出生以来受到的极为传统的人伦礼仪教义。

书里说“闺女是世界的源头,未来的国民之母。”

“女儿因负有生女教子的重责,可就关系人根、人种了,以后嫁人家为妻作媳,生一些惶恐、霸气的儿女,这个世间还不够乱啊。”

“从前你阿祖常说的:德妇才生得贵子。又说:家有贤妻,男儿不做横事。由此想来,才深切知道女儿原比儿子贵重。

“做女儿的,也许就是以此上报父母吧,因为看着新娘的人,都会对她的爹娘、家教称赞——”

家中新娘子来了,银蟾说:从来女儿要嫁出门时,做母亲的,都这样吩咐——入山听鸟音,入厝看门面;做媳妇,要知进退;小姑子若未伸手夹菜,千万不可自己先动筷子。”

这些乡情传统,这些家规道义,今时今日看来,有糟粕,有精华,但文中的女子,依了这样的规矩,有了这样的方圆,终是内心笃定,清净明了的。最欣赏的,莫过于外公躲了偷摘瓜的阿启伯,贞观心下才明白:外公躲那人的心,竟比那摘瓜的人所做的遮遮掩掩更甚。她自以为懂了外公包容人的心意,怕阿启伯当下撞见自己的难堪,可除此之外,还有一层意思,他们那时的人,穷死不做贼,屈死不告状。贪当然不好,贫却没有错。外公不以阿启伯为不是,除了哀矜,是他知道他没有——家中十口,有菜就没饭,有饭就没菜;晒盐靠天吃饭,落雨,心浸在苦水里。

贞观懂得,不论是做了母亲,祖母,她都要这样告诉子孙,先人的处世与行事是怎样宽阔余裕。

古朴的家风,让贞观知礼、守礼、懂礼,在后来与大信的相知相交中,开始贞观记住了月亮照着大信的身影,尔后是托信,听了歌仔戏,知道情字难写,要相互成为对方的花蕊,展尽花期,绽尽生命。贞观通过一封一封的信,了解大信,也了解自己。大信说自己“固执,敏感,虽千万人而吾往矣。”一字一句,建起二人情的高墙,而这墙,也仿佛是隔膜,既可以穿过,也可以因为厚重成为阻拦。贞观那里,爱慕大信的持重、克制、有礼。大信那里,笃信贞观矜持、稳妥、情深。人世里的折磨,莫过于用情啊。

缘分是注定的,两个初为人父的男子,一前一后,为自己新生的婴儿,取了相关的名字,贞观、大信,大信、贞观,女有贞,男有信,人世贞信恒常在。所以,在成为默契知己的日子里,想来二人是幸福的,可有礼有节的幸福,高贵的精神桥梁上,似乎总觉得缺了什么,不幸的一场误会有如惊涛骇浪冲垮了桥梁。让崇高的爱情无果而终。让那个布袋镇的阿贞观啊,用了好长的日子,才将所有大信给过她的痛苦,在离寺下山的路上,还天,还地,还世间。这是阿贞观的破茧而出吗?我不知道。终归还是不太喜欢这条情感的脉络,似乎有些薄了,也似乎有些勉强,或许是不喜欢这份太过矜持,这样过多的误解和不言不语,缘分散了,好可惜。

(三)千山同此月 千江同此水

书是在读出滋味后,才愈要往里面钻。贞观读《千字文》《三字经》,每读一遍,便觉得自己再不同于前,是身与心,都在这浅显易解的文字里,一次又一次地被涤荡、洗洁……大信的老师说,读书的目的,是为了要与好的东西见面:好事、好情、好人、好物。

这样一本书,有瑰丽的乡情,也有传统的趣味,想起今时今日,书中的用情至深,仿佛倒像是梦了。喜欢文字里对故乡的描写,“故乡即是这样,每个人真正是息息相关,再不相干的人,即使叫不出对方姓名,到底心里清楚;你是哪邻哪里、哪姓哪家的儿子、女儿。”在我们不断失去土地,退让到边缘的此刻,想起心里就会有酸楚,你还有故乡可以回去吗?还是贞观有幸,她得以生做海港女儿,当第一阵海风吹向她时,她心内的那种感觉,竟是不能与人去说。故乡的海水夜色,永远是她们心的依靠。

而你的故乡,是否可以追溯?是否可以让你的心彻底的静?

末了,还是《四世因果录》里那首偈语说得妙:千山同一月,万户尽皆春;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

但求你我心中,永远有这一水,这一月。

如此这般,甚好。

《千江有水千江月》读后感(二):我与你只差一个天地

慢慢看时可以唱出里面的戏文来。戏词比重约四五分之一,略过显然忤逆作者原意。只好放慢节奏,咀嚼画外音来。

三生石上旧精魂

赏月吟风不要论

惭愧情人远相访

此身虽异性常存

这是“三生有幸”由来,作者在后记提到它。故事很小,男女之间的情愫。年代设定为不叫“圆珠笔”叫“原子笔”那里开始。

千山同一月

万户尽皆春

千江有水千江月

万里无云万里天

从小女孩还很小没读书说起,名字文雅拗口:贞观。村里一大家子人热热闹闹搓圆子,又不是中秋只是七夕。七夕搓圆子只能白色,中间用手按下一块,像泉眼里亮晶晶的洞窟。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掉下来的眼泪有归宿。

阿公以身作则,看见邻居偷田里的作物也不出声,教育贞观:不偷,也不能告状。矛盾又充满人性的例子里贞观似懂非懂成长。当时靠的电报传事,飞鸿传情。台北一封信打破心中的宁静,男主角名字俗不可耐:大信。开头的无非是亲戚间年纪相仿小孩的寒暄和对嘴,后来又怎么开始的,谁也没注意到。

一撮针,

一撮螺;

烟囱孔,

烘肉骨,

鸡仔子啾啾——

细香,细香

点点胭脂,

随人吃饭跑去避——

游戏儿歌的歌词,读起来像上个世纪的情诗。无人提情爱,却比任何一句“喜欢,爱呀”来得鲜嫩活泼。等不及回信又寄出一封,说的无非是路边花草开放,亲朋好友琐碎事,夹一朵杜鹃。等收到时干瘪瘪一枚,失去水分,可采摘时那人的心情感满怀。再熟悉时提到到朦胧的初恋,不过是分开一段日子斯人离去,不曾告别,匆匆结束这场相思。读他的惆怅,猜他的心思,又写出反话来 *** 。女孩心思你别猜。

日黄昏,

爱人仔要落船,

想着心酸,

目睛罩乌云;

有话要讲尽这瞬;

谁知未讲喉先填;

……

爱一座城市不过是爱居住在其中的一个人罢了。叶落归根,亲人的过世在小说里有两处,让分散各地的家庭相聚成一个庞大的家族。一路招魂一路喊回家吧,别忘了家的路。回来吧,回家吧。生离死别,鸳鸯分割。

终究有了生分,处的环境不同,原知心知己的你为何偏偏不解风情。那么我也要让你难受,让你承担我的苦楚。

撕碎你的信,拿别的人名糊弄怄气。生病脆弱时不允许旁人打电话通知,一次次抬起头望门外,怀疑门铃失了灵,为什么不响了呢?

天底下最绝情的原来是有情人呵。

最后贞观上山去寻求一个解释。一个对自己的交代。

她有没有出家?她没有开悟?她会不会后悔曾经的一切?

不剧透是我最好的习惯。

《千江有水千江月》读后感(三):同样的月色相似的乡情,是再也回不去的故乡

在朋友的推荐下读了这一本书。

由于在闽南语地区生活多年,虽不能流畅地听和说,但对于书中随处可见的闽南语式的表述,感觉十分亲切,不过同时也好奇北方语言环境的人们读起来是种什么样的感触。

小说本身,我个人从中找到了很多***鸣,来自于旧式的大家庭,建立在血缘上的亲近感,彼此的爱护和团结,还有那些紧紧束缚着每个人的所谓传统,从作者通过贞观的角度所表达的观点来看,她对于传统文化中的这一部分也是持激赏的态度,这一点我却很不喜欢。开头那些章节,大段大段地描述了亲人之间彼此的依恋和爱,尤其是大家对贞观的宠爱,阿贞观这个称呼多么的可爱啊,让我对她的境遇几乎有了一些现代化的误解,但是后面有一段贞观讲她的母亲从小教她男尊女卑,简直令人毛骨悚然了,当然最可怕的是隐藏在文字背后的作者本人对这样的观念是肯定及赞赏的。

但是除了这些瑕不掩瑜的些微细节处,描述大家庭里每个人的日常和命运的那些部分,称得上动人,尤其是大舅大舅妈两个人被时代所塑造的特殊爱情,那种因为爱而隐忍、而退让、而一心只为对方着想,让人动容。所以更加不能理解为什么要节外生枝地大肆渲染贞观和大信的所谓爱情。这部分在我看来,简直瞬间拉低了整本书的品质,从五星直接掉到三星。

这段年轻人之间的彼此倾慕,原本十分美好,如果在少年时代的互相欢喜就隐约结束,那也好,却非要大肆张扬、琼瑶上身,甚至要死要活,简直目瞪口呆。故事到这一步为止,不如索性在大结局来个俗套至极的重逢大团圆,然而却不,非要将场景置于佛寺中,再来一笔大彻大悟,然后结束。我是懵逼的。这结尾未免太过自暴自弃。

还有一处让人感觉极不舒服的,是阿嫲去世,贞观一行接到消息急急回乡。作为读者都为他们揪着心,多么希望贞观能见到这位可敬可爱的老太太最后一面,然而,看着窗外的月色,贞观在想的居然还是大信!这一瞬间,前面洋洋洒洒数万言所塑造出来的大家庭的深情厚爱,几乎要轰然倒塌,这太不符合人之常情了,更不符合本书一直在宣扬的对故土故情和家人的眷恋。我想起那本读完之后令我如鲠在喉的《摆渡人》,不管多么用力地想要塑造一个感天动地地爱情故事,首先要符合人性的基本规律,而女主(忘记叫什么)在死而复生之后,在荒野中艰难跋涉中,满心满眼就是身旁的摆渡人,除了在刚刚“复活”之时有短暂地想起过她的单亲母亲以及正在等待她坐火车到来的父亲之外,从始至终,再也没有一分一秒想起过她的双亲、她的朋友们,再也没有。而这是不合理的。建立在不合理的情感基础上的爱情,难道不是镜花水月吗?完全不懂为什么有那么多人表示被打动。总之,随着年纪变老,越来越不耐烦任何除了爱的死去活来之外一片空洞的东西。

跑题太远。书刚看完,前半截的感动,被后半截和结尾的突兀冲击得处境略显尴尬。趁我还记得,随便写点什么也好。

《千江有水千江月》读后感(四):千江有水千江月 :一春一夏,便已是一生

了解此书是源自简书大侠彭小六的文章《给你一份有故事的书单》,很心水里面的故事,先贴在这里:

苏州的诚品书店开业之后,过了很久汹涌的人潮才稍微退热了一些。

我在大商场一样的书海里面找一本书找了很久,最后不得不求助于导购服务员。运气好的是,再版只有可怜的3000册,那是最后一本了。同行的朋友看到我乐得手舞足像个孩子,很不解:这本书有这么大的魅力么?当然呀,很久很久之前我有一本,后来送给我的初恋了。分手的时候,她把我的书都还给了我,唯独这本没有。“那你的初恋现在还有联系么?”“没有啊,不过还好,书还能找到··· ···”那本书跟初恋相关,叫《千江有水千江月》。

这本书,我不会再借出了。

在两天夜里,把此书间歇着读完,将此书的梗概作介绍: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台南渔港萧姓大户人家,祖孙三代二十几口,过着边村古镇以中原和闽南文化习俗为背景的非无心酸却大体恬适的生活。青年一代中有表兄妹者(台北的大信和傍依舅家的少女贞观)一见倾心,数载往还,只因传统文化的浸沉,安于在文采风流的高境界中悠游自赏,连雨中合用一伞也觉得是不寻常事。大信入伍派驻澎湖,海天相隔,后来竟为了一种当事人与我们都不甚了然的理由对贞观疏冷了,她也一怒而毁情书,还信物,遂不相见。贞观情丝难断,深自悔咎,痴待无着,颠倒失据;大信则不告而别,去英留学。

我想,对于恋爱,男女都是紧张的,都是在匍匐前进。

贞观与大信的分开恍恍惚惚但又是预言着的。

对贞观来说,一辈子不离乡的人,是幸福的。去嘉义读书的那个阿贞观只是镇上一个读书女学生罢了,去台北工作的那个阿贞观,也仅是一个居于都市的过客;真正的贞观,还在那个家,那块地,她的心魂一直延挨赖在台南那隅渔港没跟去。

因为说到底,他们还是坚守了些什么,也拒绝了些什么。

贞观也曾心想,说看中大信,不如说看重自己;他几乎是另一个自己,每次他讲什么,他接下去说的那句,尝试他心中热温捧出来的无差异。大信想来也是如此的念想。彼此无一二,是最幸福的,也是最难捱的。

文末贞观团转了多久的身心,是在这阿通的话里安宁下来‘怎样的痛苦,怎样的吐丝,怎样的自缚,而终究也只是生命蜕变的过程,它是藉此羽化为蛾,再去续传生命。

所有大信给过她的痛苦,贞观都在离寺下山的月夜路上,将它还天,还地,还诸神佛。

虽然通达了,却还是这么遗憾。

我们不知道人在达到真实境界前,他路上要跌几多跤吗?我们总说,如果遇见的人对了,低一些,卑微一些也未尝不可。害怕的是,如果这个人本来就是错的,越是低,越是卑微,到最后越是被踩的的粉身碎骨。

没有多少人从一开始就知道这个人是对的的还是错的。可贞观和大信分明就是彼此对的那个人。

或许,在不久的某一天,转角相遇。

后记

《千江有水千江月》,萧丽红笔下的台南讲究的是“渔樵耕读,男孝女悌”。

无论是沉浸于布袋镇的种种风土人情,还是更痴迷于贞观大信之间似有还无的感情 ,总能从文中感受到一分“对中国一厢情愿式的完好”。就好比喜欢贞观的名字,是如此的好听 ;喜欢贞观这个姑娘,庄重、多情而有敏感。

不得不说,大爱贞观的外公,他的言行教育满是一种对家族世代相传的坚守。对于我来说,曾几何时,乡下就等同于故乡?游子累。

——2017年06月06日

《千江有水千江月》读后感(五):相遇的最好时刻

《千江有水千江月》这本书应该是在十多年前就划入我的想读之列,甚至在找书无果的情况下还搞了个电子版的存在电脑。追忆那时想读它的原因,许是源于张爱玲的裙带关系。当时读着张爱玲,就随手开始看胡兰成的作品,然后信手追了朱家三姐妹的文字,最后就莫名翻出了《千江有水千江月》。但是很奇怪,我对它的热爱好像一直止于这个朗朗上口却又余味无穷的书名。时隔多年,居然在省图的书架上不期而遇。好像面对一个熟悉的陌生人,熟悉到我想读它的心思已深入骨髓,陌生到我居然不确定它的作者叫萧丽红。然而,我想,也许现在才正是我们相遇的最好时刻。

待我认真读完《千江有水千江月》,不禁深深吐出一口气,再次确认了我的想法----是的,现在,才是我与它相遇的最好时刻。

如果是年轻的我读这本书,一定会沉浸在大信与贞观美好而无果的爱情故事里悲戚得难以自拔。现在的我,从容读过,一边感受着作者对台湾民俗充满瑰丽与趣味的描述,一边学习与思索着中国古老哲学思想的质朴传承,虽然对贞观与大信之间谨慎含蓄,无奈中断的恋情有点感伤,却不会因此而沉溺。反倒觉得也不是有情人终成眷属才是最好的结局,大信是上天给贞观设的一道情劫。深爱而不得中明白红尘所爱并非只是一段如梦如幻的相守相依。爱是如此广博,生命的牵挂是如根须般盘结结错。曾经美好的仍旧美好着,不是以泪祭奠,用魂追随;不是勘破红尘的颓废,而是珍爱生命的浴火重生。任不寿情深化茧成蝶,只记得用余生配着这双轻盈的蝶翼,飞越人生之颠。

书中在大信与贞观的往来书信里隐晦提到大信自己无疾而终的初恋时,略闻此事的贞观是这样回信的:

男主角:

这么伟大的恋爱,真是永生永世啊(令人感动!)

《水浒传》里。梁山众人曾有这样的盟誓:一日之声气既孚,终生之肝胆无二。想来你一定更能体会。

爱是没有错爱的!那人既是你心上爱过,就可以终此一生无所改!

真爱应该是没有回头的,只要清晰确定:这人深合吾意,甚获吾心,那么能够爱,就已经很够了,也不一定要纳为己有;是庄子说的:若然者,藏金于山,藏珠于渊----

只要她是人世的风景,只要她好好活着,人生何其美丽!

坚定!

在最终劳燕分飞之际,这封最初的劝慰信更像是贞观写给自己的信。“爱是没有错爱的!那人既是你心上爱过,就可以终此一生无所改!” 此情可待成追忆,贞观如是说,虽然痛彻心扉,但最终如此教会自己放下。在岁月里经历流年的洗涤的身为读者的我,不能更赞同这样的爱情观,也更愿意与贞观一起抬眼世界,珍惜着一世流淌的情浓于水。

在千江水畔,明月之下,贞观认定,这天地之间,真正能留存下来的,也只有精读一物;她当然是个崇尚自己性灵的人。贞观在亲人间各种若有若无的日常言论与生活中塑造着一个坚强美丽,柔韧高尚的灵魂。

比如与表嫂间的对话:

“以前的人说:会生的生缘。所以聪明女子是生缘不生貌。”

“为什么这样讲呢?”

银山嫂一旁替老人应道:“上辈的人常说:生缘免生水,生水无缘上曲亏——你没听过吗?”

她表嫂说完,已捧了盆水去换;贞观坐在床沿,犹自想着刚才的话意。

古人怎么这般智能?这话如何又这般耐寻;原来哪——生成绝色,若是未得投缘,那真是世间最委屈的了。……

比如与阿嬷的对话:

阿贞观,你离这样远,又不能常在身边,你记着这句话——”

“阿嬷,我会记得,——”

“阿贞观;才不足凭,貌不足取;知善故贤,好女有德——”

比如与外公的对话:

贞观此时想回来,才懂得外公、祖父,那一辈份的人,何以说:被人负,吃得下,睡得着;负了人,不能吃,不能困。……

原来呢,是因为事过之后,还有良心会来理论。 鹭鸾其实是一种很慓悍的鸟,看它们敢入门踏户的,来吃鱼的架式,就足以证明了,可是却又这样没理由的惊怕竹梆子。也许,真如她外公说的:恶人无胆!

这情是故乡亲人琐琐碎碎的日常堆积出来的乡情,这水是故乡恒古不变的习俗固守的山水,只要用思念的泪水铺就一汪清泉,成长的的影迹便是如月影般夜夜可见。任千水映月,终是一片澄明。

“从来没有一本书把中国的人伦和传统写的如此美好。”有一句书评如是说,我深有戚戚焉。 书中所蕴含的中国传统的处事和为人之理以及各种人情味浓郁的习俗都满载魂魄的容器,没有了容器的魂魄只能就四处游荡,形无所依。我读,我看,我说----原来我们就是这样的中国人,这样的一个民族。

我不禁想到电影《飘》的结尾处:回到塔拉庄园的郝思嘉站在荒田上眺望着远方,她抓起一把红色泥土,对天发誓,决不让塔拉庄园的人再挨饿。她说“明天,又是新的一天”。这份坚韧不拔的勇气就源自于这片生养她的土地。而对于有着千年文化孕育的含蓄的中国人来讲,我们吟唱的只是一首云淡风轻的诗:

千山同一月,

万户尽皆春;

千江有水千江月,

万里无云万里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