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顿”的本义是磕头。至于说“顿”字作为饭的量词来使用源于何时及出于何处,抱歉,我不知道。
但根据《康熙字典》的记载,早在南北朝古籍《世说新语》中,就已经有这个用法。原文摘录如下:
“又《增韵》贮也,宿食所也。《隋书?炀帝纪》每之一所,辄数道置顿。
又《增韵》次也。又食一次也。《世说新语》襄阳罗友,尝伺人祠乞食。往太蚤,主人问何得在此。答曰:闻卿祠,欲乞一顿食耳。《杜甫诗》顿顿食黄鱼”
--------------------------------------
本人推断,这个字是先有“宿食所(睡觉吃饭的地方)”的意思,再有“宿食所需之物”的意思,后来才有“进食次数”的意思,再后来,才出现“斥责、劝说、打骂等行为的次数(例:骂了一顿)”的意思。
与强调容量重量的量词(如“一碗饭”、“二两饭”)不同的是,“顿”强调的是次数,是没有固定的数量的。作为量词用时,它的近义词是“餐”。
例:一日三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