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楼主说的寄禄官和职官,这种区分也就是宋元丰之前显著,后来虽不能说没有,但是不显著,可以这么认为。
因为宋袭五代,保留了隋唐三省六部的官职,所以寄禄官往往都是唐朝官名。但是宋朝实际上又执行的是政事堂、枢密院和三司分权的体系,下面路一级更是五帅分立,所以实际上不能用三省六部来维持。于是,纵横交叉的职官架构就这么出现了。所以说宋之前,寄禄官和职官都不存在的,它们就相互对应依存的。
但是有两点注意:第一,在元丰之前,职官也不代表你干什么事儿,只能说明你到哪个衙门报到,具体干什么还要看差遣。差遣在明清两朝继续存在,像巡抚、巡按、总督、总兵官等,都是差遣。第二,宋朝拥有庞大的阁馆清贵官,这些官职既不是三省六部制,也不是职官,虽然当寄禄官用,但是大多数基本吃闲饭,少部分用于某些人的进身之阶。
散官其实很好理解,用现在的话说,就是“退居二线”。主要是近现代之前,由于朝廷并不直接介入社会事务管理和经济建设,所以需要的官员并不多。而官员需要更新换代,而且往往科举招的人过多,所以只拿俸禄不干事的散官,是必然出现的,同时散官也是实缺官的后备。唐以前科举不成熟,所以人不太多,散官就少,一般都是高级荣誉,比如银青光禄大夫等。后来科举越来越庞大,所以散官就多了。
每个朝代的勋爵体系都不同,而且一般不区分勋和爵的,其实是一个体系。不同的是,一般爵只能指高位,比如明朝爵就只用亲王、郡王、公主(长公主、大长公主)、国公、候、伯和驸马都尉这几个。但是勋就包括多了,比如大臣体系的:柱国、上卿、护军和各种都尉,而宗室体系的:镇国、辅国、奉国将军中尉,郡主、县主、郡君、县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