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现代汉语词典给出的解释是: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反映客观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的特征。人类在认识过程中,把所感觉到的事物的***同特点抽象出来,加以概括,就成为概念。
由于概念相对抽象,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很难把握。今天,听了刘忠伟老师的讲座《概念教学的五个主张》,深受启发。
他指出,在概念教学中,要重视概念的形成过程,概念的数学本质,重视概念的深刻体验,重视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重视概念的灵活应用。
在这五个主张中,我认为相比而言,概念的形成过程和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显得尤为重要。
一、形成过程是概念教学的基础
数学是一门相对抽象的学科,而概念又是数学中较为抽象的内容。因此,概念教学必须重视概念的形成过程,唯有如此,学生才能真正理解概念的内涵。
以《周长》一课为例:对于学生而言,周长这个概念是较难理解的。教师往往把重点都放在一周上,导致学生虽然理解了一周的意思,但总是把一周的长度(周长)和一周所圈起来的大小(面积)混为一团。
究其原因,无非是把重点摆错了位置。认真研读教材上关于周长的概念: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这个图形的周长。
很显然,这个概念的落脚点是长度。从语文的修辞角度上来讲,前面(封闭图形一周的)都可以作为“长度”的定语,来修饰“长度”。
因此,在教学中就应该把“长度”作为教学的重点,让学生去经历这一概念的形成过程,深入理解这一概念,从而获得属于自己的深刻感悟。
二、相互联系是灵活应用的根本
数学学习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螺旋上升的过程。在概念教学中,教师唯有把握住概念的数学本质,让学生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才能让学生形成深刻的体验。
而要想让学生灵活应用概念,则需要在概念的相互联系上下功夫。
如:以《比》一课为例:如果仅仅把比解释为两个数相除,那么这一概念既失去了它的数学本质,又缺乏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
张奠宙教授认为,比是一种数量关系,其本质是它的度量价值。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这个概念与之相类似的其他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又如: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这一内容时,要充分考虑一个因数变化引起的积的变化;两个因数变化引起的积的变化;两个因数变化引起的积不变的规律;以及积的变化规律与商不变规律之间的联系。
概念只有在这样的关系和结构中才能充分体现其意义,这样的概念教学也才能让学生保持长久记忆,也唯有充分联系,学生才能对概念的应用灵活自如。
除了这两个内容以外,概念的数学本质,深刻体验,灵活应用也都十分重要。我想,刘老师的这几个主张不仅适用于概念教学,也适用于数学教学的其他领域。
当然,对于概念教学也有其他待开发的主张,数学教学的其他领域也需要一线教师不断反思,提炼,从而寻找到适合自己教育领域的教学主张,这是一个漫长且艰难的过程,让我们且行且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