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大全网 - 汉语词典 - placebo词典APP

placebo词典APP

自朱清时院长在北中医进行关于中医经络演讲之后,中西医之争的一股浪潮又蜂拥而至。近日,网易浪潮工作室推出的一篇文章 《针灸,超级安慰剂》 ,综合多篇文献,继而论证了针灸不仅没用,甚至有害。

事实上, 针灸被冠以安慰剂之称,也已不是第一次。 早在2015年就有关于"针灸是否安慰剂"的大篇争议,关于其探讨,或者更早犹未可知。此番翻出类似选题,实际不过是旧饭新炒而已。

网易此文,极尽笔墨描述了针灸的曲折发展,道出针灸在海外种种不为人知的秘辛,最终利用外文期刊一个看似正确没有毛病的安慰剂双盲实验结果,得出最后得出一个肯定的结论:针灸最大的作用就是充当安慰剂,针灸对人体不仅无益,甚至有害。

但是,针灸真的只是安慰剂吗?

不尽然。

针和灸

针灸,分为两种手法,针和灸。

针法是指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把针具(通常指毫针)按照一定的角度刺入患者体内,运用 捻转与提插 等针刺手法来对人体特定部位进行刺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刺入点称为人体腧穴,简称穴位。

关于针的历史,在旧石器时代已经初见端绪。那时还没有专用的针刺工具,一些粗糙的、稍经加工的天然石块,在用作生产的刮削器、尖状物等的同时,也用来治病;直到新时期时代,因为石器制作技术的进步,这才有了特定形状的医用砭石(能治病的石头)。

砭石是最早的医疗工具,也是金属刀针的前身,先民用它破开痈肿,或用它刺激身体的一定部位,以消除病痛。由于砭石的形状必须适应穿刺或者切割时需要,考古出土的砭石实物呈各种形状,多数时间在新石器时代到春秋战国时期。

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在新石器时代,人们还学会了用动物骨骼和野生竹子,做成石针一样,而且比石针更加光滑、细微的针具。

后世金属针的出现,也多模仿砭石的形状而制。如1978年在内蒙达拉特旗树林召公社,从一批古铜器中发现的一枚青铜砭针,其形状、大小酷似1963年在内蒙多伦旗头道洼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的一根经过磨制的石针。

种种考古发现表明:原始人在生活、生产实践中,由于环境和劳动条件的极端恶劣,常常会被尖石和荆棘碰撞了身沐的某一部位,有时甚至被碰伤出血,而在劳功和与野兽搏斗中,为石块、碎石所击伤也是在所难免。

但有时在碰撞或流血之后,却因此而使某些原有的病痛减轻或消失(如一些经久不愈的头痛、筋骨酸痛等)。

显然,这种出于偶然的经验,最初是不可能引起人们重视的,然而若干年、若干人次的类似经历不断重现时,这种源于实践的经验,就会促使人们注意到身体的某些部位,通过人为的刺激或使之出血,可以收到医治疾病的效果,于是逐渐有意识加以利用,最终形成了针刺疗法。

今天人们使用的不锈钢医针,就是在古代贬石、石针、骨针、竹针等原始针具的基础上逐步发展、更新而来。

灸法是以预制的灸炷或灸草在体表一定的穴位上烧灼、熏熨,利用热的刺激来预防和治疗疾病。

从"灸"的字义理解,是指用较久的火来治疗疾病。传说燧人氏钻木取火,人们开始用火烹饪,使民少疾。用火御寒取暖,防兽侵袭伤害。根本改变了人们的原始生活习性,促进了保健事业,减少了疾病。

先秦前,灸开始萌芽,由用木柴、干草灼肌,开始转用为艾灸,殷商时期,木灸、温针、灸灼以及火烙疗法已经广泛流传;唐宋时期艾灸开始兴起,开始有人整理灸法文章汇总成册,灸的专业性书籍相继问世;明清时,灸法发展到巅峰,在前人基础上加以整理发扬,广泛应用于临床,受到广大人民的欢迎。而后,由于社会动乱,艾灸处于衰退低潮阶段。

针灸的自我调节是在指导思想 把病人"自愈"作为主导方面 ,把治疗措施作为辅助手段,主要靠提高病人的抗病机能去除疾病。针灸的治疗措施不是箭和靶的关系,直接作用于病因病灶,而是作为外加涨落或协同力量作用于机体的自组织、自保持功能,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相应措施,以使机体本身的自愈力得以巩固,潜力得以发挥,增加和放大效能而达到治病目的。

**安慰剂和安慰剂效应******

在14世纪的时候,安慰剂(拉丁语:我要取悦)这个词最初被使用,是在葬礼上雇佣的哭丧者祷文上,在那段时间里,这个"安慰剂"单词值得是在葬礼上被丧亲者股用来替代他们为往生者哀悼与哭号的人。

这些哀悼者往往会圣经诗篇CXIV第九诗句的Placebo Domino in regione vivorum来开始他们对亡者的哀悼,其在拉下文圣经翻译后的意思大概是"我会在活人所存在的地方取悦上帝"。在这里,"安慰剂"一词有着 折旧和替代 的含义。这是因为这些专业的哀悼者往往是被雇来替代死者的家属进行哀悼的。

安慰剂一词首次见于医学著作的时间是在18世纪的后期。在1785年出版的新医学词典里头,安慰剂被描述为是" 一个普遍被采用的治疗方法或药物 "。1811年,修订后的昆西医药词汇中将安慰剂的定义设置为安慰剂的所谓药物作用多是在讨好病人而不是在受惠病人的形容词。

一直到前半20世纪,安慰剂似乎已经在医学界上广泛地被人们采用。1807年,托马斯·杰斐逊记录了他形容为是"虔诚欺诈"的治疗方法,大约100年后,哈佛医学院的理查德·卡伯特叙述他是如何被培训采用面包颗粒等安慰剂来为病人进行治疗的。

1938年,安慰剂被应用于空白对照的组别名称,在实验中,一组人接受治疗后服用了疫苗,而另一组人接受了与实验组别完全相同的治疗方式,但是不同的是,他们服用的是安慰剂,而并不是真正的疫苗。这个安慰剂其实就只是乳糖胶囊,外表上无法和真正的疫苗无法被区别开来。

试验结果显示:服用安慰剂的人在试验期间感冒的几率反倒是大大地降低,几乎等同服用疫苗的人治疗效果,这是安慰剂效应崛起的一 开始

一般认为,安慰剂是模拟医学治疗的一种介入手段,在使用时被设置为不是对其所被提供的疾病的特定治疗;安慰剂效应则是个人或文化上对于治疗的期待而导致身体或者心理上的改善的一种治疗性效果。

找不到的经络

中医认为,经络是人体内气血运行的主干和分支,它们纵横交贯,遍布全身,将中人体内外、脏腑、肢体连接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有人认为,古人所说的经络就是现代解剖学中的血管,并不存在一套独立的经络系统。

20世纪50年代,人们在针刺中发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有些人接受针刺治疗时,会产生一种沿经脉路线移动的感觉。后来正式命名这一现象为循经感传现象,能产生这一现象的人称为"经络敏感人",但这类人只占人群中的很小一部分。

循经感传现象的发现,扭转了人们认为经络就是血管的观点,因为血管显然无法形成这种感觉循经移动的现象。另外,人们还发现循经脉路线的皮肤电阻较低,这些现象为验证经络的客观存在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关于经络,研究者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甚至出现了经络方面的相关产品,然而,经络从未被人发现。

为探索经络的存在,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清时耗时10年,终有所得,最终受邀出席演讲,最终引发众议。( 十年前朱清时把用科学解释经络当作使命,如今他这么回应质疑 )

北京中医药大学陈明教授认为,经络是一个功能通道。一方面可能经络的发现如同细胞,需要特定的仪器和机遇;另一方面,经络很有可能只存在活人身上,人死了,经络也就没有了。 中医讲的经络相当于飞机的航线,飞机飞起来才知道天空上哪条线是航线 ,飞机一落航线也就无法得以一见。

做不到的双盲

循证医学,也就是遵循证据的医学,是世界临床领域这数年来疾速发展起来的一类型新颖的医学范式。它的主要思想就是: 任何医疗决议的断定都是应该鉴于客观的临床科学研究凭据 ;任何临床的诊断和治巧决议,也应当确立在当前最佳的研究凭据和临床专业知识与病患的价值相关联的根本上。

当今循证医学其实存在着一系列研究方法的层次结构,可依次评估生成出更加优越、更加严谨的医疗措施与方案来协助临床治疗时所面临的种种扶择形成循证医学当中不同研究方法的层次结构就是:

个案研究为结构的基底层、依次是回顾性和前瞻性的综合案例研究、非随机对照队列研究、开放式随机对照试验、双盲随机安慰剂对照试验,而以 双盲随机安慰剂对照试验居于层次结构的最高层次阶级。

因此,双盲随机安慰剂对照试验的凭据成果乃是造成meta分析和系统评价研究的根基。即便此类研究手段的层次结构是依据药理治疗模式而成立,但如今却也推广应用于研究其他 较为复杂非药物疗法如中医和针灸

然而由于针灸是属于一种介入性疗法,它 不可能和假药物安慰剂一样做到其隐匿性与相似性 ,因此完全设计出又没有治疗效果同时也没有必理因素干扰的安慰剂组是存在一定的难度。

在临床治疗试验中对于针灸医师、受试者、研究者者同时设盲是不可能也不符合实际,具体治疗是由医师亲自为患者进行操作等手法,医师必然清楚治疗时到底使用的是真正的针灸还是假的针灸,这是难将试验设计设为双盲随机安慰剂对照试验的原因, 其安慰针只能针对受试者或者其他人员进行蒙蔽 ,所以这就难达至双盲随机安慰剂对照试验当中"双盲"的要求。

到目前为止,在针灸随机对照试验的文献中并没有找到一个可以让大家公认的统一化、权威性及规范化的诊断标准与疗效评价标准。

不能对应的循证医学

在药物试验研究当中, 对照组别 的安慰剂是在 全面认识 试验药物对人体的吸收代谢、分子受体的识别、生化和生理反应的激活和药物的灭活动后才方得进一步进行设计和研发。

就针灸而言,设计合适的假针灸对照组所面临的最大挑战, 恰恰是研究人员本身对针灸机制认知的匮乏 ,从而导致研究人员在设计假针灸对照组别的时候不知道应该避免有哪一项是有可能产生疗效的要素,将真正能够起到治疗作用的重要元素无意间包含在假针灸对照组中。

循证医学中研究方法层次结构在研究单纯性药物疗法的时候的契合性和合理性是毋庸置疑的。但 在面对复杂非药物的传统医学疗法如中医和针灸的时候,此层次结构就不应该是指导研究方法的结构模式。

西方药理学中的安慰剂,完全分开了生理和心理两个部分的因素,而在中医针灸中,或者确切的说是中医体系中,形、气、神三者是统一的整体,研究对象不单单是西方科学研究中单独机械性的有形物质。它重视精神要素在诊断治疗里的作用,将人的情感与欲望看作是人的天性。

在中医诊断中,不知是要察形,更要辨神。 用双盲实验来验证针灸或者中医的疗效,完全是以一个标准去衡量另一个标准涵盖的事物。

**◎******

**还需研究探讨的结论**********

万分佩服的是,网易浪潮创造了新的文风:通过对公开报道和资料的整理,借助逻辑和思辨来反映问题,几乎完全不需要采访。这在门户网站没有采写权的时代,无疑是极为成功的一个案例。

但是,客观、科学、公正的看待问题,仍是作为一名文字工作者的基本素养。

以针灸治疗腰背痛真假针灸实验为例,国外外文期刊***有相关文献11篇,有6篇文献结果结论是针灸和假针灸疗效效应并无区别,而其中有只有1篇直接给出"针灸只是安慰剂"的结论。弱水三千,吾只取一例来论证?

在古代传说中,巫师即是跳神做法者,又是施药行医者。而不可否认的是,在祭祀的过程中,因为实际的需要,促使了解剖学以及认识自然的理论的产生。医学的前身是巫术,最早的医生也是巫师,最早的医治手段也是巫术。巫师是当时的知识分子,好比科学家,他们掌握了当时的先进技术和知识,在古希腊、古印度、古巴比伦,都可以看到医学萌发于巫术,医术与巫术密切关联的文献记载。

?游戏中的“巫师”角色

特定的职业,要放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中分析才有意义。从辩论的角度来讲,将本来统一的事物一分为二,取片面观点作为支持论点的论据,本身就是不成立的。

医本源于巫,而沦为和巫术同等,又从何谈起呢?针灸在中华大地,沉沉浮浮,走过了上千年历史,从治病的砭石,到骨针、竹针,再到金针、银针,乃至现代的无菌针,正是人类对人体不断认知,不断改进的一部微历史。以发掘出的一套医具,以及甚至在逻辑上毫无关联的华人致病数据,来论证针灸不仅无利,反而有害,这种论证是可笑的。

近日,著名杂志《自然》在线刊登了一篇颠覆大部分人常识的论文:来自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科学家们发现,肺有造血功能,而它生产血细胞的能力还不低--在小鼠模型中,由肺部制造的血小板数量超过了总体的一半。这一点在先前从未被发现过。

试想一下:几千年前,祖先的《黄帝内经》就知道"肺朝百脉",中医人就已经靠这一理论在治疗慢阻肺和小儿肺炎等疾病都获得奇效。

无论中医西医,都是试图解释人体的一种方式,或者说思维模式而已。论证一门医学,是应该在深入了解的基础上,将其置于本身的理论体系上来进行研究论证,从这个角度来看, "针灸是安慰剂"这个立论,本身就是一则悖论

当代医疗模式面临着两方面困境。一是以征服心、脑血管、癌症等非传染性慢性病为目标的第二次卫生革命受阻,启发了人们对现代医学模式---生物(治疗)医学的反思。另一方面,医疗费用恶性膨胀引发的全球医疗危机,迫使人们对医学的目的、医学的核心介质进行深刻反思。

美国针对心脏病致病因素的大样本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生物学因素(遗传在内)占25%,生活方式和行为占54%,环境因素占9%。

对于非传染性慢性病的发生而言,人的生活方式和行为的作用远大于生物学因素。这些疾病的有效控制,要求医学模式的改革,即从 生物医学转向生理-心理-社会-环境四个因素综合的新医学模式。"

当代科学和医学发展趋势注重整体与局部、综合与分析、经验与实验并重。实验医学时代向整体医学时代过渡阶段,医疗的对象转换为人类的健康与疾病。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中医药大学原校长说陈凯先认为,从这个角度来看, 东西方医学会聚,是当代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纽约东北部的撒拉纳克湖畔的特鲁多医生的墓志铭上有一句话:

To Cure Sometimes, To Relieve Often, To Comfort Always. 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

有时治愈,总是安慰,这,就是医学。

参考文章:

[1]林香均《针灸即安慰剂_之缘由与剖析》

[2]邵虹《灸的历史研究》

[3]马士林《关于灸的历史和现状》

[4]陈凯先《当代医学发展需要中医,东西方医学必然会聚》

[5]陈道谨《试述针灸的起源》

[6]张文彩《安慰剂效应研究实验设计的历史和发展》

[7]刘京等《安慰针刺对照设计的研究进展与相关问题探讨》

[8]周建英《针灸临床试验中安慰对照方法的设计》

[9]张洪凤《针灸针消毒与灭菌的管理现状》

[10]何伟《西方针灸和中医针灸的比较与启示》

[11]张建梁《经络学说与针灸原理的研究》

[12]熊俊《现代针灸疾病谱的发展历史与研究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