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大全网 - 汉语词典 - 【国学经典】如何评价中庸?

【国学经典】如何评价中庸?

中庸是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命题,是关于人的道德准则和思想方法的重要哲学范畴。中庸思想由孔子提出,比较集中记载在《中庸》《论语》等经典中,因此评价中庸首先要需要把这两部经典相关论述了解透彻。

一、中庸的提出

根据朱熹《中庸章句序》所讲,中庸的流传与道统一样长远,可追溯到尧。《尚书》中的“允执厥中”一词便是尧传授给舜的心法,也是中庸思想的来源。

在孔子之前,“尚中”的观念的确早已出现,但“中庸”一词正式的使用自孔子始。孔子总结了殷周“中德”“中行”“中道”的观念,把“中”“庸”二字连接起来使用,把它上升到哲学的高度,成为儒家思想的一个核心命题。

二、中庸是儒家道德的最高境界

中庸是孔子心目中的理想人格,是区别人之高下的标准。他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中庸》)因此他大力提倡中庸。他说:“舜其大智也与?……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斯以为舜乎?”(《中庸》)颜回因能行中庸,深得孔子赞赏:“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中庸》)

孔子本人也是力行中庸的典范,据说“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论语?述而》)道德修养达到这种境界,的确令人倾心向往。

但孔子并未明确说明中庸作为一种道德包含哪些内容,《中庸》一书以“执用两中”来定义中庸,后来北宋的程颐解释中庸为:“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庸章句》)这个解释把不走极端和稳定不变作为一切事物正当不移的道理,比较接近孔子的意思。

孔子曾感慨民德之败坏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他认为中庸是最高的道德标准,人们很少能做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中庸》)虽然中庸的道理很平易,但做到中庸是很难的。

为什么中庸具有如此重要性,以至成为最高的道德?孔子并没有详细论述。述而不论,孔子的一贯做法。可能他认为,这是一种直接来源于生活的智慧,其真理性如此明白质朴,以致无需论证。

三、中庸是一种灵活而又坚持原则的方法论

孔子看到,每一件事物的发展都会呈现出多种状态,要尽量避免偏于一端的情况,他说:“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扣其两端而竭焉。”(《论语?子罕》)这里他较明确地提出达到中庸的方法,他说他的方法无非是考察事情的两端取其中间而已。

在他的论述中,有大量的采用这种方法的论述,如他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君子贞而不谅。”(《论语?卫灵公》)等等,他反复强调在各种对立的状态之中,把握好适中的状态。

我们从孔子对他的学生的评价中可以看出他对如何达到中庸的设想,例如,“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论语?先进》)他认为过和不及都不是完美的状态,必须加以纠正:“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根据个人的情况加以取舍增删,方能达到中庸的境界。

但孔子对于中庸的强调并未失之于僵化刻板,他特别强调灵活性,例如他说:“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论语?微子》)他认为虽然这些人退隐的生活是明智的,但他不这么作,他还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更为灵活的态度,即所谓“无可无不可”,“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论语?泰伯》)出仕与退隐都不是绝对的,要根据世事变化来决定。他明确提出“绝四”的思维方式:“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子罕》)要求人们避免主观猜测、武断、拘泥和固执己见、从自我出发等这些不实际的态度。

仅说到这里,孔子给人留下的印象或许是乡愿,老滑头一个。其实不然,孔子的灵活折中都围绕一个主题,就是如何实行他的道义原则。他说:“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与之比。”(《论语?里仁》)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没有固定的成见与办法,但必须服从“义”的标准,这没的商量。

他的道义是什么呢?那就是他一生都在孜孜追求的周礼。他强调中庸,强调灵活,都是围绕着复兴周礼这个目标来的,只要有利于实现周礼,什么方法都是可以的;同时,周礼的精华所在,恰恰是强调不走极端和反对偏激:“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因此强调中庸与复兴周礼是一体的。对于那种无原则的折中,孔子称之为乡愿:“乡愿,德之贼也。”(《论语?阳货》)孔子是坚决反对乡愿的。

四、复礼是中庸在政治领域的应用

通常认为孔子的政治思想的核心是“礼”。孔子生逢乱世,“礼崩乐坏”,臣弑君,子弑父,邪说暴行不断发生,整个社会动荡不安,“天下无道”,失去了常态。

如何解决?孔子的方案就是复兴周礼。所谓周礼,就是西周统治者制定的一整套经济、政治制度和道德规范、礼节仪式等,中心内容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等级制、分封制和世袭制。

这套制度曾有效地发挥过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这套制度逐渐瓦解。制度的瓦解是有其深层的经济基础的原因的,经济实力的不平衡发展打破了原有的政治势力的均衡,天下大乱只是表象。但生活在其中的人,特别是孔子这样思想保守的人,往往把政治的动荡归结为原有体系的人为破坏,幻想只要恢复原来的制度就可以恢复原来的势力均衡,因而孔子把复兴周礼作为根本的政治追求。

孔子把原来的制度看成是最佳的状态,他所处时代的弊病在于对这个最佳状态的偏离,所以他大力宣扬中庸的思想。中庸的道德是最好的道德,中庸的方法是最好的方法,那么在具体讲到社会问题时,如何贯彻这个中庸呢?

孔子说,礼就是中庸的具体规定。《礼记?仲尼燕居》记载,孔子说,子产对于老百姓宽得太过,严则不及,子贡问他怎么才算适度,孔子说:“礼乎礼!夫礼所以制中也。”也就是说,礼是用来判断中的标准的。

孔子的中庸思想应用到社会的领域时,他把中庸与礼结合起来,用中庸的合理性为礼的合理性作了论证,礼的核心是等级制,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为主体的一整套等级制度体系也成了天然合法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