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蒺藜的别名有很多,主要有 白蒺藜、蒺骨子、旱草、三角刺等。
其来源为:蒺藜科植物蒺藜和大花疾藜的果实。
主要生长在田边或荒地上、路旁、沙丘上。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主产于河北、河南、安徽等地。此外,四川、江苏,黑龙江、辽宁等地亦产。
它的药用部分是果实,果实类的药物特性多以温性较多,寒性的较少见。多具有理气、消食的功效。也就是说,其药性是向下的。又因其外部具有刺,在中草药中,带有刺的药物多具有破血、行气、托毒、排脓等作用,如皂角刺。
通过品尝发现,刺蒺藜性味 辛、苦,微温。在性状鉴别上 ,以颗粒坚实、饱满均匀,色灰白者为佳。经过有关部门药理研究发现,刺蒺藜主要含有果实含山柰酚、山柰酚3-芸香糖甙、过氧化物酶。干果含脂肪油3.5%及少量挥发油、鞣质、树脂、甾醇、钾盐、微量生物碱等。
白蒺藜水浸出液和30%乙醇浸出液有降压作用;煎剂有利尿作用;抗血小板凝聚和抗动脉硬化作用;强壮与延缓衰老、增强性欲等作用。
经过临床实践,逐渐发现刺蒺藜具有: 平肝解郁,活血祛风,明目,止痒。治头痛,身痒,目赤肿翳,胸满,乳房胀痛、乳痹不通、风疹瘙痒、白癜风等作用。
临床上治疗眼疾常与 葳蕤组合; 治疗 治气肿痛:方如《千金方》中蒺藜散。
治疗 白癜风 :醋煎涂,研末撒或调敷(外用)。或单独用本品研末,冲服。
刺蒺藜临床应用上分为三种。为什么刺蒺藜会有三种不同的炮制品呢?这主要:1是为了安全有效,据相关药学书介绍,刺蒺藜有小毒;2是为了改变或缓和药性,3是为了提高疗效。所以 根据药用归经不同,刺蒺藜主要分为 刺蒺藜、炒刺蒺藜、盐刺蒺藜。
一般来讲刺蒺藜因其性味辛,温,一般入肺经,取其活血袪风,止痒的作用;炒蒺藜经过炒制后,减少了生刺蒺藜的辛、温之气,加强其下降入肝经之气,以增加其平肝解郁、明目的作用;刺蒺藜盐制后,因咸入肾,做到引药入肾经,从而加强了其利尿、 治牙齿动摇疼痛专一 的作用。临床上,用法及用量为: 内服煎汤,6 9克或入丸、散。外用:捣敷或研末撤,亦有用水合后外涂。
在配伍上:
1、与菊花配伍有利于清肝明目;
2、与僵蚕配伍有利于 平肝祛风,镇惊止痛;
3、与合欢皮配伍利于 宁心祛瘀,消肿止痛。
使用中注重: 因其性味辛,温,有活血,发散的作用,故血虚气弱及孕妇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