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候第一个翻译者可能偶然得到了一两本从欧洲传来的英文书籍,或是碰上了远渡重洋而来的外国人,总之,他对这门语言的符号或是读音起了兴趣,开始像考古学家一样满怀激情地钻研;他也可能是无意识的。他可能因为战乱、航海或是别的原因被迫居留在欧洲的某个使用英语的国家。面对陌生的语言环境,要想生存,就必须入乡随俗。他在巨大的压力面前开始了对英语的挑战。
那么,他是怎样学习英语的呢?我想,他几乎是从零开始的。他眼前定然不会有一本现成的教材,更不用说有复读机、文曲星、译克风、电脑之类的高科技工具,他只能靠双眼观察外国人的一举一动,用双耳聆听外国人的每一句对话,用大脑去揣摩,用心来领悟,然后用手中的笔把一个个单词转化并翻译出来!
也许3年,5年,10年,或是更多,他克服了重重困难,超越自我,获得了成功。他定然会体味英语的实用性,但他可能不会想到当他把这些知识传授给后代的时候,极大地促进了中外的文化交流,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车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