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大全网 - 汉语词典 - 共工到底是何许人也?

共工到底是何许人也?

***工:跟人打架,打不过。一怒之下,拆了房子。结果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造成了板快漂移和环太平洋――喜玛拉雅火山地震带的形成,对中国现代地质地貌的形成有重大影响

读毛泽东诗词集杂想之三:[2]:关于***工

碰壁斋主

***工是古代神话里的大名士——虽说他出的尽是恶名——到处露面。他后来还曾跟禹捣蛋。据说,他是水神,《山海经》里记有“禹攻***工国之山”;又讲“***工之臣相繇,九首蛇身,自环,食于九土。禹湮洪水,杀相繇。其血腥臭,不可生谷,其地多水,不可居也。禹湮之,三仞三沮。乃以为池,群帝因是以为台”;《荀子·成相》说“禹辟除民害逐***工”;三者讲的当是同一回事。毛推测不周山那一仗***工没死,看来***工有点应得上俗语所谓“恶人万万年”。

***工又是炎帝后裔。炎黄之战是古代神话的一个材料源泉,好些神话都从它生发,或与它勾连。这战以炎帝失败而告终,后来炎帝一系的人不服气,排着队来复仇,著名的硬汉子像蚩尤、夸父、刑天都揭竿而起来闹事,***工也是其中之一。颛顼世系属黄帝,因此***工与颛顼之战,也便可算作炎黄之战的继续。袁珂先生的《中国古代神话传说词典》是极费苦心的成就卓著之作。这本书里,他就把***工与颛顼争帝归入炎黄战争那一大族神话。治水是另一大族神话。主人公禹出身也在黄帝那一系,倘用从前“成份论”的办法推理,禹逐***工杀相繇,也可归入炎黄之战了。《词典》“***工”那一条便是这么做的。可是,《词典》“禹”那一条,又把杀相繇归为“禹治水”。这便有点儿矛盾。“禹逐***工杀相繇”里,***工是水神,禹杀他的臣子相繇也用的水攻,相繇死后,其地多水,不长谷,只得把那里当成池子;据这些情况,显然这次战争是禹治水时打的。“禹逐***工杀相繇”这回事,就故事本身论,主要意义应该在于治水;不过,神话集体创作,又历时演化,在创作背景上、人物设置上,不妨留有炎黄战争的辗转遗传。袁氏《词典》里的那个矛盾只能作这种程度的辩护。由于背景不能与意义等同看待,所以不能把这个故事判为炎黄之争的余绪,而得列入治水中。正像政治里的“成份论”荒唐可笑一样,神话里的“成份论”也不宜滥用的。

《词典》把保存在古书里零珠断玉的神话全收集在一处,免掉神话爱好者的翻检之劳。袁先生另外写了一本《中国古代神话》,更等于把零珠断玉串缀、粘接起来,既照顾神话所讲的天地开辟、世界演进的时序,又注意神话群落,经我们勾勒出一个神话体系的全貌。它用白话来讲故事,文笔也通达。《神话》讲不周山那一仗,采取司马贞《补三皇本纪》里的说法,***工不是跟颛顼打,而跟祝融打。祝融是火神,他的世系,一说属炎帝;一说属黄帝,而且就是***工的父亲。祝融来历不明,倘要把不周山一战归入炎黄之争,看来还是叫***工跟颛顼打比较方便;叫他跟祝融打,保不定会成阿Q所谓“儿子打老子”。不过,《神话》解释不周山一仗为“水火之争”、“光明与黑暗之争”,那当然只好派***工跟祝融作主角,因为颛顼不是火神,***工跟祝融才一水一火——顺便提一句,五行学说里火色赤而水色黑,袁所以才有凭借把水火之争联系到光明与黑暗之争——《神话》也提到***工作为水神跟治水的禹捣蛋,可是,袁在治水那节里不讲禹杀相繇,反而把相繇放到不周山水火之争里介绍。我想不明白这是什么道理。《山海经》不是明白详细地叙述过禹杀***工之臣相繇么?***工固然既有关于水火之争,又有关于治水;禹、相繇两人跟水火之争可是水火不容,至少水米无干的,禹所杀的相繇怎么能移到水火之争中去呢?也许因为***工在一个地方打水火之仗,在另一个地方又带着相繇抵抗禹,所以,因为***工的关系,相繇也给夹带进水火之争里去,而跟禹脱钩了。那么,这个裙带关系也扯得太远了,反而把血亲丢到一边。

另外,袁只注意到***工作为水神,反抗禹来制服自己,而忽略了***工与治水的另一重渊源。毛的长注所引《国语·周语》那一节说:“昔***工……欲壅防百川,堕高堙庳,以害天下……有崇伯鮌……称遂***工之过……其后伯禹念之非度,厘改量制……疏川导滞……”看来***工还是治水的拓荒者,禹的老前辈。《尧典》里,***工是尧的水官,“***工方鸠孨[左有“亻”旁]功”那一句便讲他治河的方法是“方鸠”——防救,而且已经有了功效,***工是堙塞治水法的创始人。当然水来土掩的普通生活经验,不必等到尧时才懂得,更不必要某个专人来发明,不过,古人爱编造传说,把这类经验都当为发明,注册在个别的圣人身上,咱们也无妨信而好古一回。禹的父亲鲧也用堙塞治水,那不过继承***工的旧法罢了。到禹起来才改为疏导。《竹书纪年》讲治水,并不从鲧讲起,而确从***工开头:“帝尧十九年命***工治河,六十一年命崇伯鲧治河,帝尧七下五年命司空禹治河。”如果***工是堙塞法的创始人,禹与***工之战便发生新的意义:暗含治水方针的敌对,隐喻治水方针的转移。

***工治水这个身份非常重要。治水那一大族神话,记录了治水事件的各个侧面。跟自然力量的较量是其一:降水怪无支祁,化熊通山等等。动员、协调队伍是其二:杀防风氏,神龙玄龟相助等等。禹个人的艰苦卓绝的品格是其三:过家门而不入,涂山化石,病偏枯成禹步等等。但是,关于治水方针,神话只讲了一回事:“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以定九州。”这则神话表明鲧所用法子为“堙”,而后来禹所用为“导”。另一些说法,把“息壤填洪水”也归在禹名下,那么,禹自己也曾用过堙法。我们看得到堙法换为导法,但是这个转变过程,我们讲不出来。揆之情理,这两条治水路线一定会互不服气,互相争斗,但是神话没有报道。“帝杀鲧”不能算为路线斗争,因为帝恼火的是鲧“不待帝命”便“窃”走了息壤,这只是帝王的那个老毛病——权力病——的一次发作,与治水方针了不相干,帝没有干涉治水的具体战术。鲁迅对神话深有研究,还拿神话来做小说。《故事新编·理水》一篇里,他便以小说家对世事的敏锐了解,补充一段有关治水方钍的争论——那里提到“导”是蚩尤的法子,《词典》像没收罗这个资料,不知鲁迅是别有根据,还是他在《序言》里自承的“信口开河”——假使不拈出治水先辈***工与后进禹的那一仗,那么,神话便有些不得要领,漏讲了理水里最关紧要的问题。有了***工反对疏导,以至于打起来,这个断环便补上了,使我们了解两方闹的激烈程度,而治水这个事件便更凸现,禹的形象也愈丰满。有趣的是,《山海经》记禹杀相繇,正是“湮”杀的,真可谓以其道还治其人了。

据说***工氏姓姜,是炎帝的后代。他的部落在现在今天的河南北部。他对农耕很重视,尤其对水利工作更是抓紧,发明了筑堤蓄水的办法。那个时候,人类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水的利用是至关重要的。***工氏是神农氏以后,又一个为发展农业生产做出过贡献的人。

***工有个儿子叫后土,对农业也很精通。他们为了发展农业生产,把水利的事办好,就一起考察了部落的土地情况,发现有的地方地势太高,田地浇水很费力;有的地方地势太低,容易被淹。由于这些原因,非常不利于农业生产。因此***工氏制订了一个计划,把土地的高处的土运去垫高低地,认为挖下洼地垫高可以扩大耕种面积,高地去平,利于水利灌溉,对发展农业生产大有好处。

颛顼部不赞成***工氏的做法。颛顼认为,在部族中至高无上的权威是自己,整个部族应当只听从他一个人的号令,***工氏是不能自作主张的。他用这样做会让上天发怒为理由,反对***工氏实行他的计划。于是,颛顼与***工氏之间发生了一场十分激烈的斗争,表面上是对治土、治水的争论,实际上是对部族领导权的争夺。

要说这两个人比起来,力气上,***工氏要强;论机智,他却不如颛顼。颛顼利用鬼神的说法,煽动部落民众,叫他们不要相信***工氏。当时的人对自然知识缺少了解,对鬼神之事都极为相信,不少人上了颛顼的当,认为***工氏一平整土地,真的会触怒鬼神,引来灾难,因此颛顼得到了多数民众的支持。

***工氏不能得到民众的理解和支持,但他坚信自己的计划是正确的,坚决不肯妥协。为了天下人民的利益,他决心不惜牺牲自己,用生命去殉自己的事业。他来到不周山(今昆仑山),想把不周山的峰顶撞下来,来表示自己的坚强决心。

***工氏驾起飞龙,来到半空,猛地一下撞向不周山。雾时间,一声震天巨响,只见不周山被***工氏猛然一撞,立即拦腰折断,整个山体轰隆隆地崩塌下来。天地之间发生巨变,天空中,日月星辰都变了位置;大地上,山川移动,河川变流。原来这不周山是天地之间的支柱,天柱折断了,使得系着大地的绳子也崩断了,只见大地向东南方向塌陷。天空向西北方向倾倒。因为天空向西北方向倾倒,日月星辰就每天都从东边升起,向西边降落;因为大地向东南塌陷,大江大河的水就都奔腾向东,流入东边的大海里去了。

***工氏英勇的行为得到了人们的尊敬。在他死后,人们奉他为水师 (司水利之神),他的儿子后土也被人们奉为社神(即土地神),后来人们发誓时说"苍天后土在上",就谈的是他,由此可见人们对他们的敬重。

关于***工氏和颛顼争夺帝位,怒撞不周山的传说,已经流传了两千多年。前边讲的儿个神话,说明在那时我们的祖先尚不知如何解释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不了解和掌握自然规律,因此在自然面前是那样的无力,因此把各种疑惑归之于神的存在,自然之力被形象化,人格化。所以创造了神话传说,歌颂心目中的英雄,也就塑造出了神话中盘古、女娲、黄帝等等传奇人物来。

至于传说中的***工氏,当然并不一定实有其事,然而他那种勇敢、坚强,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的大无畏精神,是值得我们钦佩的。尽管前边所讲的神话和传说是后人的臆想和艺术加工,但在反映原始社会的某些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接近历史的真实,象部落首领的被神化,就反映了原来是服务于部落的首领转化成了高踞于社会之上的权力。原始社会也就开始有了阶段的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