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灾乐祸被视为缺乏同理心,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是一种不道德的情绪。那些彻底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他人痛苦上的人,可能是患有精神疾病,但我们作为精神正常的普通人,小小的幸灾乐祸几乎充斥着我们的生活。我们爱看小品相声,于谦被郭德纲嘲弄得那么悲惨,我们却捧腹大笑;看到名人以前不堪的照片或者当众出丑,我们暗自窃喜;看到对手经历挫折或遭遇失败,我们心里感觉超爽;甚至有时听到成功朋友的不顺经历,我们第一时间也会显露快意。
历史上一直会有卫道士来抨击这种坏情绪,1640年,哲学家托马斯·霍布斯发现岸上的人看到海上的人遭遇暴风雨而感到非常开心,他问道是怎样一种喜悦与怜悯的奇怪组合让人们“乐于旁观他们朋友的悲惨?”亚瑟·叔本华称它是“一颗坏透了的心和道德上毫无价值的铁证”,是人性最坏的一面。(他还说,任何享受他人痛苦的人都应该被人类社会拒之门外。)都柏林的大主教R. C. 特伦奇的初衷在其语言学畅销书《论词的研究》中说:“人类天生内心充满邪恶,仰仗着这样幸灾乐祸的天赋,人类发明了如此古怪的邪恶念头,这着实令人悲哀。”哲学家弗里德里希·尼采说幸灾乐祸是“无能者的复仇”
无疑,长久以来,不管是在什么地方,都有人会提到幸灾乐祸的现象,似乎我们人类拥有幸灾乐祸的本性,喜欢依赖于其他人做出丢脸的事或者遭遇失败来让自己开心。那么我们人类为什么会要幸灾乐祸呢?这对我们有什么好处?总结为以下几点:
1.它可以在你感觉自卑的时候给你一份好心情;
2.它是你为人人都会失败这个事实庆祝的方式;
3.它帮助我们看到人生的荒诞性;
4.它赐予助我们大胆砥砺前行的优越感。
从以上角度看,幸灾乐祸是不是也并不是那样坏透了的情绪?其实同理心和幸灾乐祸同时存在于人类身上,两者看上去虽然对立,但在人性的层面上实现了矛盾的整合,心理学把这种整合叫做"情绪弹性"。在弹性范围内,人都能正常行事,如果任何一面过头了,人的精神就会出问题,那些有虐待倾向的人,就是同理心太弱,幸灾乐祸感太强,反过来,同理心太强,不懂得适度的幸灾乐祸来调节情绪的人,活的很痛苦,焦虑和不安的感受会特别强。
所以当我们再次幸灾乐祸时,我们不必背负太多的道德不安,反而我们问问自己,引起这次幸灾乐祸的到底是什么?你觉得那个人活该遭报应吗?为什么?你的愉悦更多是源于感觉自己赢了吗?如果是这样,你觉得自己赢了谁?你是否忌妒让你幸灾乐祸的那个人呢?他是否让你感到自己能力欠佳或脆弱不堪?或者是否让你感到遭到了背叛、受人曲解或愤怒?充分理解自己的这种幸灾乐祸的情绪,可以帮助我们看清和理解很多让人心烦的事情。
当然,如果有人对你幸灾乐祸,也许你就是一个被他重视的对手,你拥有或曾经有他们想要的东西,除非你做了什么让你活该遭报应的事(如果是这样,那就好好自我批评一下),否则他们的幸灾乐祸只能告诉你一点,那就是你曾经让他们感觉到自己有多无能。意识到这一点就像一份礼物,让你在非常焦虑和挫败的时刻感受到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