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词小用即把一些意义比较“重”、“大”,一般只用在大场合、大事件等语言环境中的词语,放到同它不相称的小场合、小事件中去使用,同时,使所述对象“升级”、小题大做,这样就破坏了平衡,产生了别有意味的表达效果。
一位美国祖母对她孙子评价道:“我孙子比林肯总统还聪明。他现在才8岁就已经会念葛底斯堡演说词了(林肯在南北战争期间所作的一篇著名演说),而林肯到50岁才会念。”
这种形式上的大言是任何一个宠爱自己孙子的中国老祖母所难以想象的。这位美国祖母自然并不真的以为他8岁的孙子比总统更高明,但是,她为孙子开始学会念总统的演说词而得意,她的这种得意如果毫不夸张地表现出来,充其量只是抒情而已,但她把念演说词与作演说故意混淆,使不等同的东西等同起来,然后,把孙子的年龄优势突出地加以强调,让荒谬的内容掩藏在勉强的形式贯通之中。叔本华认为笑是观念与实体之间的不协调。在这里,结论与原因之间的不相称,所突出的不是客观的事实,而是老祖母主观的感情,人们因迅速领悟了二者之间的反差而露出轻松的笑容。
在即兴说话时,大词小用如果交错出现,纷至沓来,效果必定是美不胜收。下面我们看一个不愿读书的小孩的戏说效果:
“放寒假了,爸爸不让我游戏人生,说是会玩物丧志,硬是要我天天背《成语词典》。那么多,八百八十九万,叫人惨不忍睹,我一看见它,就多愁善感了。我要不背,爸爸就入室操戈。我要跑,他就要打断我的腿,要削足适履,爸爸力气大,打起我来重于泰山。一个耳光把我打得犬牙交错。
我只好背,背得天昏地暗,肝脑涂地,不可开交,痛苦难熬。”
大词小用的应用范围极其广泛,日常生活中俯拾即是。如两个好友突然不再往来,旁人就说:“他们已断交。”后若和好如初,就说:“又恢复了外交关系。”形容年轻人相爱时则说:“他们爱得死去活来。”
一句话可以表达出不同的含义,因而人们有时可以根据需要对语句的含义作出巧妙解释,委婉含蓄地达到交际、办事的目的。
俄国大诗人普希金年轻时,有一次在彼得堡参加了一个公爵的家庭舞会。在舞会上,普希金想邀请一位小姐跳舞,这位小姐傲慢地说:“我不能和小孩子一起跳舞!”
普希金灵机一动,微笑着说:“对不起,我亲爱的小姐,我不知道你正怀着孩子。”说完,他很有礼貌地鞠了一个躬后离开了,而这位漂亮的小姐却无言以对,面色绯红。
“我不能和小孩子一起跳舞”,本来意思是“你是小孩子,我不能和你一起跳舞。”而普希金却巧妙地将这一语句解释为“我腹中有孩子,我跳舞腹中的小孩也跟着跳,这样对我们母子不利”。嘲笑了对方的傲慢与无礼。
某公司吴经理是有名的“妻管严”,但在外边却摆出一副大男子主义的神态。一天,吴经理与朋友小王闲聊。
吴经理:“在公司里我是‘头’。”
小王:“在家里呢?”
吴经理:“我当然也是‘头’了。”
这句话被经理的孩子小刚在一旁听见了,小刚回家后告诉他妈:“妈妈,爸爸刚才在公司里跟王叔叔说,他在这家里也是‘头’。”
经理夫人脸色“晴转阴”,冷冷地对吴经理说:“你是家里的‘头’,那么你把我放到哪里去了?”
“你是脖子。”吴经理面带笑容地说。
“为什么?”妻子问。
吴经理郑重其事地说:“因为头想移动的话,得听从脖子的。”
吴经理对“在家里是‘头”,作出巧妙的解释,承认了妻子在家中最高权威,夫人扑哧一笑,脸色“阴转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