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谛说苦,生老病死,说的不单是前世或者今生或者来世,而是说贯穿这一切生命表现的必然标志,苦即是今生的,也是来世的,也是过去的,更是从前世到未来世的无限轮回的表现内容。再者,也并不是因为有生、老、病、死这些现象就叫做认识“苦”,佛教的苦,不是人活着痛苦的意思,是有所思考而心内苦恼的意思。苦,不是指人生活中的各种境遇,而是指人在经受这些境遇时,心的变化,也即是说,苦,是自己心的感受,是苦恼,而不是苦难。
集,是指苦之根源,依佛法而解释就是要懂得苦的缘起,这就是你前面说的十二支,但是需要知道的是十二支的缘起中,并不是刻板的去区分哪几个缘是前世的事,哪几个缘是在今生,或者又是哪几支来对待来世,真实的意思是这十二支缘起中,实际是指一种流转的过程,从无明至老病死,所有之间的过程都是相互关联同时存在的,完整十一种状况的流转,在一天当中可能就有几十、几百次流转,并非说来生是今生的爱取有造成,而是今生的无明的整个过程在影响来世,反之也一样,过去世的无明缘起今生。十一种状况中间没有任何分割,因此没有必要将前两种状况归为过去世,接着的八种状况归为现在世,其余的归为未来世,而把缘起的一次流转解说为贯通三世轮回。真实的缘起并不是这样的。它不需要等待三世来完成一次缘起的流转,只要一刹那,一次完整的缘起就可进行,或两、三个刹那便可进行。
至于灭,理解缘起的过程后就可以明白,并不单独灭其中的某几个部分,而是应该彻底解脱整个轮回流转的过程。苦的根源是无明,是不理智的思维,而这种无明思维是各种心的妄想和执著,而各种妄想和执著实际是欲望的不能满足,因此,是欲望的过度造成我们的苦恼。佛法的目的,是通过欲望的止息来达到心的安定。这个止息不是心思的停止,不是心思的断绝,而是达到平衡后不做妄想,止是妄念的止,息是妄念的息。见惑思惑,指的是对爱和取的错误执着,所以本身没有什么矛盾。
而后就是道,也就是八正道。其中以正见为根本,正见一旦现前,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和正定都会同时自动产生;只要正见稳固,八正道的其他要素——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和正定,也就可以顺利增长。
爱取有,就是我们自己的内心因为眼、耳、鼻、舌、身、心对外界物质世界感受到的色、声、香、味、触、想等等感觉的追求。因为贪爱五蕴的具结而生起种种执著。但佛法的意义是让我们明白自己在做什么,该做什么,不是什么都不做。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诸佛的教导不是让我们脱离生活或者厌弃现世,而是让我们知道如何以智慧来分析、理解、判断现实中的各种问题,寻找中道的解决方式。做好我们能够做的事、应该做的事,这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而如何依照佛法的思维去发现和分析乃至解决,则是我们自己的觉醒、觉察而后最终觉悟的过程,这就是所谓的“自净其意”。也就是自己知道自己应该怎样做。
佛教指出的是人生的烦恼,但不是让我们脱离社会。只有正确操控自己的心理、自己的行为,就不会有烦恼产生。佛法的不执著不是要我们做事稀松,而是要我们知道什么是“妄”,什么是“实”。该做的工作一定要做好,该尽的义务一定要尽责,不懈怠、不迷惑、不固执。要我们知道什么是正确的行为,什么是错误的执著,就是佛法带给我们的智慧。
佛法不离世间,佛法即生活,生活即佛法。社会、家庭、工作都是自己为人处世的责任和义务,首先是要保证家庭成员衣食无忧,身体健康,生活圆满,处事得法,其次再做社会工作服务他人。见长阿含经的〈善生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