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罕、稀罕
用“稀罕”而不用“希罕”
《现汉》:“〔希罕〕 ①希奇:骆驼在南方是~东西。②认为希奇而喜爱:谁~你那玩意儿,我们有的是。③(~儿)希罕的事物:看~儿。‖也作稀罕。”《新华》处理同《现汉》。
词频统计:稀罕152,希罕22。
“希”,从爻从巾,爻巾皆像历历稀疏貌(参见清·王筠《说文释例》),故“希”原义为稀疏。《论语·先进》:“鼓瑟希。”引申为稀少。《论语·公冶长》:“不念旧恶,怨是用希。”“稀”,由“希”发展而来。《说文》:“稀,疏也。”原指禾苗稀疏,陶潜《归田园居》:“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泛指“稀疏”,进而引申为“少”。“希”“稀”在表示“疏、少”义时相通,长期并存并用,形成了一系列相对应的复合异形词。希,后来主要用于表示“希望、希求”,而“稀”则专用于表示“稀疏”“稀少”以及相关义项。从这种分工趋势来看,与“稀少”义有关的系列异形词,宜从俗,以含“稀”的词形为规范词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