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大全网 - 汉语词典 - 云南师宗县名字的来历?

云南师宗县名字的来历?

师宗县名系由人名衍变。按史书记载,其称谓经历部、千户、州、县,由唐南诏至今历时一千二百五十余年。师宗作为正式地名之前,按《师宗州志》及《广西府志》载:“师宗古蛮地也”,“夏商属梁州区域,周为百濮属果,春秋属楚地,战国仍属”。《云南通志》载: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王朝在云南设置郡县。方国瑜《云南郡县二千年》载:汉武帝“今驰义侯征西南夷平之,定西南夷,以为武都、 、越 、沈黎、汶山郡”。 郡辖十七个县。师宗分别属漏江、漏窝县辖地,由此成为有史记载的祖国不可分割的领土。魏晋时期属宁州古郡,唐武德年间,朝廷在南中的统治逐渐巩固,改州、郡、县三级制为二级制,当时的师宗归属于南宁州的陇堤县地,自西汉至唐南诏近一千年的历史时期,师宗均为中央王朝的行政区划属地,但还不是一个完整的地方行政区域,在师宗这个区域内,仅以“匿弄甸”称名,故后人曾对师邑县城有“匿弄村”之称,由此可知,“师宗”这个名字在唐南诏之前未见于史料,是后来才出现的。唐南诏至宋大理初,出现了以滇东地区为主的三十七个“乌蛮”部落,这些部落中的“乌蛮”内部长期地保持自己的氏族,部落组织,他们并不互相合并,而往往是从一个氏族或部落组织中又分裂出另一个氏族、部落组织来,散居到邻近的地方去。在南诏时期,占据古称匿弄甸这个部落的“乌蛮”部酋首领名叫“师宗”,这个部落随之也就被称为“师宗部”了。这也就是“师宗”由人名衍变到地名的开始,“匿弄甸”和“师宗”都是少数民族语音用汉字记录下来的。胡蔚《南诏野史·南诏三十七蛮部》及诸葛元声《滇史》皆载有“师宗部”,《滇史》卷七载:“师宗部。宋时蛮逐獠、 等居之,其后有师宗者据匿弄甸,号师宗部。”《元史·地理志》也载:“广西路,下。东 乌蛮弥鹿等部所居。唐为羁 州,隶黔州都督府,后师宗、弥勒二部侵盛,蒙氏、段氏莫能制。元宪宗七年(公元1257年),二部内附,隶落蒙万户。至元十二年(公元1275年),籍二部为军,立广西路。十八年,复为民,领州二。”又载:“师宗州,下。在路之东南。昔蛮逐獠、 等居之,其后师宗据匿弄甸,故名师宗部,至元十二年,立为干户。十八年,复为民。二十七年,改为州。”《中国历史地名词典》也载:“师宗部,大理内置,治所即今云南师宗县。”所谓“部”者,按《景泰云南图经志》卷二云:“……夷语以县为部,即隶属于大理作为政治单位之称。”可以说,“师宗部”之名称始于唐南诏时是勿庸置疑的,可确考之史料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