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被誉为描写北京市民生活的“铁笔”、“圣手”,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市民社会的表现者和批判者。他的艺术世界不仅包罗了几乎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凭着他的文化自觉意识和理性眼光,在对市民社会的挖掘中达到对国民性格、民族命运的艺术概括,并揭示了一定时代和社会的本质内涵。首先,他的丰富生动的市民社会画卷里,有着众多个性鲜明、呼之欲出的市民人物,他们处于市民社会的不同阶层,相互之间又有一定的联系,形成一个由老派市民、洋派市民、理想市民和底层市民组合的形象系列。其中老派市民被塑造得最成功、最富艺术感染力,像老马、牛老者、祁老人、张大哥等都具有保守麻木、恪忍奴性的性格特征。老舍刻画他们,旨在批判封建传统文化。洋派市民是中西文化交汇中产生的“畸形儿”,他们深得本土文化中追求安逸享乐的精髓,又以此抓住西方文明里的拜金主义,结果成为看似洋派实则庸俗的堕落人物,如兰小山、张天真、祁瑞丰、丁约翰、冠招弟等。理想市民是老舍塑造的国民楷模,他们或是李景纯、丁二爷、钱默吟等侠派人物,或是孙守备、曹先生等儒派人物。其精神特质都体现着中国古典文化的理想,也反映出老舍以传统道德建构理想市民,是不够深刻、现实的。底层市民是老舍笔下描写最多的人物,他以深切的悲悯之情写出了祥子、小福子、孙七、小崔们的痛苦挣扎和悲剧命运。另外,老舍笔下的人物都生活在北平特殊的世态风俗中,使这个艺术世界充满了浓郁的“京味”。他设置了许多中下层市民生活的场所,如茶馆、大杂院、吃食摊、“白房子”、胡同……无不具有北京的地方色彩。至于众多的北京地名和建筑,北京人过端阳节、中秋节时的热闹繁华,更显示了老舍对北京的熟悉和某种寻根意识。在这里,古都的民风人情、节俗礼仪,令人目不暇接。然而,老舍不单为了写风俗而写风俗,他不仅注重将对人生的体验玩味融人其中,而且着力挖掘表现在风俗之下积淀着的传统文化心理和封建伦理观念。他发现了以旗人文化为代表的北京文化所具有的食与礼的特质——“有钱的真讲究,没钱的穷讲究”。这种讲求虚荣浮礼、吃喝享乐的风俗文化,必然导致国民性格的扭曲蜕变、民族精神的沉沦。在这样的风俗习惯的土壤上,不仅会产生愚昧残忍,而且会使人们甚至面对国难当头却只知过节娱乐、沉醉偷生。所以老舍写北京风俗人情,在含有丰富的审美韵味、民俗价值的同时,还有着深刻敏锐的文化批判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