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通晓英语事关国家存亡
鸦片战争之前,广东沿海已出现民间英语学习班,多是传教士开设的“识字班”。
经过数次战争、和谈,外国人懒得在翻译问题上同中国人较劲了。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规定,“嗣后英国文书俱用英文书写”,“遇有文词辩论之处,总以英文作为正义”——清政府意识到,通晓英语与否,已事关国家存亡。
现在大概有10亿人在使用英语。英语受重视,当然和英国、美国的影响分不开,此外还有语言本身的因素。祖宗杂,善吸纳,词汇量特别大,英语词汇现在据说有60万,OED(牛津英语词典)收了25万吧。连中国人爱说的“关系”,在英文里就是拼音的“guanxi”,这个词已经被它们吸收接纳并作书名了。英语的地位不是没有人挑战,不是光有中国的民族主义者在挑战,他们内部也大有人挑战。人要有国际视野,知道得越多越不会大惊小怪。
不能把中文和英文或任何外语对立起来。
生活在21世纪的人,如果没有合格的英文,难称合格。作为一个国家,没有合格的英文,也难有大国之林中的立足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