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大全网 - 汉语词典 - 俞同奎的人物生平

俞同奎的人物生平

管学大臣张百熙尽力保护,献策建议将“捣乱分子”赶出国去,获取慈禧的批准,便选出47名优秀学生出国留学,其中俞同奎等16人被派赴西欧各国,张耀曾等31人被派赴日本,1904年启程出国。这是北京大学历史上派出的第一批留学生,也是北京大学学生运动的开端。

俞同奎出国后,先在英国利物浦大学攻读化学,并获得硕士学位。毕业后,还到德国、法国、意大利和瑞士深造。在留学期间,俞同奎经常思虑祖国屡遭外国侵略的原因,他认为是科学落后、工业不发达所致,于是萌发了“以科学之宏力,谋我国之富强”的信念。 1910年,俞同奎回国后到京师大学堂任教。任理科教授兼化学门研究所主任,主讲无机化学和物理化学。1912年,京师大学堂改称北京大学。1914年,学校成立教科书编委会,俞同奎任化学教科书主编,还任北京大学教务长,负责学校各科的教学工作。他经常教育学生,要珍惜自己难得的学习科学的机会,了解所肩负的发展祖国科学、拯救中华民族的责任。俞同奎为培养人才,对教学工作十分认真,在授课前经常备课到深夜两、三点钟。他治学严谨,被邀到别的大学讲化学课时,都是重新备课,以适合该校学生的需要,从不用过去的讲义。上课时提前10多分钟到教室板书,授课时黑板上已写满了化学公式。学生们说:“上俞先生的课,没有人再好意思迟到。”

1920年,俞同奎到北京工业专门学校(北京工业大学前身)任校长,兼任有机化学教授,当时用英文课本。他讲课简明扼要,重点突出,容易被学生接受。这期间,俞同奎除在北京工业专门学校担任繁重的教学和行政工作外,还兼任北京大学教授,主讲定量分析等课程。 1922年,俞同奎与陈世璋等发起成立中华化学工业会(中国化工学会前身),创办了《中华化学工业会会志》,并任总编缉。

俞同奎多年致力于高等教育事业和学术团体的工作,他数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不辞辛劳,后来虽患严重的胃病和神经衰弱,但仍坚持在教学第一线,有一次竟晕倒在讲台上。经医生劝告,他离开学校,到南京任教育部大学生就业委员会主任,负责安排大学毕业生的工作问题。 俞同奎在北京大学任教期间,亲自编写和组织编写了许多教科书,其中有《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和《应用化学》等,这是中国最早的一批大学化学教材。他主要讲授无机化学和物理化学,是中国最早讲授化学课程的教授之一。当时在北京大学化学门任教的,除俞同奎最年长外,还有王兼善、郭世馆、陈世璋和丁绪贤等老一辈化学家。他们为中国早期的化学教育做了开创性的工作。

1916年,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后,对学校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首先在学校设立了评议会,由各科的部分著名教授组成,作为全校立法机构和权力机构,俞同奎被选为评议员。1919年,废“门”改“系”,各系成立了教授会,负责规划本系的教学工作。俞同奎被聘任为化学系首任主任和教授会主任,对化学系的课程设置、学生成绩考核等,亲自做了规划,并筹建化学实验室,购置化学仪器、药品等,为北京大学化学系早期的教学和实验工作奠定了基础。也为中国其他大学化学系的创建和教学工作做出了示范。

俞同奎作为北京大学最早的学生和教授之一,在该校工作多年,对北京大学怀有深厚感情。1948年,北京大学50周年纪念时,他应邀为《纪念特刊》撰写了一篇“四十六年前我考进母校的经验”,回顾了他在京师大学堂时的学习、生活和参加学生运动的情况。1958年,北京大学建校60周年校庆时,学校特地请他回校参加庆祝活动,并请他在大会上讲话。俞同奎作为北京大学最老的一位校友,他亲眼看到60年来,特别是中华人民***和国建立以来,学校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心里特别高兴。为参加这次大会,他做了很长时间的准备,并写好了一份讲稿。但在开会那天,当这位82岁的老人兴致勃勃地上台讲话时,由于高度兴奋而不幸当场中风,半身不遂,从此退休。 俞同奎在留学欧洲期间,与李景镐、吴匡时,陈传瑚等联合发起,于1907年12月24日在法国巴黎成立了“中国化学会欧洲支会”,这是我国最早的一个化学学术团体,俞同奎历任临时书记、会长、评议员,对该会的创建、组织和开展学术活动做出了贡献。

该会成立时,曾印刷章程3000份寄发四方。此举的目的,一是抛砖引玉,使当时欧洲各处的留学生***创支会,二是希望祖国人士尽调查的义务。当时调查的课题有“卫生为文明事业之起点”,“玻璃为文物之美观”,“糖、酒、火柴为人生日用所必需”等。因会员散处四方,因此,特定每年暑假举行一次年会。俞同奎主持召开了中国化学会欧洲支会戊申夏第一次年会(1908年7月27日至8月10日在英国伦敦召开)并任会长,在会上做了上半年的工作报告。会议拟定按英华、法华、德华(分上、中、下)三编出版词典、俞同奎提议先决定元素名、无机化合物名和有机化合物名。会议决定出版中国化学会留欧支会季报,俞同奎、陈味轩等8人为主笔人。另外,会议还讨论了编译教科书以及推广支会、振兴国内化学事业等问题。 从1947年起,俞同奎任北京文物整理委员会秘书。中华人民***和国建立后不久,文化部成立北京文物管理委员会,他继续任秘书。在此期间,他对北京的132个名胜古迹作了考察和研究,并对首都的新城规划、古建筑和名胜古迹的去留问题,提出了许多很有价值的意见和看法。他提出要做到不让一处“横遭破坏”,也不让一处“滥竽充数”,提出了5条必须保留的古建筑标准:

①具有悠久历史的宫殿、苑囿和名胜古迹;

②与革命有关的建筑;

③明代以前的原建筑;

④建筑式样特殊,可供学术研究与参考者;

⑤建筑内部附有不可分离的文物,具有高等艺术价值者。

1956年,北京文物管理委员会改为文化部古代建筑修整所,俞同奎担任所长。这时他已年逾八旬,但仍对维修和整理中国的文物古迹辛勤筹划,不遗余力。尤其是对北京地区的一些重要文物古迹,认真组织普查、修复,无论是宫殿园林,还是坛宇寺庙,他都亲自勘查、访问,提出维修方案和保护措施。他认为从一个民族的建筑艺术,可以看出它的民族文化水平。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前人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可供研究的民族文化遗产,如不加以珍惜、保护,势必逐渐毁灭。

俞同奎对古建筑的寿命问题、损坏原因、现存古建筑的破坏情况、古建筑的保存原则、保存方法以及古建筑工程等问题,曾做过较深入的调查研究,他提出的一些做法和见解,至今仍有重要参考价值。 抗日战争期间,俞同奎任液体燃料管理委员会昆明办事处主任,别人都说这是发财的好机会,但俞同奎始终廉洁自守、大公无私,从未收过大小礼品。他在一个枢纽机关的重要岗位上工作了8年,直到抗日战争胜利后回到北京,依然两袖清风,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

俞同奎在多年的教学活动中,经常教育学生要努力学习,报效祖国,而且他自己也是这样做的。中华人民***和国建立后,俞同奎欢欣鼓舞,他多年来渴望的祖国繁荣昌盛、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终于到来。每次去天安门观礼,他都感慨万千,为祖国的今天而感到自豪。他常跟女儿说起,在中华民国时期他拒绝参加国民党的事。当时他在大学任教授,有人动员他参加国民党,并说若参加国民党有了政治靠山,凭他在国外学习多年的资历及名望,可以步步高升,不然,一生只能当穷教书匠。但俞同奎表示,为了培养人才,他才由外国回来,当“穷教书匠”是自己心甘情愿的乐事,因此他拒绝参加国民党。为了让在国外的大女儿也投身到建设祖国的事业中,他接连写了几封长信,动员在美国奥立根大学工作的女儿俞锡璇回国。当时,俞锡璇的导师对她的工作很满意,曾多次挽留,但女儿在爸爸强烈爱国心的感召下,毅然放弃在美国的优裕生活,返回祖国,她后来成为中国著名的营养卫生学教授。

俞同奎生活俭朴,待人诚恳、乐于助人。他不惜花自己的钱为祖国培养人才。著名的机械学家陈继善从小聪明好学,12岁时就由故乡福建来北京,住在俞同奎家,并在俞家培养了10多年,直到他清华大学毕业,考上公费留学为止。曾任北京公安医院妇产科主任的沈规徵大夫,也是由俞同奎从中学培养到大学毕业,直到考取公费赴美留学。俞同奎的几个远房亲戚,上学时遇到经济困难,由于得到他的及时资助,才得以完成学业。

1962年2月28日,俞同奎病故于北京。文化部文物和古建筑修整所为他举行了追悼会,称他早年为教育界耆宿,晚年领导古代建筑修整事业,年高德劭,在治学、为人和处事态度上,堪为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