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唐何延之《兰亭记》所述,情节如下:晋穆帝永和元年即公元353年3月3日,王羲之宦游山阴(今浙江绍兴),与孙统、孙绰、王彬之、谢安、郗昙、王蕴、释道林并王羲之之子王凝、王徽、王操等四十一人,在兰亭修祓禊之礼,王羲之乘兴挥毫制字,字遒媚劲健,绝代更无。兰亭序文凡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有重出者皆构别体,其中“之”字最多,计二十个,变转悉异,无一雷同。对兰亭序墨迹,不仅他人视若珙璧,王羲之本人也十分珍爱宝重。王羲之死后,其子孙也一直小心收藏。后传至王的七代孙智永,智永圆寂后,传与弟子辨才和尚。师徒二人均善书。辨才为了更好的保护兰亭序,便在自己住的禅房的梁上凿一暗槛,以藏之。贞观年间,太宗李世民听政之暇,锐志玩书,尤喜王字。凡传世王字,购募备尽,惟一得不到兰亭序,寝不安枕,食不甘味。后听说藏在辨才和尚手中,便降敕传其进宫,恩赍优洽。数日后,派人问辨才兰亭下落,辨才回奏说,往日侍奉先师(智永),确实见过兰亭,自禅师殁后,几经离乱,不知兰亭流落何处。太宗无奈,放辨才回山阴(绍兴)。后来再打听,得知兰亭就在辨才手中。又敕追辨才入内,重问兰亭下落。如此三进三放,辨才执意不承认。太宗拿他没办法。太宗便找来一些大臣再商良策,他说:“右军之书,朕所偏宝,就中逸少之迹,莫如兰亭,劳于寤寐。此僧耆年,又无所用,若为得一智略之士,以设谋计取之。”尚书仆射(此处读仆业)房玄龄奏曰:臣听说监察御使萧翼,是梁元帝萧绎之曾孙,此人负才艺,多权谋,由他出面必能取回兰亭。太宗龙颜大悦,遂召见萧翼。翼回奏道:我若作为公使,对方必生怀疑,恐怕仍得不到兰亭。臣请化装成普通人,带上二王杂帖三数通,慢慢接近辨才,或可成功。太宗允诺。
萧翼穿起黄色宽大衣衫,一副山东书生模样,随商船直抵越州。到达之后,当天日暮,萧翼便去辨才所住寺庙,在巡廊观壁画,过辨才所住小院,便停住脚步。辨才遥见高个子书生,便上前问施主从何而来?萧翼进前礼拜道,弟子是北方人,来此卖点蚕种,久闻宝刹声光,特来纵观,幸遇禅师,托福托福。萧翼的彬彬有礼,和文雅举止,取得了辨才的好感。二人越谈越投机,辨才便请萧翼进入自己的卧房,围棋抚琴,作游戏,谈论经史,很快成了好朋友,辨才留萧翼住在寺内,一日设酒款待,二人边饮边赋诗,通宵尽欢。萧翼有时载酒赴会,这样频繁往来个把月,辨才对萧翼已无丝毫戒心。一日,萧翼取出梁元帝自画《职贡图》,请辨才观赏,辨才嗟赏不已。二人因此谈论其书画,萧翼说,弟子先门传二王楷书法,弟子从小喜欢王字,今天还随身带着数帖。辨才欣喜道,明日带来让贫道一饱眼福可乎?第二天,萧翼果然带着二王真迹去了,辨才仔细看了之后说,字迹不假,但不是最好的,贫道有一真迹,那才是绝品呢!萧翼故意问什么帖会如此宝贵?辨才说兰亭。萧假装发笑说,大师差矣,数经离乱,兰亭真迹岂能在世,一定是别人响拓伪作耳。辨才非常认真的说,禅师(智永)在世时一直细心保存,临终时亲手将兰亭交给我,流传有绪,岂能有假。你明天来一看便知。第二天,萧翼如约前往,辨才从屋梁上槛内取下兰亭,萧翼仔细看过,确为真迹但他故意挑毛病,说这笔写得不好,那笔写得无力,果然是一件“响拓书”。二人争论不休,弄得辨才心有疑惑。自此之后,辨才不再把兰亭藏到梁槛上,与萧翼带来的二王杂帖放在几案间,辨才时年八十余,每日于窗下临摹数过,至老不辍。后来有一天,辨才应邀到灵汜桥南严迁家素斋,萧翼私自来到辨才住处,对弟子说自己有一件帛子遗忘在床上了,童子即为开门,萧翼遂于案上取得兰亭和二王杂帖,急奔永安驿,告诉驿长凌明说,我是御使,奉敕来此,现在墨敕在身,可报与你们都督齐善行知道。齐善行闻讯,马上来到驿栈拜谒萧翼,萧翼对齐善行宣示敕旨,具告奉命索取兰亭的缘由。善行立即派人去召辨才,当时辨才还在严家,突然见到都督派人传他去驿栈,不知是怎么回事。来人告诉他,朝廷御使要见你。辨才来到驿栈拜见御使,原来就是住在他房中的萧生,他愣住了;萧翼对他说,自己是奉太宗之命来取兰亭的,今天已经得到兰亭,要回朝交旨,所以唤师前来话别。辨才闻言,立即就被吓晕过去了,好长时间才苏醒过来。
萧翼日夜兼程赶回长安交旨,太宗大悦。念房玄龄荐人有功,赏锦彩千段。萧翼赚兰亭有功,擢拜为员外郎,加入五品,赐银瓶一、金镂瓶一、玛瑙碗一。并在碗中放满珍珠;赐内厩良马二匹兼宝装鞍辔;赐庄宅各一区。太宗起初对老僧秘吝兰亭,再三宣诏不肯献纳,非常生气,欲治其罪;后一转念,老僧已八十有余,不忍加刑。数日后,下诏赐辨才物三千段,谷三千石,敕越州(绍兴)支给。对这些恩赐,辨才不敢私用,造了三层宝塔,甚精丽。辨才因受到惊吓,一病不起,一年内便圆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