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大全网 - 汉语词典 - 68拉康与精神分析

68拉康与精神分析

雅克.拉康,1901-1981,法国精神分析学家。

他在1919年进入法国巴黎大学进行精神分析和哲学的学习,他的博士论文题目是:《偏执狂以及它与个性的关系》,我们中国人读这种学科的人估计很少,能写这种论文的人可能更少了,但是,西方人很多人就是对这种东西感兴趣,我想这的确是体现了他们的科学精神。

拉康对弗洛伊德的新解释,被称为法国精神分析文化思想的主要基石,他的学派被称为法国最大的精神分析学派,但是,他却在1980年宣布解散他的学派。拉康主要通过研讨班的形式来宣传他的思想,宗派性强,语言难懂。

他的主要著作是文集,对西方现代哲学有兴趣的话,可以看一下每一个哲学他的代表作, 比如尼采的《悲剧的诞生》,《强力意志》,《查拉图斯拉如是说》,叔本华的《作为意志表象的世界》,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萨特《存在与虚无》 ,当然这些著作可能大多数是读不懂的,但是如果你感兴趣,这些著作读完以后,那你对生活和思想将会有一个新的认识,真的是别有洞天。

1.早年曾把精神分析看作一门独立的实证科学,但后来强调它是一门人文学科,有着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他对弗洛伊德进行了重新理解,他认为弗洛伊德理论里面还应该有一些科学的东西在里面,他的差别是早年将其看成了类似自然科学的科学,但后来将它看成了人文。

2.人的欲望是一客观事实,这一事实既不能被还原为外界事物的可欲性,又不能被归结为人的生理本能。

欲望是一种文化现象,没有形成欲望的那些文化条件,人就不会有恰当的可欲对象。

你说,我一定要做一个明星,这个欲望可以达到吗?

那你首先你得有一个欲望的条件,你说你长得那么丑,然后又想要做一个明星,这个欲望你想一下之后就灭掉了,当然,现在看来有些丑的也能当明星,比如像葛优,好多男星我看丑一点反而能当明星,如果不丑的话,当明星反而有点困难。

但是女孩相对来说,基本上都是漂亮的,这个世界我看也有点古怪,男的喜欢漂亮的,女的喜欢有钱的不管美丑,有点美女和野兽的感觉。

现在人的欲望要高得太多了,欲望是一种文化现象,中国人有中国人的欲望,美国人有美国人的欲望。你的欲望可能在美国人一看的话,你的欲望怎么那么低啊。当然,现在中国人的欲望已经不比美国人低了。包括现在女孩打的手机,都要比美国人好多了,他们现在有的手机还是很烂很差的,我们这里更新换代很快。我以为他们很先进,但他们的贫富不均也是很大的,他们现在有的电视机还是凸面的,我们现在这里还有凸面的电视机吗,他们有的还在看两块钱一盘的录像带(国外版权保护得厉害),你说中国还有这种现象吗,没了。

3.精神分析的方法是人文科学的结构分析。

4.精神分析是“语言治疗”,精神分析的对象只有一个,那就是病人的语言。尤为重要的是索绪尔的语言分析的方法也适用于对精神病人语言的分析,因为“下意识的语言一样有结构”。

也就是我针对你语言的分析,就知道了你语言的结构,从而也就可以治疗你的疾病。

1.儿童在六个月左右之后,心理状态进入镜像阶段。镜像阶段是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

六个月的小孩让他站在镜子面前,他有什么感觉,他知道镜子里的那个人就是他,然后一个小猫也让它让在镜子面前,它没感觉只会很惊恐的样子冲着镜子里的猫叫。

可是六个月的小孩就会知道,他和镜子里的是一样的,这是人类特有的一个心理现象。

2.镜像阶段的欲望反映出人类的特殊性,人类欲望与动物欲望不同之处在于,人想要得到他人的承认。

尤其是小孩,小孩和母亲的关系是什么关系?

小孩往往把他和他的母亲当作不可分割的,他们之间的关系,就像小孩和镜子的关系一样,小孩和镜子里的小孩是同一回事,小孩和母亲他也看作是同一回事。母亲就是一面镜子。

当然,母亲对小孩也是有这种感觉,如果一个小孩和母亲的关系割断了以后,那真让人撕心裂肺。父亲的关系,当然也悲伤,但父亲和小孩的关系远远没有母亲和小孩的关系那么密切。

3,镜像阶段的特点是主体与客体、自我与他人在想象中等同。

儿童:镜像=儿童:母亲

(主体):(客体)=(自我):(他人)

这里面主体已经没有了,主体被同化了,自我也没有了,也被同化了。也就是说母亲如何对待孩子,母亲是什么性格,都将严重的影响到孩子的一生。

4.因为这种想象中的等同,拉康把镜像阶段的心理状况称为想象界。

1.强调俄狄浦斯情结的象征意义。

2.自我与可欲对象的完满结合由于他人(父亲)的出现而被切断,自我因此成为主体,可欲对象成为客体,两者建立起象征关系,同时,主体与他人也建立起象征关系。

在恋母情结中,小孩子与母亲的关系,这种关系完全就是等同的关系啊,母亲的欲望也是我的欲望,两者是联结在一起的,但是突然一看还有第三个人存在着,还有一个讨厌的父亲存在着,父亲的存在导致了自我因此成为了主体。

我和母亲这种割不断的关系同镜子一样贴在一起了。有了父亲这样一个人的存在以后,而且在小孩意识到父亲的存在以后,他才意识到,原来我和母亲还是有区分的。还有另外一个人,我怎么办,这时候我才意识到我这个主体的存在。

我就是我,这个“我”字就代表了我,是分开的,本来是分不开的。

3,那么,象征关系的建立是把自我与可欲对象的完满结合留在下意识的结果。

象征关系,就是父亲出现了,恋母情结解散了,解散了以后,我和母亲独立了,独立了以后但是还有自我和可欲对象,那种和母亲完满结合的那种状况到哪里去了呢?

结果是留到下意识里面了,因为自我的主体已经建立起来了。

拉康所说的象征规律是用符号象征可欲对象的做法,象征不是意指,而是代替。

就是用能指代替所指,什么叫能指代替所指呢?

比如一个小孩,他在玩一个玩具车,嘴里向妈妈说着,走,过来,这意味着我和母亲已经切断了关系,母亲已经有另外一个词来代替了,于是同我个人就离开了,这样就区分了我和母亲是不同的两个人。

4.能指对所指的代替是适用语言的前提,没有这种代替,人的心理行为将像想象界的儿童一样,身体和器官与他人乃至外界事物处于直接等同的关系。

也就是说精神病患者,实际上永远处在等同的那个想象界里面。

比如说,你一说到牙齿,精神病患者有可能就会感觉到,牙齿在脱落,你明明打了他,他反过来硬说是他打了你,精神病患者乱在什么地方?

乱在他实际上没有主体,他和别人是合一的,在逻辑上他搞不清楚了,你说是谁打了谁吧,他搞不明白,就是说他处在一个想象界当中,没有和外界事物切割开来。

1.语言的象征意义,要用下意识中的欲望来说明。

“下意识是语言的全部结构”。

2.一个人学会了“我”以及其他人称代词的意义,标志着他进入了语言,进入了文化和社会。

“自我是抗拒治疗的中心”。

你说我的时候,实际上已经离开了想象界,你最小的孩子的时候,他那个我是什么我,他没有概念的,我是镜子里的我,还是自我的我,我和母亲是分不清楚的,但是,你学会了“我”字,就代表你的主体开始独立了。

精神病最大的问题,就是还处在想象的自我当中。

3.人在意识的深处有与他人认同和得到他人的承认的欲望。

这是人类***有特征,我们不管哪个人,在哪个阶段,总希望有人表扬他,得到他人的承认,认同,哪怕只有一个人,他就会有坚定走下去的勇气。

但是,在拉康看来的话,这还是处于想象的结构。

包括读书也是一样,你说读书的意义是什么?

我觉得对好多人的意义可能是为了证明自己更牛,一个符号,你看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你说这个“生”是什么意思?

符号,目的是为了得到他人的承认。好多女孩一看,说研究生以下不嫁,你说研究生就是那么重要吗,硕士那么重要吗,可是符号啊。

因为在一些人的骨子里面,通过这些符号,就可能得到他人的承认。

虽然你已经是自我了,但是人经常要否定自我。又回到儿童阶段那个时候了,虽然你长大了,但是你还是在不断的否定自我,他觉得象征界和想象界是这样一种关系。

4.意义的所指是下意识的欲望,语言的符号功能只能由能指来承担。

能指符号的一连串的联结和转换就是转喻的过程。

比如说,我们用老虎,来比喻勇敢的人,用虎皮比喻老虎,再用斑斓的颜色来比喻虎皮,以至于一个人穿上斑斓服装就有了勇敢的人的象征意义,我们有意识的去理解语言的意义,只是能指符号的无穷转喻,至于它们的象征意义,即他们的所指,那是在下意识层次的欲望运动中生成的。

他把能指和所指分成了两个部分,他认为上面是能指在流动,下面是所指。中间隔了一个屏障。

所指是下意识的欲望,能指是转喻,所指是隐喻。

5.他认为,能指的流转与所指的流动虽然发生在两个彼此分离的层次,但它们却是***时的、同构的。

就是你看,能指在变化,所指也在变化,这两个东西是同构的,能指是语言的东西,所指是下意识的东西。

但是中间,分号的分离,表示能指和所指永恒的分离。也有反常和例外的时候,那就是所指从下意识注入到意识之中,成为语言的隐喻。

表面上是因为胖而去跑啊跑,而潜意识里是在想着杀死迪克。

转喻和隐喻是这么一种复杂的关系,这个转换的过程中,从理查德到胖,是能指的转喻,但是,减肥是隐喻,杀死迪克这是下意识造成的。所以,这么一连串的对话,和下意识是连在一起的。

这是拉康结构主义的思想,他的思想最突出的就是语言是下意识的结构,这个结构是同构的,就是可以根据一个人的语言来分析一个人的下意识结构,也可以分析出一个人的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