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中字的声和韵-京剧知识
杨振淇先生在其《京剧音韵知识》一书中是这样表述的:京剧音韵是在《中原音韵》(或?中州韵?)基础上逐渐演变而来的以普通话为主体,又保留了某些古音,吸收了鄂、皖、苏等方音,经过一些著名艺术家逐步琢磨、实践、创造的,具有独特风格的综合的语音系统。下面,我为大家分享京剧中字的声和韵,快来看看吧!
学习京剧音韵知识,必须学一点汉语知识,尤其是汉语拼音知识,它会使复杂的音韵问题简单化,帮助我们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这样讲,汉语拼音知识是打开京剧音韵知识?匣子?的?钥匙?。有的朋友感觉京剧音韵复杂、难懂,问题的根子可能在于没有掌握汉语拼音知识。
音节、音素、元音、辅音汉语语音结构的最小单位是音节,一个音节可由一个或几个音素构成。一个汉字的读音就是一个音节(汉字是单音节)。但一个音节可能是数个乃至数十个甚至数百个汉字(同音字)的读音。《新华词典》归纳了415个汉字音节,也就是讲,从普通话角度讲,中国数以数十万计的汉字只有415个读音。音素是对音节的再分析,例如?步?(bu)这个音节可以分为b和u两个音素;?王?(wang)可以分为w、a、n、g这四个音素;?啊?(a)这个音节,只有一个音素组成。
音素又可以分为元音和辅音两类。元音的特点是,发音时气流通过口腔不受任何阻碍,声带颤动,声音响大,决定元音音色的是舌位的高低、前后,嘴唇的圆与不圆;辅音的特点是,发音时气流在口腔受到一定阻力,声带不一定颤动,声音响度较小,决定辅音音色的是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
在现代汉语里,元音是构成韵母的主要因素,元音有a、o、e、i、u、u、?、er、?、-i 等九个;辅音构成声母,辅音有b、p、m、f、d、t、n、l、g、k、h、j、q、x、zh、ch、sh、r、z、c、s等21个,京剧中还有方言声母?、ň、v。
汉语音节又可以分为声、韵、调三个组成部分,即分成声母、韵母和声调三个部分,而韵母又可分韵头、韵腹、韵尾三个部分。比如?江?(jiang),声母为j,韵母为iang,韵母iang的韵头是i,韵腹是a,韵尾是ng,声调是阴平。有的音节声母、韵母包括韵头、韵腹、韵尾及声调俱全;有的则可能缺少某些成分,比如?昂(ang)?字缺声母,?爸(ba)?字缺韵头和韵尾,?刚(gang)?字缺韵头,?家(jia)?字缺韵尾,但任何字不可没有韵腹。
京剧中常称的?五音?是关于声母的问题;而?四呼?和?十三辙?、?归韵?是关于韵母的问题;?四声?和?平仄?是关于声调的问题。下面予以一一阐述。
五音京剧唱念强调吐字要分清?五音?,?五音?是音韵学术用语,是研究声母的学问。传统的音韵学按照声母的`发音部位,把声母分为唇音、舌音、喉音、牙音和齿音五类,称之为五音。虽然从今天的角度看,这种分类方法不尽科学,但对京剧爱好者在唱念中如何掌握声母发音的部位和?分寸?,使之吐字准确,做到?口劲?饱满,是有很大好处的。
程砚秋先生曾说过:五音?是喉、牙、齿、舌、唇,它们代表出字的几个部位,?五音?弄清楚了,就知道字该从哪发音了?。?喉在深处,舌在中间,牙在后边,齿在前边,唇在外边?。要把五音部位搞清楚。声母发音不清、不准,就是所谓的?五音不全?,如果不是生理缺陷所致,一定要把不良的发音矫正过来。
五音的提出,最早见于梁代顾野王《玉篇》中的《五音声论》。唐末《守瘟韵学残卷》按五音分类,编排了30个字母。到了宋代,又有人在30个字母的基础上增补成36个字母,并在唇、舌、齿、牙、喉五音之外,又增加了半舌音、半齿音两类,合称?七音?。这些都代表着古代音韵学者的重大历史贡献。五音之说迄今仍常为京剧和曲艺界沿用,足见其深远的历史影响。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语言和语音也是不断演变的,现代汉语把声母定为21个,并按发音部位,归纳成七类:双唇音、齿唇音、舌尖前音、舌尖中音、舌尖后音、舌面音、舌根音。把这种分类和古代的五音或七音对比起来,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如下几点认识:
1、现代汉语对声母的分类,是对古音韵学的继承和发展,它和五音的内容,有继承的一面,也有扬弃和增补的一面。
2、旧说五音的内容,有些提法并不科学,如:什么是?牙音什么是?齿音什么是?喉音它们之间如何区分?等等,尤其是?牙?和?齿?的概念是不好分得清楚的。如果仍用旧说指导现在的演唱,则不只是费解,而且也是一种概念上的混乱。而现代汉语关于声母的分类,就比较确切和更加适用了。当然,传统的概念总会受到历史和文化发展的局限,这是我们不能苛求于古人的。
3、是否就应以现代汉语关于声母的分类来代替五音的提法呢?这既涉及学术方面的认识问题,也有一个传统习惯的问题。旧有?明四呼,辨五音,正四声?之说,又讲:?凡读字五音为经,四呼为纬,经纬分明,字乃清真。?、?流派和行当虽有不同,但别四呼,审五音,正四声,出字、归韵、收声、讲究气息,这些都是***同?,可见,五音已经成为沿用日久、约定俗成的提法了,这是不宜以行政措施强行更改的。
4、现代汉语中对声母的分类,虽有七项,但归纳起来,则是由双唇音、齿唇音、舌尖音、舌面音、舌根音所构成的?五音?,只是舌尖音又分为舌尖前、舌尖中、舌尖后三个细目而已。现代汉语的?五音?与传统的五音,不是一种巧合。把两者对比来研究,可以探索到其中的兴废更迭和调整变化,正如过去以?平、上、去、入?为四声,现代以?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为四声一样,具有其本身的规律性。据此,五音之名可以不变,而其内容则应予以新的界定。
下面我们按?传统?习惯分析五音问题。
现代汉语把声母定为21个,而京剧韵白里的声母则要在这基础上增加3个方言声母?、ň、v,构成京剧音韵的声母则有24个:
1、唇音(5个)。b、p、m、f、v。b、p、m属重唇音,又叫双唇音;f属轻唇音,又叫单唇音或唇齿音;v是方言声母,也属唇音。
2、舌音(9个)。d、t、n、l、ň、zh、ch、sh、r。d、t、n、ň属舌尖音;l属舌尖中音;zh、ch、sh、r属舌尖后音,也叫翘舌音。
3、喉音(4个)。g、k、h、?。g、k为浅喉音,气息至软腭处始发声;h属深喉音,气息自咽喉带声而出;?是方言声母,归入喉音(可能只能算鼻音,不属五音之列)。
4、牙音(3个)。j、q、x,属舌面前音,又叫软性舌面音。
5、齿音(3个)。?齿?指门齿和犬齿的齿尖部,z、c、s属间音,又叫舌齿音、舌尖音等。
传统音韵学用?喉、舌、齿、牙、唇?为声母发音部位命名,从今天的角度看,不尽科学。但前人已作为约定俗成的声母分类规矩,且已成为一种在京剧界逐代流传的?术语?,因而还是有继承的必要。
四呼四呼是研究韵母的学问,传统音韵学把不同字音的口形分成若干类型。清代潘来著《音类》,对汉字朗读时肯定了四种口型,即: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与撮口呼,简称?四呼?。
他说:?凡音皆自内而外,初发于喉,平舌舒唇,谓之开口;举舌对齿,声在舌腭之间,谓之齐齿;敛唇而蓄之,声满颐辅之间,谓之合口;蹙唇而成声,谓之撮口。? 四呼是指韵母开始音的双唇状态说的,四呼是以韵头的有无和韵头发音的唇形为标准。把韵母分成四类,名为开口、齐齿、合口、撮口四呼。韵头指介母i、u、?三个。
1、开口呼。开口呼发音时气流几乎无阻力,韵母无韵头。如ge(哥)、nan(南)、kai(开)、zhao(照)、zhang(张)等字都是开口呼字;
2、齐齿呼。发音时气流以牙齿为阻力,韵头为i或韵母为i的称齐齿呼。如zi(子)、jiang(江)、liang(梁)、miao(苗)、xiao(晓)、jie(结)等;
3、合口呼。发音时双唇微合,韵头为u或韵母为u的称合口呼。例如bu(布)、yuan(员)、gua(瓜)、zhua(抓)、zhuang(庄)等;
4、撮口呼。发音时双唇撮起,韵母为?或韵母的韵头为?的称撮口呼。例如n?(女)、jue(脚)、jun(军)、l?(绿)等称撮口呼字(中间两个字韵母中的?已按拼音规则改成u)。
旧时京剧界有?明四呼,辨五音,正四声?之说,又云:?凡读字五音为经,四呼为纬,经纬分明,音乃清真?。京剧唱、念虽有行当和流派的不同,但别四呼,审五音,正四声,出字、归韵、收声讲究气息,却是***同的。
京剧唱、念要求分清四呼的目的至少有两点:一是达到吐字清;二是达到口形正。四呼是以吐字时的唇形来对韵母分类的。唇形的准确与否对正确的归韵极有关系。
有些上口字与北京音的区别就在于四呼上的不同。例如?妃?字,上口音读fi,是齐齿呼,而北京音读fei,属开口呼;又如?哥?,上口音读guo,是合口呼,而北京音读ge,属开口呼。另外,用四呼为术语,进行咬字方面的切磋交流要方便得多。
例如一些字读音的区别在哪里?用四呼的不同来表述非常清楚和方便:?王?和?黄?、?张?和?庄?读音的区别在于前者是开口呼,后者是合口呼,?办?和?卞?、?猫?和?苗?读音的区别在于前者是开口呼,后者是齐齿呼,如此等等。
四呼的不准或行腔中的任意变口形,往往会形成?截字?。《顾误录.度曲十病》一书中指出:?一字出口,无论几许工尺,必得唱完,口不改样,至尾方收本字之韵,方是此音节。若中间略一张合,已将字截为两处,单字唱成叠字矣。或工尺未完,收口太早,下余工尺,仅有余腔,并无字面,此病易忽略,亟需审究?。吐字不清关键在声母不清,而读字不准问题多出自韵母及四呼,当然还有声调问题。例如,?江?字不注意,就会读成?几?和?昂?两个字。
十三辙戏曲唱词讲究?合辙?,犹如吟诗赋词讲究?押韵?一样。诗韵称?韵目?,而戏辙称?辙口?。这里的?韵?就是?辙?。把汉字的韵分成十三个部分,就称之为?十三辙?。十三辙的分类法究竟何人所创?至今还搞不明白,有人说是接受了元代周德清的《中原原韵》和后来《韵略易通》(明,兰茂著)以及《徐州十三韵》、《滕界十三韵》等书的影响才形成的。
到清代中叶,十三辙逐渐成为民间戏剧音韵的习惯分类术语,并习惯上把唱词中的?韵?叫做?辙?,所谓?合辙?就是?押韵?。十三辙的分类法从今天的角度看,和五音声母分类法一样,也有它的不尽科学、不尽合理的问题,由于它在戏曲界的长期约定俗成,还是保留了这种提法和这种分类方法。
现代汉语有18个基本韵母,其中6个元音韵母:a、o、e、i、u、?;4个复韵母:ai、ei、ao、ou;5个鼻韵母:an、en、ang、eng、ong;3个其它韵母:er、?、-i。以上韵母与介母i、u、?相拼又产生21个组合韵母:ia、ie、iao、iou(iu)、ian、ien(in)、iang、ieng(ing)、iong、ua、uo、uai、uei(ui)、uan、uen、uang、ueng、uong、?e、?an、?en(?n);另外还有两个方言韵母:io、iai。这样京剧字音韵母应有41个韵母。但京剧独有的上口字把?庚青?部字大部分转入十三辙之?人臣辙?,即eng、ing、ueng转并入en、in、un而形成韵白体系。
把以上41个韵母分成十三个部分,就成为十三辙,每辙用两个属于本辙的常用字作辙名,它们分别为:摇条、梭波、江阳、姑苏、怀来、人臣、由求、灰堆、衣齐、发花、言前、中东、捏斜。十三辙的归类虽然有些不大贴切,但长期以来约定俗成形成的归类方法,成了京剧界内部的?大法?和交流方法,予以保留还是有好处的。
对十三辙不能混淆,最容易混淆的是人臣与中东、怀来与灰堆、言前与捏斜等辙。要熟记辙名,以便作为术语交流。这十三辙可以以?劳模江福才,兴修水利,大办农业?一句话十三个字连起来分别记忆摇条、梭波、江阳、姑苏、怀来、人臣、由求、灰堆、衣齐、发花、言前、中东、捏斜这十三个辙。
前面提到十三辙的归类有不大贴切的问题,这儿举例说明。比如同为梭波辙的o和e两韵,是不尽押韵的;衣齐辙有i、-i、er、?四韵同为一辙,确实牵强附会;又如eng和ong同归中东辙,也是不合适的。有的专家干脆把十八个基本韵均单列,用十八种人或动物为辙名:一狮(-i)、二鲨(a)、三驼(o)、四蛇(e)、五蝶(ie)、六豺(ai)、七龟(ei)、八猫(ao)、九猴(ou)、十蝉(an)、十一人(en)、十二狼(ang)、十三僧(eng)、十四龙(ong)、十五儿(er)、十六鸡(i)、十七乌(u)、十八鱼(?)。但我认为这样单列固然比较贴切,然而不如在原有基础上,把其中不贴切的韵另起辙名,变成十八辙。即把e分离出梭波辙,另列?勒色辙?;-i、er、?分离衣齐辙,分别另起?知师辙?、?儿耳辙?和?渔具辙?辙名;把eng分离出中东辙,另列?崩腾辙?。不过,这是本人的?一厢情愿?,相信不会取得多少人的赞同。
十三辙或十八辙押韵作用在京剧唱词中的体现,最明显的是在各句中的末字,京剧唱词每句末字一般都要用同一个辙韵。不仅如此,还要做到上句(单数句)末字为仄声(上声、去声),下句(双数句)末字为平声(阴平、阳平)。对下句要求更为严格,不仅不能?跑辙?,而且一般要是平声。
编写唱词要合辙(押韵),可用做韵脚的字越多,编词就越方便,反之就比较困难。所涵字数多的辙韵叫?宽韵?,所涵字数少的辙韵叫?窄韵?,字数极少的辙韵又叫?险韵?。在十三个辙韵中,言前、中东、人臣、江阳四辙是?宽韵?;梭波、发花二辙次之,也可算?宽韵?;其余灰堆、摇条、由求、衣齐、怀来、姑苏六辙是?窄韵?;捏斜辙只有几个字,是?险韵?。我们平常接触的唱词,合前四辙的居多,合其余各辙的相对地少,尤其是合姑苏、衣齐、捏斜三辙的字更少。
京剧唱词中有不合辙现象叫?翘辙?,演唱者归错韵叫?跑辙?、?乱辙?。要防止演唱过程中的咬字失误,要下功夫学习掌握汉语拼音知识。许多前辈艺人的口授心传,由于传授者与接受者双方之间的种种原因,往往造成误传、误受。通过汉语拼音知识的分析、解释,京剧的字音问题就会变得非常简单、明了,而且容易做到掌握上的系统化、规范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