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大全网 - 汉语词典 - “革命”,“经济”是日语外来词吗

“革命”,“经济”是日语外来词吗

不是的

“汤武革命”中的“革命”一词,过去上千年在中国并不流行,可现在全世界还是公认“革命”一词是汉语的固有词汇,即使那些认为现代汉语中“革命”一词是所谓“日语外来词”的,也承认“革命”一词是汉语的固有词汇。学界关于“日语外来词”的争论,都是看谁先创制了该词或先使用了该词的新义;再如那些鼓吹“日语外来词”的论文中,诸如“影视新干线”、“海峡新干线”、“大龄族”、“北漂族”等等都是在中国先流行,而日本并不流行,甚至没有的词,也归在“日语外来词”中了。这就是给那个号称“失足圣人”一记记响亮的耳光!妄想用“先在哪国流行的”来扯淡,行得通吗?!那号称“失足圣人”家伙,只不过是个无理取闹的流氓,与“水浒”中的“牛二”别无二样。

不理那个号称“失足圣人”的“牛二”,咱换个话题,谈谈“革命”、“经济”是不是日语外来词。请问那些提及日本比掘了他们的祖坟还难受的家伙,你们有能力解释吗?

为了公正起见,对于“革命”、“经济”在现代汉语中的词义我采用商务印书馆1980年排版、1983年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因为那时候社会上还没有关于“日语外来词”的争论,词语解释不会受到社会的干扰;而且同样采用1984年版的《汉语外来语词典》进行对照,年代相接近,词义理解的误差也小。

“革命”一词在现代汉语有这几个词义:1.被压迫阶级用暴力夺取政权,摧毁旧的腐朽的社会制度,建立新的进步的社会制度。革命破坏旧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的发展;2.具有革命意识的;3.根本改革:思想革命,技术革命。(P370~371)毛泽东曾经说过:“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毛泽东选集》1992年版,P17)这其实给出了现代汉语中“革命”一词的定义。

《汉语外来语词典》给出“革命”一词的词义为:人们在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中所进行的重大变革,是事物从旧质向新质的飞越。源自日本。(P116)

从上述两本词典看,“革命”一词的词义是有差异的,并不一样。陈建华在他的《“革命”的现代化——中国革命话题考论》一书中,认为“革命”一词是“日语外来词”,但也承认了“革命”一词的词义在汉语和日语语境中的不同。日语中的“革命”一词并未跳出汉语“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的意思,是指社会发生的重大变革,如“明治维新”,也可以称为“明治革命”。书中引用了梁启超先生对日语“革命”一词的理解:“日人今语及庆应明治之交无不指为革命时代,语及尊王讨幕废藩置县诸举动,无不指为革命事业,语及藤田东湖、吉田松阴、西乡南洲诸先辈,无不指为革命人物。”并认为“梁启超于此使用的‘革命’一词,其实已脱离了以暴力手段改朝换代的中国传统‘革命’的语境,而带有强烈的日本色彩”。(P9)从这里看到,日语中的“革命”词义与汉语的不同,在汉语中应该为“改革”或“改良”。

事实上,20世纪初中国以孙中山、黄兴等为代表的革命派和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保皇派之间的大论战,就是汉语和日语对“革命”涵义的大论战。梁启超专门写了《释革》一文,解释了日语“革命”一词的定义,反对孙中山先生为首的革命派推翻满清统治的暴力革命,主张“君主立宪”改良的日式革命。但是,汉语的“革命”涵义战胜了日语的“革命”涵义,1911年的辛亥革命终于推翻了腐朽的满清封建统治。

为什么认为“革命”一词是“日语外来词”,陈建华在《“革命”的现代化——中国革命话题考论》一书中没有说明,王力的《汉语史稿》、高名凯、刘正琰的《现代汉语外来词研究》等都没有给出说明。实藤惠秀在《中国人留学日本史》中称:“革命”一词“来自汉文的‘革天命’;‘革命’原是革天之命的意思。但是,在维新以后的日本,这个词汇被用来表示人民推翻旧政时的revolution的意思。”但实际上,“汤武革命”也是符合民意的“推翻旧政”的意思,词义并没有变化。

有人认为,“革命”一词被认为“日语外来词”是由于冯自由的《革命二字之由来》一文,文中称:“及乙未九月兴中会在广州失败,孙中山、陈少白、郑弼臣三人自香港东渡日本,舟过神户时,三人登岸购得日本报纸,中有新闻一则,题曰‘支那革命党首领孙逸仙抵日’。中山语少白:‘革命’二字出于《易经》‘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一语,日人称吾党为革命党,意义甚佳,吾党以后即称革命党可也。”台湾出版的《国父年谱》也引用了这条内容。但武汉大学冯天瑜教授称:“日本学者安井三吉等考证,1895年11月日本报纸只有关于广州起事的简短报道,并无‘中国革命党首领孙逸仙抵日’的言词。如《大阪朝日新闻》11月3、5、14日,《大阪每日新闻》11月5、9日,《神户又新日报》11月6、9、10、30日都只有广州起事未遂的消息。11月10日的《神户又新日报》还称广州起事为‘颠覆满清政府的阴谋’,系‘暴徒巨魁’作乱,其他报纸则称其为会匪阴谋”。冯天瑜本人于2001年2月22日到日本神户的“孙中山纪念馆”参观,见馆中展出的《神户又新日报》明治28年(1895)11月10日报纸原件,其上果然只有关于广州起事的简要报道,标题为《广东暴徒巨魁的经历及计划》,内中没有“支那革命党首领孙逸仙抵日”之类文字。(见冯天瑜:《“革命”、“***和”:清民之际政治中坚概念的形成》)陈建华在他的书中也认为,1902年宫崎滔天的《三十三年之梦》发表后,日人对孙中山先生的印象才由“四大寇”的首领转变为“革命”领袖。(P79)因此,一般认为“孙中山等自任‘革命党’,是受日本报刊言论的启示”,并以此推定“革命”一词为“日语外来词”,是无法成立的。反而,1896年香港的《支那邮报》却将孙中山先生等称为“革命派”,那么,现代汉语中的“革命”一词的词义并非借自日本,而是原本就是中国的,不能认为“革命”一词为“日语外来词”。

退一万步讲,即使是孙中山先生在日本见到“革命”一词(不一定在报纸上),得到启示,提出现代汉语中以暴力推翻旧统治涵义的“革命”一词,也不能认为是“日语外来词”。应该是孙中山先生赋予了现代汉语中“革命”一词新涵义,与日本无关。

“经济”一词在现代汉语有这几个词义:1.经济学上指社会物质生产和再生产的活动;2.对国民经济有利或有害的,如经济作物、经济昆虫;3.个人生活用度;4.用较少的人力、物力、时间获得较大的成果;5.治理国家。(P598)

《汉语外来语词典》给出“经济”一词的词义为:1.历史上一定时期的生产关系总和;2.国民经济的泛称。源自日本。(P163)

从上述两本词典看,源自日本的“经济”一词的词义应该为现代汉语词汇“经济”词义的第1条,即经济学意义上的“经济”涵义,其余4条词义均与日本无关,而且,第5条是古汉语“经济”一词的含义。那么,现代汉语中“经济”一词依然保留着古汉语“经济”一词的 意义,应该是古汉语词汇的继承和发展,不能认为是“日语外来词”。还是那句话:算术上有个“四舍五入”,民主上还讲个“少数服从多数”,咋日本人的一个扩展用法,把汉语词汇自身的几个用法全盖过了,汉语固有词汇就变成“日语外来词”了呢?

我在《驳》文一开头就说过,中日两国作为一衣带水的邻邦,历史上两国就有着十分频繁的文化交流,中日之间的词汇交换,本是件十分平常的事情。可是,有些人却将这原本应该是十分正常的事情政治化了,不顾中国自汉唐以来和西域(或西方)接触,特别是明末清初和晚清时期和西方人士合作,曾经创制了大量的新词汇,为我们今天所使用,并传入日本,成为今天日本现代日语词汇绝大多数部分的这样一个无可辩驳的事实,夸大其词,挖空心思地收集整理所谓的“日本外来词”,广为张贴传播,大造声势。妄言之下,似乎中国人离开了日本就无法生活了。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不得不发帖予以驳斥,以正本清源,还民众事实真相。应该说是媚日粪奴(是某些人先使用了这类的词汇)为了他们的政治目的执意挑衅,才造成了这样的争论,我阐述和论证的仅是表达事实真相,并不包含任何政治倾向。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吾师。”我历来主张中国应该向世界上任何国家和民族学习,学习别人的长处,取长补短。即使是比中国落后的国家,也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所以只强调学“比自己强大的”也是一种偏见。当然,中国也有许多值得自豪和骄傲的地方,我们既不能妄自尊大,也不能妄自菲薄。

有人说;“我国的教育普及率以及大众教育程度还没有日本数年前的水平高”,这应该是十多年前的老话吧,而且,这样的话并没有论证。从中国1000多所高等院校每年招收数百万学生来统计,就本世纪初高校扩招来计算,中国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人数已经超过了日本全体人数,也就是说日本全部都是大学以上文化程度,也没有中国的多,怎么叫“还没有日本数年前的水平高”呢?我真不知道这个“水平高”是如何衡量。纽约联合国的大厅里挂着孔子的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莫言也获诺贝尔文学奖,西方国家中许许多多孔子学院,传授着中华文化,我们有什么可悲观的呢?这样的自卑,应该不会是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