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取得了巨大的物质成就的同时,伴随时代步伐也出现了大量的流行词语。从流行词语的变迁,可以看到社会物质和精神上的进步。流行词语真实地反映了不同时期的历史事实。”一直从事流行语动态监测跟踪工作的北京语言大学史艳岚博士说。
“某些流行语是新词语的雏形,当某个流行语的流行范围扩大到各个社会阶层后,特别是频繁地出现在现代媒体中,它就具备了做新词语的一定条件,就有可能成为新词语。”
据史艳岚博士介绍,《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的增补本在1996年修订本的基础上,增收了近年来产生的新词新义1200余条,基本反映了现代汉语词汇的发展变化。在这1200余条新词中,“炒股”、“单身贵族”、“当红”、“粉领”、“黑哨”、“拒载”、“另类”、“埋单”、“排行榜”、“票房”、“前卫”、“上班族”、“上网”、“刷卡”、“天价”、“下课”、“性骚扰”、“追星族”、“作秀”等等众多词语,都走过“流行语”阶段。
流行语流变,一把衡量历史变迁的尺子
史艳岚博士说,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大量诞生的流行词语,反映了我们这个时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和变化。从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特色、万元户、下海、打工、美容、春节晚会、涉外饭店……”到90年代的“围城、传销、卡拉OK、炒股、BP机、写真、进口大片、网吧、MBA、盗版、知识经济、酷、隐私……”,再到21世纪以来的“MP3、宽带、唐装、手机短信、彩信、网上购物、谁动了我的奶酪、入世、反恐、与时俱进、CDMA……”即便是相类的事物,或者同一领域,流行的说法称谓也在不断翻新。比如,从“大哥大”到“手机”,从磁带到MP3,从录像带到VCD、DVD,从国内游到出境游,从“申办奥运”到“人文奥运”,从“美容”到“人造美女”,从追求“绯闻”到树立“媒体责任”,从“小资”到“波波族”,从“复关”到“入世”……
“不断变化的流行语,成为中国人物质生活和观念变迁过程中最忠实的记载工具。”史艳岚博士说。又比如,小资、愤青、波波族、动漫、哈日、韩流等词语的流行……大量的经济类、时政类、科技类、教育类、信息类、文化类流行语的产生,“除昭示着时代飞速发展,也从某一独特角度,表现着新世纪中国人社会心态的主要特征。”
“在这里,我们试图寻找一个靠近真实中国的视角。”史艳岚博士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