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大全网 - 汉语词典 - 佛学词典怎么阐明“七分别”

佛学词典怎么阐明“七分别”

佛学大词典 对“七分别”解释如下:

七分别 唯识家将心识之认知作用分为有相、无相、任运、寻求、伺察、染污、不染污等七种分别。据瑜伽师地论卷一所释:(一)有相分别,谓于过去所受之义,诸根成熟而善于名言者所起之分别。(二)无相分别,谓随过去所引者,及婴儿等,不善于名言者所起之分别。(三)任运分别,谓于现前之境界,随境之势力,任运而转者所起之分别。(四)寻求分别,谓观察寻求诸法所起之分别。(五)伺察分别,谓于已所寻求、已所观察者,复加以伺察安立所起之分别。(六)染污分别,谓因顾恋过去,希乐未来,执着现在所起之分别。例如恚分别、害分别,或与烦恼、随烦恼中任何一法相应所起之分别,皆属染污分别。(七)不染污分别,例如善、无记等法即属之。谓出离分别、无恚分别、无害分别,或与信等任何一善法相应所起之分别,或威仪路、工巧处,及各种变化所起之分别。同论卷五谓此七分别皆以寻伺为体。另据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二所说之七分别,前三者与瑜伽师地论所说各异,即:有相分别,谓取过去与现在境界之种种相;无相分别,谓希求未来之境而行;任运分别,谓五识身于自境界任运而转。其余之寻求分别、伺察分别、染污分别及不染污分别等四者,皆以计度分别为自性。[成唯识论了义灯卷五末]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对“七分别”解释如下:

七分别

唯识家将心识的认知作用分成有相、无相、任运、寻求、伺察、染污、不染污等七种,谓为七分别。出自《瑜伽师地论》卷一。兹依该论所述,略释如下︰

(1)有相分别︰如《瑜伽师地论》云(大正30·280c)︰‘先所受义诸根成就,善名言者所起分别。’这是约缘过去之境而言。

(2)无相分别︰该论云(大正30·280c)︰‘先所引及婴儿等不善名言者所有分别。’这是约缘过去与现在之境而言。

(3)任运分别︰该论云(大正30·280c)︰‘现前境界,随境势力任运而转所有分别。’这是约任运缘现在之境而言。

(4)寻求分别︰该论云(大正30·280c)︰‘于诸法观察寻求所起分别。’这是约寻求三世之境且攀缘之而言。

(5)伺察分别︰该论云(大正30·280c)︰‘于已所寻求已所观察,伺察安立所起分别。’这是约伺察三世之境且攀缘之而言。

(6)染污分别︰该论云(大正30·280c)︰‘于过去顾恋俱行,于未来希乐俱行,于现在执着俱行。所有分别,若欲分别;若恚分别;若害分别;或随与一烦恼、随烦恼相应,所起分别。’这是约以染污之心分别三世之境而言。

(7)不染污分别︰该论云(大正30·280c)︰‘若善若无记,谓出离分别,无恚分别,无害分别,或随与一信等善法相应,或威仪路工巧处,及诸变化所有分别。’这是约以不染污之心分别三世之境而言。

然而,《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二对此七分别中的前三者,有异于《瑜伽师地论》所说的解释。即︰有相分别是取过去、现在之境的种种相;无相分别是希求未来之境且攀缘之;尤其以任运分别属于前五识。该论云(大正31·703a)︰‘五识身如所缘相无异分别,于自境界任运转故。’又,根据《瑜伽师地论》卷五所载(大正30·302b)︰‘寻伺差别者有七种差别,谓有相、无相乃至不染污。’则七分别之体应是寻伺。又,因《阿毗达磨杂集论》系以任运分别属于五识,因此,其余六分别之体应是寻伺。

此外,《唯识了义灯》卷五(末)以二义来说明自性、随念、计度等三分别相摄此七分别。即︰

(1)若以三分别摄《阿毗达磨杂集论》的七分别,则不摄七分别中属于五识的任运分别,其根据是︰三分别中,自性分别以寻伺为体,且只限于第六识。而仅就所摄的六分别言︰有相分别其缘现在之境者,相当于自性分别,其缘过去之境,则相当于随念分别;无相分别只分别未来之境,相当于计度分别中的少分;寻求分别以下的四种分别都分别三世之境,故摄于计度分别。然属于五识的任运分别也可摄于三分别中的自性分,其根据是︰自性分别非以寻伺为体,乃心心所的缘虑作用,遍于八识。

(2)若以三分别摄《瑜伽师地论》的七分别,则根据三分别中的自性分别以寻伺为体,且只限于第六识,并根据该论以七分别之体为寻伺,并视之为第六识的不***业这一点,七分别可尽摄于三分别。其中,有相分别缘过去之境,可摄于随念分别;无相分别其缘过去之境者,可摄于随念分别,其缘现在之境者,可摄于自性分别;任运分别缘现在之境,可摄于自性分别;寻求分别以下的四种分别,与前几种相同。

此外,《唯识了义灯》约识、约地、约漏无漏,阐明这些分别的分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