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广韵》
第一节 《广韵》以前的韵书
韵书是将同韵字编排在一起供写作韵文者查检的字典。我国诗歌起源很早,为写作诗歌服务的韵书产生的时代也比较早。东汉末由于佛教的传入,中国学者在梵文字母悉昙的启发下发明了一种新的注音方法“反切”,这种注音方法的产生为编写韵书创造了条件 。传说我国最早的韵书是魏时左校令李登的《声类》,据唐代封演《闻见记》所载,《声类》分为十卷,***收11520字,以五声命字,不立诸部。由于该书早佚,其具体面貌不得而知。西晋时小学家吕忱之弟吕静曾仿照《声类》写过一本《韵集》,分作五卷,宫、商、角、徵、羽各为一篇,此书也早已失传。其后韵书接踵相继,特别是南朝齐、梁时,沈约、周颙等人发现了汉语四个声调的存在,为韵书的编写又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条件。自是以后,各种韵书风起云涌,各有乖互。据《隋书·经籍志》及陆法言《切韵·序》所载,南北朝时期出现的韵书主要还有:
《周研声韵》四十一卷
无名氏《韵集》十卷
张谅《四声韵林》二十八卷
段宏《韵集》八卷
无名氏《群玉典韵》五卷
阳休之《韵略》一卷
李概《修续音韵决疑》十四卷
李概《音谱》四卷
无名氏《纂韵钞》十卷
刘善经《四声指归》一卷
夏侯咏《四声韵略》十三卷
释静洪《韵英》三卷
周思言《音韵》
杜台卿《韵略》
这些韵书也均亡佚。现在所能看到的最早韵书是隋陆法言所撰的《切韵》。《切韵》成书于隋仁寿元年(公元601年),其编写体例、审韵原则由当时著名的音韵学家颜之推、萧该等八人所定,由陆法言执笔。该书编写的目的有二:一是为研究音韵的人提供一本正音字典,一是为诗人提供一本检韵的韵书。根据前一目的,需要讨论语音的古今南北异同, 本着从严从细的原则将具有细微差别的韵全部区分开来,即陆法言在《序》中所说的“若赏知音,即须轻重有异”,因论“南北是非, 古今通塞”、“捃选精切,除削疏缓”、“剖析毫厘,分别黍累”等,因此全书分韵有193个之多。从后一个目的出发,该书允许诗人作诗时将某些音色接近的韵合并使用, 即《序》中所说的“欲广文路,自可清浊皆通”。由于《切韵》撰者名高, 审音精确,权威性强,适应范围广,所以自《切韵》一出,六朝以来的韵书便失去市场,淹没无闻。《切韵》继承了前代韵书的优点,总结了韵书编写的得失,是我国韵书史上划时代的产物。
到了唐代,《切韵》被作为科举考试的标准韵书,其地位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因此,为《切韵》增字作注的人很多,其中主要的有王仁昫的《刊谬补缺切韵》、孙愐的《唐韵》及李舟的《切韵》等。可惜的是,《切韵》及唐人的增订本在以后很长的时间里失传了,今天所能看到的是清末以后才陆续从敦煌石室、新疆吐鲁番及故宫等地发现的,大多数都是一些残卷。
这些被发现的韵书,除故宫博物院所藏的两种《刊谬补缺切韵》和蒋斧本《唐韵》外,其余均出于敦煌莫高窟和新疆吐鲁番地带。出自敦煌的,在1907—1908年之间被帝国主义文化强盗英人斯坦因、法人伯希和等劫往国外。斯坦因劫去的现藏于伦敦博物院图书馆,伯希和劫去的现藏于巴黎国家图书馆。出自吐鲁番的,于1902年被德人列考克劫走,现藏于柏林普鲁士学士院。还有一种唐抄本《切韵》残卷,流落在日本人之手,收在大谷光瑞所印的《西域考古图谱》中。为了使这些散失的韵书重归故土,我国学者曾千方百计做了大量的收集、整理工作。1921年,王国维首先把伦敦所藏的三种《切韵》残卷(即切一、切二、切三)根据照片抄录印行。1925年,北大刘复又将他从巴黎抄回的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即王一)和两种《切韵》序文编入《敦煌掇琐》。1936年,北大刘复、罗常培、魏建功把他们所见到的九种《切韵》、《唐韵》残卷及《广韵》编成《十韵汇编》影印出版。1955年姜亮夫先生将自己从前在国外摹录的27种唐五代韵书及附录6种编成《瀛涯敦煌韵辑》出版。1983年,周祖谟先生将自己从1945年即开始收集、摹录、编辑的30种韵书题为《唐五代韵书集存》,由中华书局影印出版,书中有详细的考释和校记等。
第二节 《广韵》的产生
到了北宋初年,陈彭年、丘雍等人奉皇帝的诏令据《切韵》及唐人的增订本对《切韵》进行了修订。修订本于真宗景德四年(公元1007年)完成,于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改名为《大宋重修广韵》,简称《广韵》 。这是第一部官修性质的韵书,是《切韵》最重要的增订本。《广韵》虽距《切韵》成书时间已有四百多年,但其语音系统与《切韵》基本上是一致的,只是收字大为增加,计有26194字,比《切韵》的字数(11000余字)多出一倍以上,注释也较详细,***用了191692字。此外,《广韵》分韵为二○六韵,比《切韵》多出13韵,这是分韵粗细宽严的问题,并非语音系统有什么变化。这十三韵是:
(平) (上) (去) (入)
俨 酽
谆 准 稕 术
桓 缓 换 末
戈 果 过
其中上声俨韵、去声酽韵是依据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的成例增添的。其余11韵的多出是由于将《切韵》某些韵中所含开、合韵母分开独立成韵的结果 。下面是其对应情形:
《切韵》 《广韵》
(平) (上) (去) (入) (平) (上) (去) (入)
真 轸 震 质 真 轸 震 质(开口)
谆 准 稕 术(合口)
寒 旱 翰 曷 寒 旱 翰 曷(开口)
桓 缓 换 末 (合口)
歌 哿 个 歌 哿 个 (开口)
戈 果 过 (合口)
《广韵》撰成后,一直流传到今天,《切韵》及唐人的增订本反而逐渐销声匿迹了。直到清代末年以前,人们始终未见到《切韵》。由于《广韵》未著明撰者,且书前有陆法言的《切韵·序》及唐孙愐的《唐韵·序》,致使一些学者误以为《广韵》就是《切韵》或《唐韵》,如顾炎武《音学五书》中《唐韵正》的定名就反映了这个问题。
《广韵》虽非《切韵》,但由于未改变《切韵》的音系,所以在完整的《切韵》未被发现之前,它就成了研究古音最重要的材料。不仅如此,研究上古音和近代音也需要根据《广韵》上推下演。在音韵学史上,《广韵》一直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就象《说文解字》在汉字研究史上所起的作用那样重要。
第三节 《广韵》的体例
《广韵》的编写体例可归纳为以下几项:
一、《广韵》正文***收26194字,分属于二○六韵。此二○六韵按平上去入四声分置于五卷之中。其中平声57韵,置于第一、二卷;上声55韵,去声60韵,入声34韵,分别置于第三、四、五卷。平声韵独居两卷完全是由于所属字多的缘故,并无其他用意。其居于第一卷者28韵,称作上平声;居于第二卷者29韵,称作下平声。
二、每卷之中所列各韵用一个代表字作为名称, 叫做“韵目”。韵的排列顺序用序数加上韵目表示,如一东、二冬、三钟等。
三、一韵之中所含各字按声母的不同分别排列。同声母的字唐人称之为“小韵”, 小韵也称作“纽”,小韵所含各字均属同音字。小韵与小韵之间用“○”相隔。
四、小韵中的第一字之下先注释字义,然后是反切注音,最后用数字标明该小韵所含字数。具体内容详见本节之后所附《宋本广韵》上平声“三钟”的第一页(影印)。
第四节 《广韵》的四声配合
《广韵》有平上去入四个调类,这并不意味着每个音节都具备这四个调类,因为阳声韵和阴声韵各只有平上去三种调类,入声韵则只有一种调类。所谓平上去入四种调类是指阳声韵的三声与入声相配合而言。至于阴声韵,由于无所与配,只有平上去三个调类。为什么说与入声韵相配的是阳声韵而不是阴声韵?这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得到证明:
一、根据韵母的结构观察,阳声韵和入声韵都有辅音韵尾而阴声韵没有。阳声韵的韵尾分别为[m]、[n]、[N],入声韵的韵尾分别为[p]、[t]、[k],正好都是三个。其中[p]与[m]同为双唇音,[t]与[n]同为舌尖音,[k]与[N]同为舌根音,它们的发音部位分别都是相同的,差别仅仅是发音方法的不同。
二、根据“韵”的数目观察,《广韵》中有阳声韵35个,阴声韵26个,入声韵34个。阴声韵的数目与阳声韵相差甚远;而入声韵与阳声韵之数仅有一韵之差。实际上并不差,应都是35个,因为“痕”韵的入声字数太少而未独立设韵,将它们归到“魂”韵的入声韵“没”韵中去了(从押韵的角度看,韵母相近的字可归为一韵)。此外,从[m]、[n]、[N]尾韵与[p]、[t]、[k]尾韵的对应数来观察,也可以看出它们的配合极为规则:《广韵》中的[m]尾韵是9个,[p]尾韵也是9个;[N]尾韵是12个, [k]尾韵也是12个;至于[n]尾韵与[t]尾韵的对应数本来也是相同的,只是由于上述的原因,[t]尾韵比[n]尾韵少了一个,[n]尾韵是14个,[t]尾韵则成了13个。
清人戴震根据四声相配的规则将《广韵》韵目编成《考定广韵独用同用四声表》(见《声韵考》卷二),现抄录并加说明如下:
《广韵》独用同用四声配合表
上平声 上声 去声 入声
1东独用 1董独用 1送独用 1屋独用
2冬钟同用 湩 等字附见肿韵 2宋用同用 2沃烛同用
3钟 2肿 3用 3烛
4江独用 3讲独用 4绛独用 4觉独用
(以上平上去三声为阳声韵,[-N]尾;入声韵,[-k]尾)
5支脂之同用 4纸旨止同用 5寘至志同用
6脂 5旨 6至
7之 6止 7志
8微独用 7尾独用 8未独用
9鱼独用 8语独用 9衘独用
10虞模同用 9麌姥同用 10遇暮同用
11模 10姥 11暮
12齐独用 11荠独用 12霁祭同用
13祭
14泰独用
13佳皆同用 12蟹骇同用 15卦骇同用
14皆 13骇 16怪
17夬
15灰咍同用 14贿海同用 18队代同用
16咍 15海 19代
20废
(以上平上去三声为阴声韵)
17真谆同用 16轸准同用 21震稕同用 5质术同用
18谆 17准 22稕 6术
19臻 龀等字附见隐韵 龀字附见焮韵 7栉
20文独用 18吻独用 23问独用 8物独用
21欣 独用 19隐独用 24焮独用 9迄独用
22元魂痕同用 20阮混很同用 25愿慁恨同用 10月没同用
23魂 21混 26慁 11没
24痕 22很 27恨
25寒桓同用 23旱缓同用 28翰换同用 12曷末同用
26桓 24缓 29换 13末
27删山同用 25潸产同用 30谏裥同用 14黠 鎋同用
28山 26产 31裥 15鎋
下平声 上声 去声 入声
1先 27铣 32霰 16屑
2仙 28狝 33线 17薛
(以上平上去三声为阳声韵,[-n]尾;入声韵,[-t]尾)
3萧宵同用 29筱小同用 34啸笑同用
4宵 30小 35笑
5肴独用 31巧独用 36效独用
6豪独用 32皓独用 37号独用
7歌戈同用 33哿果同用 38个过同用
8戈 34果 39过
9麻独用 35马独用 40禡独用
(以上平上去三声为阴声韵)
10阳唐同用 36养荡同用 41漾宕同用 18药铎同用
11唐 37荡 42宕 19铎
12庚耕清同用 38梗耿静同用 43映 诤劲同用 20陌麦昔同用
13耕 39耿 44诤 21麦
14清 40静 45劲 22昔
15青独用 41迥独用 46径独用 23锡独用
16蒸登同用 42拯等同用 47证嶝同用 24职德同用
17登 43等 48嶝 25德
(以上平上去三声为阳声韵,[-N]尾;入声韵,[-k]尾)
18尤侯幽同用 44有厚黝同用 49宥候幼同用
19侯 45厚 50候
20幽 46黝 51幼
(以上平上去三声为阴声韵)
21侵独用 47寝独用 52沁独用 26缉独用
22覃谈同用 48感敢同用 53勘阚同用 27合盍同用
23谈 49敢 54阚 28盍
24盐 添同用 50琰忝同用 55艳 同用 29叶帖同用
25添 51忝 56 30帖
26咸衔同用 52豏槛同用 57陷鉴同用 31洽狎同用
27衔 53槛 58鉴 32狎
28严凡同用 54俨范同用 59酽梵同用 33业乏同用
(以上平上去三声为阳声韵,[-m]尾;入声韵,[-p]尾)
表中平声韵***57个;上声韵55个,比平声韵少两个,原因是平声“冬”韵和“臻”韵的上声均未立韵;去声韵60个,比平声韵多了祭泰夬废四韵,又少了一个“臻”韵的去声韵,故为60个;入声韵34个,比与之相配的阳声韵少了一个“痕”韵的入声韵。
这里http://202.117.144.29/class/hanyu/files/jiaoan/shang2.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