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县位于山西中部尽西头黄河边上,地处吕梁山西麓,隔河与陕北相望。
临县方言词的形成,源于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远古方言形成的,据考证,临县这方土地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繁衍生息。那时的口头语流传下来的有哪些,现在是无法考证的。人们常戏言:“伢戏不打咪戏,咪戏就打伢戏嘞?”(你家孩子不打我家孩子,我家的孩子就打你们家孩子吗?)这可能就是原始的临县话。
二是外来词。旧时人口流动虽然甚微,但各朝各代总要传进一些时政语言和别的词汇。如在汉代匈奴不断南侵,有时长期占领,一些语言不免带了进来。碛口寨子山观音庙碑记载:“寨子山为古大同镇,传言外藩筑城于兹。”则疑为匈奴所建。再说方言,临县人问:“啊格呀?”(哪里去?)答:“呜里!”(那一边)又问:“做甚圪呀?”(干什么去?)答:“没啦些甚事,乃装胡沿格窜。”(也没什么事,随便走一走)这些让人费解的对话,有人戏说是匈奴话。还有明初战乱结束后,为了防御少数民族南侵,一方面修筑长城;一方面实行“移民定边”政策,将内地人口强行迁往边疆地带,并建立榆林、大同等边关重镇。临县从洪桐大槐树下迁来者甚多,移民虽被临县人同化,但也不免带来一些方言土语。
三是古语书面词。旧时读书人把古书中的语言传到民间,民间又传来传去,说得都走了音。如:穷家卜演,应为“穷家薄业”;眉火瓷烂,应为“明光灿烂”还有雷翻艮震,雷乾火爆,使章弄法等,都应是从文言书面语演变为地方语言的.
四是行业词。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专用语。如河南称钉锅的为“裹漏锅的”。晋商在碛口活动频繁,因此行话流传更广,如骆驼骡马称“高脚”;交易说合人称“割牙的”脚夫等临时吃一点称“打尖”等等。 以上分析临县方言土语的形成正确与否,还请专家论证。然而临县方言土语的种类确实很多,这是无可非议的。特别是用“圪”字作词头的土语和用A眉B眼形容表情的土语更多。如:圪兴撵肚、圪冒冒地;瞎眉砍眼,愁眉哭眼……还有临县话与普通话不同的是逆序词,就是与普通话语序排列顺序相反而词义相同。如:答对(对答)天每(每天)、头前(前头)、良善(善良)、衩裤(裤衩)、才刚(刚才)、水露(露水)等等。临县方言还有分音词,就是古代的反切拼音,即将两个好似声母和韵母的字,进行反切切拼音,就能拼出第三个字来。分音词是一个词组拼出来的字,与这个词的意思一样。如“曲峪”,当地人叫“渠”.还有圪榄(gan杆)、博赖(摆)、骨拢(滚)等等。 关于临县的方言土语,我们这里不能全部记述,只能将部分所谓的“临县土语”记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