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字典》是清代康熙皇帝在康熙四十九年(公元1710年)三月下达上谕,诏令张玉书、陈廷敬等人,组织了当时翰林院的学士、编修三十人,按照字典编撰式例编撰而成的一部划时代的字书。该书前后用了五年多时间,至康熙五十五年(公元1716年)乃成。学界的研究多集中于《康熙字典》的文字、体例、编撰过程等方面的考证,并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问题是,《康熙字典》既然是皇帝亲自下诏书编撰,便和民间私人著述不同,它不是一本纯粹的学术典籍,仅仅关注其学术意义,未免会对学术背后的政治语境有所忽略。文治是以政治大一统为其前提,从秦始皇的“书同文”到汉代撰述《说文解字》《方言》等书籍,其中都以统一为其背景。比如说,《方言》撰述本来属于周秦一种制度,“周秦常以_八月遣_轩之使,求_代方言,还奏籍之,_于_室”。这个制度类似于后世的民间采风,是从民间搜集资料,但目的还是为“流化于民”和“王教”。来源:文教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