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大全网 - 汉语词典 - 与弓箭有关的汉字,你认识多少?

与弓箭有关的汉字,你认识多少?

?一次在德国大学的课堂上,教授提及中文有十万字符,但日常使用者仅三千多。一位德国人被十万的数目吓尿了,反复问道:您是不是说错了,是不是十万个“词”啊?教授再三强调是“字”,德国人仍然将信将疑,表示不太能接受……

?

可惜,我们没什么资格取笑歪果仁。现代中国人也就认得三四千的汉字,会六千个字的已经是文豪级别了。 其他的汉字全已死亡,在《说文解字》《康熙字典》中陈列,有如烈士名录。 不仅如此,连尚在使用的字,其背后的深刻意涵也多半被人遗忘。我这次心血来潮,就随便搜集了一下古书中有关弓与矢的字,其中都蕴藏着力与美,也有深奥精微的道理。诸位看官也可就此印证一下,看看您对汉字到底有几分体认。

?

先来几个和射箭有关的形容词,比如《说文》有一字?,指的是“弓便利也。”像这种生僻字,貌似对现代人生活毫无帮助,就像孔乙己会写“回”的五种写法,并没有什么卵用。

?

一般人在这里便起了轻视之心,没有深究的兴趣了。 中华文化里最深厚也最基本的学问:小学,也可说是汉字之学,就此也向世人关闭。 可是,如果怀着好奇之心再多翻几页字典,新世界的大门就将向你敞开:

?

比如“彊”字,指“弓有力也。”这个生僻的“彊”字,就是现在的“强”。何为强?《汉书.吾丘寿王传》颜师古注“引满为强”,即是指这种箭在弦上,引而不发的紧张有力感。《道德经》第三十三章进一步解释道:

?

?

整个篇章都在以箭术做比喻,试析之:

?

知,从矢从口,《说文解字注》:“出於口者疾如矢也。”知,就好比口中飞出的箭,犀利准确。口中利箭能中他人者,称为“智”。然而唯有能自知者,方可称为“明”,这就有了自我裁判的意思,故道有“自知之明”,佛有“返照空明”,皆有见我相见众生相,自觉觉人的精微之义。

?

胜,从力,《说文解字注》“凡能举之,能克之皆曰胜。”所以胜人,无非就是力气大而已。然而“强”则截然不同,以力开弓,引而不发,是一种长时间的自控,故而自胜者谓之“强”。 今天所说的“内心强大”,这种强大绝非以力胜人,而是自我控制的自强。

?

随即,老子再次引用“强”的概念:知足者就会富余,然而强行者,则有大志。“志”与“识”本为一字,是射箭者瞄准的靶心,《尚书.盘庚》“若射之有志”。强行者不是勉强而行,是引满长弓,稳稳瞄准靶心,是以言“强行者有志。”“知识”,知有知觉之义,是口中飞箭的能力。识是靶心,是被“知”射中的结果。故知识二字,又有“能指”和“所指”的对应。

?

最后,不失其所本之人长久,然而死后精神不灭者才能称之为“寿”。对比《道德经》本章的两组概念,一般人能知人、能胜人、能满足、能不失,则是“智、力、富、久”,和世俗茫昧之人相比,已经是人生赢家。然而更高一层的人,是能自知、能自胜、能行志、能不朽,“明、强、志、寿”,事事都与自己相比,故能突破自身寿数而精神超越。全篇都以箭术设喻,这是因为古代的“士”不分文士和武士,精神修炼和身体锻炼从不分开,饱读诗书的同时也必须弓马娴熟。 所以《道德经》以士人必修的箭术,来比喻其人的自我修炼与超越,是再恰当不过的了。

?

对应“强”,自然有“弱”。弱亦从弓,《说文解字注》:“曲者多弱…曲似弓,故以弓象之。”然而弓本就是曲与直矛盾的对立,弱弓只要引满,便一变为“强”,是以强与弱,一线之间。故《道德经》三十六章,“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引满之后箭在弦上,如果不能自控而不得不发,那么劲发气泄,“强”也就一下变成了“弱”。所以“强”的状态是不易持久的,优点会变成缺点,而“弱”则居于下位,易于控制,缺点反而会变成优点,是以老子认为“柔弱胜刚强”。 这是老子哲学最著名的论点之一,如果只简单地把“弱”与“强”看成是形容力量的一般形容词,则不免忽视了道者设喻的几微用心。 而唯有了解文字背后的含义,才能深研义理,玩味经典。

?

?

古汉语的生僻字,大概分两种情况,一是古物之名号,今人不用,所以名字也死亡,二是特殊的动词,有的消亡,有的意思转移。

?

关于弓矢的特殊动词,如弯,《说文》“持弓关矢也”,故太祖有“弯弓射大雕”,后用“弯”形容一切弯曲物,如“掰弯”……且又进一步衍生出“湾”等字。又如“弗”,《说文解字注》说为“矫也”,即是矫正调整弓箭的意思,后此意衍为“拂”。弼字,也从弓,和弗字同意互通,故而《孟子.告子下》有名言:“入则无法家弗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此“弗士”通“弼士”,意为调整辅弼之人。上古无f音,“弗(拂、佛)”亦读如“弼”,故而把Buddha翻译为“佛陀”。关系辗转,再没人能看出佛陀怀里,竟然藏了一把大弓。再看同义的“矫”字,从矢,调整箭矢,后世有“矫枉过正”,便是过度调节。不断调整自己的情绪,以至于摇摆不定、伪装掩饰,便是贱人“矫情”。而“矫诏”者,便取篡改、假造诏书之义。

?

其他如弨(chao1),意为把弓反过来。弥,将弓松弛,有放松溃散的感觉,故有弥漫、弥留等词。弶(jiang4),意为张弓向兽,后指捕鼠器、捕鸟器等。又有(bei4)字,意为“以筋贴弓”“以丝饰弓”。

?

这些与弓相关的动词中,意涵最深刻的,莫过于张、弛、引、发四字,都被儒家用来转喻治身治国之道。

?

?

“张”字于今往往用在成语中,如“改弦更张”“纲举目张”“张牙舞爪”“虚张声势”,是一个很有力度的字。而更让我心醉的,是“引而不发”中的力道——

?

?

?射神后羿不会因为粗拙的射手改变自己开弓的程度,此处“彀”即钩,开弓之器。 君子便如后羿,弓要引满,但却决不轻发。跃跃欲试,时刻保持稳定和积极的状态。 这便是立在既射与未射的“中道”之上,威势最大,也最难把握,唯有“能者”可从之。可见孟子的“中道”,不是左右逢源、两可之词,而是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

从书法中也可体会到“引而不发”的妙处:用力过猛,下笔放肆,则张牙舞爪;精神溃散,下笔无力,则纲纪废弛。中宫收紧,而笔画如长枪大戟,开阖有道,方得其神。这种“引而不发”的笔意,也是一种筋肉控制的结果,和弓道类似。 世人赞米南宫书法如“风樯阵马、沉着痛快”,仔细玩味其义,往往出神。书中快意,就在于这种收放自如的控制感。

?

?

这里进一步阐明仁道与弓道的贯通之处,“正己而后发”,就如“知”字的“出于口而疾如矢”,但要力求“有的放矢”。一击不中,不怨他人,反求诸己。和《老子》中的“自知之明”反身自射有异曲同工之妙。是以《礼记.乐记》又有“反躬”之语,躬者以身为弓,是自为谦卑之语。反躬自省,就是“反求诸己而已矣。”而不怨胜己者,便是要“自胜为强”。

?

而儒道分疏之处,只在于老子认为“柔弱胜刚强”,不拉弓则时时可拉弓,出世则随时可入世,保有无限的可能才是最高的道法。儒家却坚持“引而不发”,即要引弓,又不能发,自然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这是很艰难的事情,所以又要慎独又要三省乎己身,甚至说梦中所想才最见功夫,在道家看来,这未免是种自我折磨了。是以李白何尝不想济世,却说:“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未应晚。”杜甫则一辈子兢兢业业,也无法“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

两道取舍,自在个人抉择。但儒道两家都以箭术为道之精义,反映了箭术对于先秦士人的重要性。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其中礼乐为宗教,射御为军事,书数为文化(且有文理分科…)。武道占了三分之一,读书仅排名倒数第二。一说儒家就想到孔乙己那样的腐儒书生,只是现代人脑中的“刻板印象”罢了。

?

?

前面说的大多是常见字,下面引一群生僻字:羿弙彏玦弽…这些字用好了逼格极高,尽显汉字之美,用错了就成了火星文。 和研读儒道经典一样,只有成功破译这群火星文,看到文字符号背后的意思,才能见出上古历史中真正的精彩。

?

后羿出生东夷,这个“夷”字,《说文》释为“从大从弓”,看来是一种善于使用弓箭的种族。《吕氏春秋·勿躬》甚至说“夷羿作弓”,《世本.作篇》“夷牟作矢”,可见弓箭的发明和东夷族关系很大。这一发明在原始社会绝对是革命性的进步,从此人类以远程兵器抗狮虎、杀羊鹿,牢牢地站在了食物链的顶端。

?

羿的名字,无实义,应该是一种神圣的王号,且和他的看家本领息息相关。本字又做?,羽在弓上。弓箭为何又是振翅欲飞状呢?此中有深意:

?

乌号为后羿所用之弓,极其敏锐轻灵。小鸟一旦踩上,再想飞走是不可能的,因为它刚想用劲一蹬借势飞走,乌号就如生感应,微微弹开。鸟儿无力可借,便又掉回原地,如此往复旋风扑飞,却终究无法飞走,只得绝望地哀号,故名“乌号”。后羿这手功夫,就如同太极宗师杨露禅“掌中弄燕”的“听劲”,达到了武学上“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的至境。所以自然他也就以此图像,为自己冠名。 羽在弓上欲飞而不能飞,是为“羿”。

?

后羿的来头很大,根据《山海经·海内经》:“帝俊赐羿彤弓素矰、以扶下国,羿是始去,恤下地之百艰。”羿似乎是一位天界流放“下国”的英雄,受赠了帝俊的彤弓(红色的弓,也即乌号)素矰(白箭,矰为弋射专用的短矢),然后经历下地的百种艰难,所以他降到蛮族,到了一个叫“有穷”的国家。值得注意的是,“穷”字也从弓,似也暗暗指涉弓神。

?

关于他射十日、篡中原、缴大风、杀窫窳、斩九婴、伤河伯等历险故事,我不多说,总之精彩至极,堪称中国的《吉尔伽美什》史诗,学者叶舒宪有一本《英雄与太阳》专门考证之,非常给力。

?

我只说一句话,证明后羿的箭术屌极炸天。《韩非子.说林下》:“羿执鞅持扜,操弓关机,越人争为持的。”这句细细解读,画面美到不能直视。鞅,“颈靼也”,套在马颈上的套具或缰绳。扜(wu1),即“弙”,《说文》释为“满弓有所向也”,即劲弓拉满,凝然相向,是非常具有动感与力道的一个字。从这四字看出,后羿是一名骑射手。历代凌虐中原的蛮族,如匈奴、蒙古等,多以凶猛的骑射手出名。《史记·匈奴列传》:“是时汉兵与项羽相距,中国罢於兵革,以故冒顿得自彊,控弦之士三十馀万。” 彊即强,引满弓弦者三十余万,蓄势待发之气势,入木三分。而后羿显然也是同样的勃勃英才。更夸张的是,“越人争为持的”!《诗经.宾之初筵》“发彼有的,以祈尔爵”。的,大概是一个白点,作为射箭的靶心。 在后羿纵马弯弓,高速打移动靶的情况下,越人都愿意争相为之持的,可见世人对后羿的射术多么有信心,后羿的魅力又是多么超群。

?

古文中写射箭的句子往往非常精彩,《康熙字典》引《尸子》:“鸿鹄在上,扞弓彏弩待之。”扜,即是上文的“满弓有所向”。彏 (jue2),从矍。“矍,隹欲逸走也”,是鸟要逃走的样子,故也有惊慌之意。彏,则意为“弓急张也”,反过来指鸟欲逃走而弓者急忙张弓射之。 《尸子》这一句描写射鸿鹄之状,有人满弓相待,有人急发机弩,所用动词都极富动感,若不深读,万难体会。

?

又《列子.汤问》写射鸿鹄:“蒲且子之弋也,弱弓纤缴,乘风振之,连双鹄於青云之际。”弋指的是弋射,以丝线系住箭矢的尾部,方便射出之后找到猎物,射完还可回收使用。缴,即是其所用的丝线。 《列子》所写的射鸿鹄,则多了一份道家的轻灵飘逸,仿佛出世神人。

?

然而持剑者必死于剑下。最后,射神后羿也难逃一死,这一死亡也和弓箭本身相关。《楚辞.天问》“凭珧利玦、封豨是射”,说的是后羿用“利玦”开弓,射死了大野猪封豕,夬、玦、弽,都指玉扳指,想来后羿射野猪怪,必用硬弓,需要好扳指护手,才能强力开弓。在古代这种扳指并是简单的魔戒一样的指环,也可能是带钩子的扳指,所以之前《孟子》上提到过后羿所用的“彀”,就是这种钩子。

?

但《随巢子》记载道:“天赐玉块于羿,遂以残其身,以此为福而祸。”竟然后羿因为这个玉扳指而反受其害?想起后羿死于其弟子逢蒙之手,我便脑补逢蒙为了害死师傅,在后羿开弓的扳指上做了手脚,影响他的作战,这样才能击败一代射神的吧。后羿真死了吗,我更愿意相信他还活着。《山海经.西山经》“北望诸毗,槐鬼离仑居之,鹰鸇之所宅也。东望恒山四成,有穷鬼居之,各在一搏。” 后羿最后很可能和“槐鬼离仑”一样,丢失了回神界的资格,化为“有穷鬼”在世间流浪。

?

这位射术之神的一生,都和弓箭息息相关,如果不能读懂那些有关弓箭的汉字,就无法见到后羿的真身本相。 而越看到文字的深层里去,古人所努力想表达出来的东西便越加分明,今人也就越能与之心灵相通,真正洞悉那些千万年来薪尽火传的智识。

?

?

?

先考弓各部位的名称,弓的主干为弧,以线为弦。(故古人以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为弦,然后有正弦余弦sincos,我竟然还会数学没想到吧!)主干中段为“弣”,握手之处称“弝”,上下两端弯曲处为“渊”,再往末端为“彇”,或称“弰”“萧”。安装弓弦处为“彄”。弓最末端为“弭”(故而又有结束终止之意,消弭、弭兵等),“弭”还有一种有趣的设计为“彆”,《康熙字典》“彆者,以象骨为之,以助御者解辔也。”即弓的最末端处翘起,接以象骨,驾车的人用它来帮助解开马的缰绳,属于车战的实用小道具。

?

再考弓的种类,弹生弓,弓生弩。据徐中舒考证,《墨子》所记载的“连弩”,更像是一种大型的齐射机器,而不是连发的。到汉代才出现连珠弩,名为“枢机”。徐中舒又对弩的每部位名称有详细的考证,此处不列。见其论文《弋射与弩之渊源及关于此类名物之考释》。

?

角弓为“弲”。不同人所用之弓不同,《荀子》载:“天子雕弓,诸侯彤弓,大夫黑弓”,天子雕弓即雕弓,绘有精美的花纹。理解了这层,才知道苏东坡的“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是如何的豪放霸气。黑弓专有一字为“?”。

?

然后考察弓的配件,扳指为玦,或“弽”,弓弩的钩牙,为“彀”(唐太宗开科取士,见人才纷至,喜道:“天下英雄尽入我彀中”,就是说你们都进入老子的射程了!);箭袋为“弢”;正弓器具曰“檠”;射鸟的箭叫“矪”;摆弩的台子叫“锜”;装箭的筐子叫“医”,由此“医”又衍生出一大批字来。如“殹”,弓箭击中之声;医,大概是药箱之类的,引申为今日“医生”的医;“翳”,一种弋射时的护具,徐爰注潘岳《射雉赋》曰:“翳者,所隐以为射…色苍翠”,大概是一种遮蔽物、伪装物,让猎人藏在林间不被野兽发觉。由此“翳”又有苍黑色的意思,如“阴翳”。《楚辞》中雨神名为“屏翳”,也取此意;繄,青黑色的缯,也和弋射有关。尚有许多无法一一列举,古代医术和射术的关系,有一篇妙文《角弓反张是什么意思——和你聊聊黄帝内经中与弓弩有关的词汇》,论义精微有趣,大家可以自行搜索一番。

?

最后是一些衍生字 :如矢,古代有标准的定制,于是出现了一批有“矢”的表长度的字,一般来说都表示短小,如“短矮矬”……同时“射”字右边本为矢,但人以手开弓,所以右边也写成手旁,久之变为“射”,并不是身寸为矮的意思。有人开玩笑说“射”和“矮”两个字正好设计反了,非也。

?

矢,又被用作声旁,生出疑、凝、拟、矣、彘等字,都和本意无关。同样,疆,其实是土字旁,彊表声,字义与弓箭无关。蚓,引表声,但蚯蚓亦卷曲如弓。

?

《诗经.宾之初筵》:“发彼有的,以祈尔爵”,在射礼上表现突出的可以封爵,所以有“侯”。如果有人叫侯奔,我是说如果,那么“侯”表示他是弓箭高手,奔为奔马之奔,大概这人长于骑射……然后“侯”又变成声旁,有“候猴篌喉”等字。

?

式,从弋,徐中舒考证为弩的准星。弑,自内而射,引申为下杀上,弑君。

?

疾,从矢,矢快,故疾有快意;矢伤人,故疾又有病痛的意思。所以“疾”这个字就是又痛又快,世间快乐往往很快,快完之后变成长久的疼痛;世间疼痛往往也能带来快乐;确实是痛快痛快,不痛不快……不知道是谁想出来的这么辩证的字词。

?

弘,肱,徐中舒考证其中三角形象征弩的形状。射箭可练习肱二头肌,但其实“肱”字就来自于弓弩本身。《说文解字》认为“弘,弓声也”,是弓箭射出弓弦“绷”的一声响,后引申为大。如今“弘”字多被“宏”代替,原意遁去。以此形做声旁,构成的字还有泓、闳等。

?

第、弟,徐中舒考证,此处的“弓”甲骨文中都作S型,象征弋射。弋射用弩机,射出还能收回,引申为有条理之意。所以第指次第,兄弟之弟亦同。以此为声旁,又有“剃梯涕悌”等。S型表条理意,还见于“纪(纲纪)、记(记录)”等字,不过变为“已”旁。

?

吊(吊),甲骨文中是“矢”字的倒反,徐中舒认为是锋镝之意,但《说文解字注》另有一奇妙的说法,说吊,从人持弓,是说古代父母死后,孝子持弓于墓旁,防止野兽接近,所以后来持弓以凭吊,故有“吊”字,暂备一说。

?

粥、鬻两字,从双弓,但是和弓箭没什么关系,字形成原因不明。失夨两字,和矢也无关。这个“夨”字颇有意思,是歪着头的意思,吴应为“吴”,本意是歪着头大喊大叫,《山海经》上有怪兽曰“天吴”,就是这么个仰天长啸的怪物。简体字印刷体改为“口天吴”,失其本意。

?

......

?

......

?

......

?

如此多的汉字来源于弓箭,并拓展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可见弓箭对于当时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其中有些字,今天已经看不出他的本相了,必须恢复到繁写体,甚至是书法中的手写体,才能弄清楚他的来源究竟。我无意贬斥简体字,但是为了更好地体认生活中的汉字,或者说的大白话一些: 为了提高提高语文水平,中国人也应该认一认繁体字,不要简单地视为已经淘汰落后的东西。 关于这点,有一位网友(@希望索任合资)的段子最为有理有据、发人深省:

?

我就纳闷了,“◆冃.狌.交.伖,释.鲂.压.劦、棑.解.漃.瘼◆ 真人视||频 █网.址:wWw. αcFuN .tV 。wWw. βiLibiLI .c o M 。筷。啭.给0裑1笾.の↓ぬ→叐”这种文字我们都能看懂,更何况更正规、更应该被识得的繁体字啊??