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相宗,又作慈恩宗、瑜伽宗、应理圆实宗、普为乘教宗、唯识中道宗、唯识宗、有相宗、相宗、五性宗。广义而言,泛指俱舍宗、唯识宗等以分别判决诸法性相为教义要旨之宗派,然一般多指唯识宗,或以之为唯识宗之代称。为中国佛教十三宗之一,日本八宗之一。即以唐代玄奘为宗祖,依五位百法,判别有为、无为之诸法,主张一切唯识之旨之宗派。
法相宗是中国众多佛教派系中以法相立宗的大乘佛法派系,也是直接修证和修炼佛法的融理论与实践于一体的最高佛学宗派。法相宗源起于到印度游学18年而后回国的唐代高僧陈玄奘,是陈玄奘全面学习印度佛教理论和全程考察如来佛业迹、了悟佛及佛法之后而创立的有益于修行、修炼、修持的方便之门。法相宗微妙玄通,深不可识,非专业人士难以窥其奥妙。唯真正懂佛法、知佛性、明佛理的人可以由此踏上坦途。 与着眼于佛性的禅宗不同,法相宗着眼于佛法,是研究佛法和实践佛法的佛学宗派。所谓法相,在实践上是指摄受一切的形式及方式方法,在理论上是指法的宗旨、核心要义,法的渊源、流派、变化等,以及方法论。在这里,法相宗的“法”,在狭义上是指佛法的“法”,而“佛门”又称为“法门”。法相宗的“相”, 在狭义上是指法的形式及方式方法等。整个“法相”这个词就是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是法与相的辩证统一。 陈玄奘当年本是想到印度去搞清楚在当时纠结不清的唯识理论,结果却是利用身在印度这个难得的机会,实地考察了如来佛的事迹及留存下来的遗迹,全面学习和了解了印度佛教修行的理论及实践方法。这就像一个人去寻找银子,结果却发现了金子一样,陈玄奘由追究唯识论的真谛而涉足到佛法,并在理论和实践上形成了“法相”这个极具核心作用的辩证观念,其影响和意义极其深远,特别是在修证佛法的实践问题上具有风向标的指导作用。 在中国佛学历史上有两个来自于印度的真实:一个真实是达摩祖师来自于印度的佛门,其源流由下而上地追溯可以上溯到如来拈花微笑传法于摩诃迦叶。这是“明心见性、直指人心”的中国禅宗的源头,其核心概念是“佛性”。另一个真实是陈玄奘在印度游学18年,来来回回地行走在印度大地上,流连忘返于如来佛的遗迹前,学习研究于印度当时最高的佛学殿堂,师从于印度当时最权威的佛学大师,并就佛学问题在印度各地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学术交流和学术探讨活动,在印度佛学界赢得了“大乘天”的赞誉。陈玄奘回国后致力于佛教经书的翻译工作,其翻译活动达到了相当于国家编译局的规模,翻译了数千卷的经书,并被誉为“正遍知”和“法门领袖”,被当时的最高统治者视为“国宝”。撇开数以三千卷的经书译作不谈,陈玄奘留给后来人的核心概念就是“法相”,而“法相”在修炼佛法的实践中具有核心指导作用,是无字真经。
法相宗创始人简介
玄奘(602~664),名陈祎,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滑国故城)人。梵文名:摩诃耶那提婆奴(大乘天奴),在印度辩经胜利后,更名为:摩诃耶那提婆(大乘天)。世称三藏法师。三藏是佛教典籍的三种形态,经藏是佛说的佛经,律藏是戒律,论藏是后来的弟子们来著书立说,解释佛经及戒律等是了不起的著作,只要精通经藏,律藏,论藏的人就可以被称之为三藏法师,除玄奘大师外中国的三藏法师有很多,例如比较熟的就有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三藏法师是对精通此三藏者的尊称,而当今佛教界为了尊重古德先贤,故即使今天也有法师通达三藏也不用这个名号,21世纪的现在没有三藏法师之名以尊重古德,但不乏有三藏法师之实者之高僧大德存在,大多云集在台湾,及中国大陆,新加坡,日本等地)。 大雁塔相传是玄奘大法师从印度(古天竺)取经回来后,亲自督造专门从事译经和藏经之处。大雁塔建于唐高宗永徽三年,玄奘,曾在这里主持寺务,领管佛经译场,创立佛教宗派。 玄奘在中国佛教史上是个有多重贡献的高僧,在世界文化史上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他遍学了传入中国的各家经论,但也看到其间所隐含的相异之处,特别是在同一个瑜伽行派的体系里,在中国佛教中又形成摄论学派和地论学派的重大差别,而在地论学派里,又分化出南北二道。隋唐诸宗,立宗的趋势是侧重一点而融合各家,玄奘也想解决这些分歧,他选择的也是西行求法的道路,希望在印度能找到统一国内诸家异说的经典。玄奘带回并译出大量经典。组织法相唯识理论,而有法相宗的创立。
法相宗理论基础
法相宗本宗教义
本宗教义分项略述如下:(一)万法唯识,本宗依唯识论,说明宇宙万有悉皆心识之动摇所现之影像,内外二界,物质非物质,无一非心识所变;能变识有八,所变法则森罗万象。 (二)五位百法,法有任持自性、轨生物解二义,乃一切万有之总称。一切万有悉皆保持其自性,常不改变,是为任持自性;以保持自性,故能成为轨范标准,令人生起一定之了解,是为轨生物解。一切诸法,即森罗万象,在瑜伽论归纳为六六○法,世亲更于百法明门论中立百法,分为心法、心所法、色法、不相应行法、无为法等五位。此等五位百法,皆不离识,即唯识所现。 玄奘法师西游记(三)种子现行,百法中,除无为法之六法外,其余之因缘所生有为诸法,皆从种子生起。种子,于第八阿赖耶识中,能生起色法、心法等万千诸法之功能,犹如草木之种子。 (四)阿赖耶缘起,宇宙万有皆由识所变现,色境、声境、香境、味境、法境分别为眼识、耳识、鼻识、舌识、意识所变现。乃至末那识,恒以阿赖耶识为对象,变现实我实法之影像。又诸识之转变有因能变、果能变二种。因能变唯在第八识,对此而立阿赖耶缘起之名。 (五)四分,即:(1)相分,一切所缘境。(2)见分,诸识之能缘作用。(3)自证分,证知见分之作用。(4)证自证分,更确认自证分之作用。 (六)三类境,即性境、独影境、带质境。(1)能缘之心对所缘之境时,唯以现量如实量知彼境之自相,称为性境。(2)由于能缘之心妄想分别所变现之境界,称为独影境。(3)境相兼带本质,即主观之心缘客观之境,虽有所依之本质,而非为彼境之自相,称为带质境。 (七)三性,一切诸法之体性相状,有遍计所执、依他起、圆成实等三性。 (八)五性各别,一切有情本具声闻、独觉、菩萨、不定、无性等五种种性。 本宗复依解深密经无自性品立三时教,以判释释尊一代所说之教法。三时即第一时有教,第二时空教,第三时中道教;前二时为方便未了义教,止于偏有偏空,第三时说超越诸法最深远不可思议中道真实义之最极圆满教,为了义教。
法相宗祖庭大慈恩寺
大慈恩寺大慈恩寺是世界闻名的佛教寺院,唐代长安的四大译经场之一,也是中国佛教法相宗的祖庭,迄今已历1350余年。 “慈恩寺大雁塔”,位于距西安市区4公里的慈恩寺内, 本宗总取《华严经》、《解深密经》、《如来出现功德经》、《大乘阿毗达磨经》、《入楞伽经》、《厚严经》等六经及《瑜伽师地论》、《显扬圣教论》、《大乘庄严经论》、《集量论》、《摄大乘论》、《十地经论》、《分别瑜伽论》、《观所缘缘论》、《唯识二十论》、《辨中边论》、《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等十一论为所依,又特以《解深密经》及《成唯识论》为凭据,以成一宗之旨。 关于本宗之传承,于佛陀入灭后九百年,弥勒菩萨应无着菩萨之请于中夜从兜率天降至中印度阿逾陀国之禅堂,说《瑜伽师地论》;无着禀承其说,着《大乘庄严经论》、《摄大乘论》、《显扬圣教论》;世亲亦出《摄大乘论释》、《十地经论》、《辨中边论》、《唯识二十论》、《唯识三十颂》等,更有所阐明;不久无性亦造论注释《摄大乘论》,又有护法、德慧、安慧、亲胜、难陀、净月、火辨、胜友、最胜子、智月等十大论师,相继制论以注释世亲之《唯识三十颂》,瑜伽宗风遂披靡全印。唐代玄奘入印,师事护法之门人戒贤,具禀本宗之奥秘。返唐后,翻传本宗经论,弘宣法相唯识之玄旨。受教者颇多,以窥基、神昉、嘉尚、普光、神泰、法宝、玄应、玄范、辨机、彦悰、圆测等为著名。其中,神昉着《唯识文义记》;玄应着《唯识开发》;圆测作《解深密经疏》、《成唯识论疏》等,门人有道证,着有 以下内容皆取自成观大法师撰写之“相宗系列”书籍 要了解相宗(即法相宗,又称瑜伽宗,或唯识宗),也必须稍微了解一下中观学派; 因为正如唐代义净三藏在其所著《南海寄归内法传》 龙树造论
中所言:“所云大乘,无过二种,一则中观,二乃瑜伽。中观则俗有真空,体虚如化;瑜伽则外无内有,事皆唯识。”由是可知,大乘佛法有两大法脉或学派,一是中观学派,二是瑜伽学派。 中观学派是尊龙树菩萨为始祖,以其《中观论》及《十二门论》为根本论典,其后传至提婆菩萨,着有百论,即与龙树之二论合称“三论”其传承者为罗睺罗跋多罗、青目、婆薮、佛护、青辩等。在中国之弘传者则为鸠摩罗什,至唐,吉藏大师而集其大成,因而开创“三论宗”。此处所说的中观学派是狭义的中观派;此派虽名“中观”实是以空观(第一义空、一切法空)而涵摄空、假、中三观,故名:中观,又称“空宗”。其根本经典为般若诸经与三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