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序」和「前言」都是被放在一部书的正文前,但两者是有分别的。 「序」的作用是概说﹑评述作品内容。虽然有些作者会自己写「序」,但通常都是邀请前辈名家、各方友好来写「序」,请其评价作品及推荐。 「前言」是在正文前面所提示的话。一般都是作者自书,用以提示读者应留心的地方和抒发自己创作过程中的感受。
一般来说,「前言」并非作者亲笔所写,而是由第三者撰文的;而「序」,则可由作者自己亲笔所写,亦可由第三者代写的。 现在,为免误会,很多时都会加上「代序」、「自序」(甚至是「作者自序」、「编者自序」)、「代前言」等,以兹区别;同时,亦会在前言及序文之中,清楚列明该序文及前言的作者及写作日期的。 **** 其实,「前言」、「序言」、「序文」等词,并不是中文原有的词汇,而是由英文 Foreword 所翻译而来的。从英文「原字」Foreword 之中,不难发现,如果将其「直译过来」的话,便译做「前」(Fore)「言」(Word)了。另外,亦有不少学者、翻译家、近代作家将 Foreword 一词,译作「序」、「序文」、「序言」,取其「序」字有「开场白」、「序幕」的意思。此时,「序」、「前言」是相通的。 按《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4版)》(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 - 4th Edition),Foreword一词解作:Short introduction to a book
printed at the beginning and usually written by a person other than the author. 请留关键词「usually」,解作「通常」,而非「必然」。 为甚么前言「一般」都是找别人代笔的呢?可知道「传统」的西方学者以及我国接受过西方教育的近代文学家,如巴金先生、胡适先生、老舍先生、季羡林先生等,对学术、知识、文学的追求与创作,是非常的严谨与认真的(「今天」的西方学者及中国留学生是否如「传统」般严谨与认真,有待查证)。西方人在发表文章、书籍之前,除了会「自己」反复地校对与修订之外,还会将原稿交给相关的「学术权威」进行校对及收集意见的,然后才正式公诸于世。那些帮忙校对过、审批过原稿的「权威学者」,便以一篇类似「读后感」及「阅读报告」的文章--「前言」,表示欣赏及提供意见,并为该书籍作个简介。 而这个「传统」的「执著」,背后是有其实际的意义的:一来,可以减少出错的机会;二来,可以「借用」其他而成名的「学术权威」之名,作宣传之效(毕竟,自己赞自己是没有说服力的)。 而若然作者本身,已经是「权威」中「权威」,或作者找不到相关的「权威」作校对及代笔写前言,此时,前言便会由作者亲自书写了。 **** 而「序」一词,按《新雅中文字典》:「序」,通「敍」,文具的一种。陈述作者的意趣,排印在书前面的文字;通称「序文」,也作「序言」。 请注意,在《新雅中文字典》的解释之中,是没有指明「序」是由作者自己写,还是由第三者代笔的。 而我国最早及最常用「序」的地方,便是在大戏,作开场白、引言、介绍之用。 至于我国传统以来,知识份子都有着「歉逊」的个性,不太着重宣传与包装,所以,从来不会主动找人家写一篇介绍自己的文章与书籍的「序」的。所以,作为书籍的简介的「序」,甚少是由第三者代笔的。如《史记》的<太史公自序>,便是由司马迁先生自己所写的。 然而,有时候,有一些文人出书的时候,没有为书写「序」,又有一些词人、诗人、文人,发表了多篇词诗歌赋之后,没有将自己的作品汇集成书,而后人再版或收录成书的时候,为了介简一下书的内容,便「自动请缨」,代替已逝的作者写序文了。如《金瓶梅》的<东吴弄珠客序>,为后人所作,绝非出作原作者之手。 2008-07-01 16:48:11 补充: 就回答者 kwongwu2003 于回答时间 2008-07-01 10:12:24 之中提及: 「虽然有些作者会自己写『序』,但通常都是邀请前辈名家、各方友好来写『序』,请其评价作品及推荐。 『前言』……一般都是作者自书,用以提示读者应留心的地方和抒发自己创作过程中的感受。」 小弟有以下的回应: 1)近代作家的「序」是亲手所写的 当我们随手在书架中取出一些近代作家、学者的书籍时,如巴金先生的《随想录》、季羡林先生的《牛棚杂忆》、鲁迅先生的《呐喊?彷徨》、韦政通先生的《中国文化概论》时,便可以看到书中的「目录」中,都有「序」的。而以上四本的的「序」,都是由作者亲手所写的。
两者没有分别的 两者都是介绍他想说的内容 只是你想用那个的
参考: 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